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蕭邦四首《敘事曲》之音樂分析與詮釋探討
    (2021) 張宸瑀; Chang, Chen-Yu
    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在世時就已經受到重視,他的創作手法大膽且新穎,跳脫同時期的創作。蕭邦的作品都與鋼琴有關,鋼琴獨奏曲佔絕大多數,而他更以鋼琴首創「敘事曲」(Ballade)之創作,在他之後,許多作曲家也開始創作鋼琴敘事曲,在歷史上留下了非凡的成就。 本論文之內容在研究蕭邦四首敘事曲,以敘事曲之分析與詮釋為主,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筆者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為蕭邦生平,介紹其生命歷程及背景,並講述蕭邦所受到之影響、時期之作品與音樂風格及特色。第三章為四首敘事曲之背景與分析,共分成四節,分別為探討蕭邦敘事曲之背景、樂曲形式與結構、調性與和聲以及節奏與音型。第四章為四首敘事曲之音樂詮釋,此章分成四節,分別研究蕭邦敘事曲中力度變化、彈性速度與裝飾性旋律、圓滑奏以及節奏上的處理,並提出筆者對於樂曲的詮釋以及演奏建議。第五章為結論,綜合敘述作品之特點以及統整筆者詮釋之方式。期望此篇論文之寫作與自己的彈奏與研究更上層樓,並能給予欲彈奏此作品者樂曲上的理解,以及詮釋上的建議。
  • Item
    敘事曲高潮鋪陳手法之探究
    (2010) 楊志凱
    第一章根據辭典等資料,對於敘事曲的字義與其特徵有所認知; 第二章探討樂曲創作背景; 第三章分析樂曲之樂段、樂句架構; 第四章以理論分析各種高潮鋪陳的手法,並根據所歸納整理的手法,藉著蕭邦與布拉姆斯的敘事曲作品,探究作品中的高潮點,以及高潮鋪陳所運用的手法,此為本文之重心; 第五章結論。
  • Item
    蕭邦三首敘事曲(作品23、38、52)之音樂詮釋與探討
    (2010) 廖珮妤
    敘事曲(Ballade) 的形式早在中古時期就已出現,最早與舞蹈、音樂、文學等都有密切的關係。經過長遠的發展與演變,漸漸提昇其藝術價值,十九世紀更於浪漫樂派發揚光大。 蕭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是首創將敘事曲的概念運用於鋼琴的音樂家,其四首鋼琴敘事曲,充滿著戲劇性的音樂張力與抒悄性的詩情畫意,融合歌唱性旋律與舞曲性節奏,發揮和聲的色彩性與體裁的獨創性,為十九世紀的鋼琴音樂,建立重要的里程碑,也影響著當代及後代的音樂家。 本論文將深入研究蕭邦第一、二、四號敘事曲,包括創作背景之探討、音樂結構之分折,以及演奏詮釋上之建議。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闡述敘事曲的發展及蕭邦敘事曲的特色,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別將三首敘事曲進行深入的研究,包含創作背景、音樂風格分析、及演奏上的詮釋;第六章為結論,將三首敘事曲之音樂特質作一簡潔的歸納與整理。
  • Item
    卡爾.勒韋敘事曲《魔鬼》、《水妖》、《天鵝少女》、《詩人湯姆》之分析與詮釋
    (2017) 簡睿暐; Jian, Ruei-Wei
    卡爾.勒韋(Carl Loewe, 1796-1869)為十九世紀浪漫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兼歌唱家,他眾多作品中最被世人所推崇的為敘事曲,亦被後世譽為「北德舒伯特」。 綜觀敘事曲的創作史,始於中世紀的舞蹈音樂,而後轉往文學與歌曲發展。經過幾世紀的發展後,18世紀的楚姆施泰格(Johann Rudolf Zumsteeg, 1760-1802)奠定了冗長聯篇敘事曲的寫作形式,影響19世紀作曲家勒韋、舒伯特、蕭邦、舒曼等人。其中勒韋的敘事曲作品量無論在質與量上,皆為敘事曲發展史上的輝煌時期。 筆者將勒韋的作品依詩詞題材分成三大類︰一、超自然與怪誕題材,二、宗教題材,三、異國民間傳說、古歐神話、歷史人物、歌頌貴族的相關題材。本文將探討勒韋在1857-1860年間所創作的四首關於異國民間傳說敘事曲,分別為Op.129三首歌曲《魔鬼》(Der Teufel, 1859)、《水妖》(Der Nöck, 1859)、《天鵝少女》(Die Schwanenjungfrau, 1859),與Op.135《詩人湯姆》(Tom der Reimer, 1860)。藉由研究分析將勒韋的作品以調性的轉換自由、音型的多樣性、拍號的彈性變化、旋律的特性、伴奏的戲劇張力、動機的前導性作用、與詩詞內容的選用特色來探討勒韋的音樂特色。 本文的研究內容包含勒韋的生平、敘事曲的歷史沿革與發展,以及勒韋的創作技法與音樂風格。藉由樂曲分析與詮釋探討來瞭解浪漫樂派作曲家勒韋的敘事曲作品。
  • Item
    布拉姆斯《敘事曲》作品10之樂曲分析與詮釋
    (2018) 陳宣蓉; Chen, Hsuan-Jung
      約翰‧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身處於浪漫樂派,不過在恩師愛德華‧馬克森(Eduard Marxsen, 1806-1887)的指導下,鑽研巴洛克與古典時期的作品,為其一生的創作奠定穩固的基礎以及嚴謹的態度,在當代形成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布拉姆斯的鋼琴獨奏作品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以奏鳴曲為主,中期轉而寫作變奏曲,到了晚期則是朝向鋼琴小品的創作。本論文所探討的《敘事曲》作品10(Ballades, Op.10)屬於早期的作品,脫離了奏鳴曲的創作型態,同時又帶有晚期小品的特質,顯得相當特殊。   《敘事曲》作品10是由四首樂曲組成,其中布拉姆斯在第一曲特別註明是以蘇格蘭敘事詩〈愛德華〉(Edward)為發想,成為第一部作曲家親自表明靈感來源的鋼琴敘事曲作品。本論文首先對於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與特色作全面性的概述,並簡要說明敘事曲一詞之起源與脈絡發展,之後進入布拉姆斯《敘事曲》一作之範疇,藉由該作品之創作背景來了解布拉姆斯當時寫作的心境。最後從《敘事曲》的樂曲分析中,探討布拉姆斯將四首風格迥異的樂曲合為一部作品出版之意義,同時也結合分析所得到的資訊與自身演奏的經驗,為此作品提出較完備的詮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