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帕格尼尼《六十變奏曲,作品十四》的演奏詮釋
    (2002) 陳靖媖
    帕格尼尼,以炫麗奪目的小提琴演奏技巧與風格,征服了整個歐洲,只可惜像他這樣的怪傑,並沒有門生得以繼承衣缽,想要瞭解帕格尼尼的小提琴藝術,最直接的的資料便是他的小提琴作品。 帕格尼尼的一生,具有相當濃厚的傳奇性色彩,對於這位天才,許多人充滿了好奇心,但帕格尼尼沒有門生繼承其衣缽,他生前所出版的作品寥寥無幾,因此有許多有心人士在描述他時,總是穿鑿附會一番,從人性的角度去推測,愈是不可捉摸卻很想知道的,就愈會去猜測他,也因此流傳下來的總總傳言,其真實性是大打折扣。據說帕格尼尼生前在許多信中有表示他想出版自己的作品,而且在信中附上解說,教人如何達到各種特殊的技巧,但他始終沒有完成這件事情,因此,後人便極力的找尋他的作品。 帕格尼尼為小提琴寫了多首的主題與變奏曲,《六十變奏曲,作品14》只是其中之一,它包含了各式各樣的技巧(泛音除外)及各個大調,其主題的影子從頭至尾都清晰可辨,架構簡潔,和聲的進行以Ⅰ→Ⅳ→Ⅴ→Ⅰ為主。這份詮釋報告,除了《六十變奏曲》的詮釋之外,也從各個角度去探討帕格尼尼的音樂風格與技巧,期望在演奏帕格尼尼的作品之前,能先對他的作品特性與風格有通盤的認識與瞭解。
  • Item
    《李斯特六首帕格尼尼大練習曲》之詮釋報告
    (2006) 鄭妃珊; Fai-Shan, Cheng
    克里斯多夫( Bartolomeo Cristofori, 1655-1731 )在1709年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架鋼琴;一架與大鍵琴構造大不相同的樂器,擁有四個半八度的音域,使得鋼琴的演奏歷史往前邁進了一步。十九世紀由於法國大革命,使得社會動盪,人們開始抦棄守舊的觀念,迎向新思維。當時的樂壇正處於浪漫樂派的興盛時期,各類種的音樂蓬勃發展。而鋼琴樂器的構造一再被改進,擴大了功能性,因此逐漸變成浪漫樂派作曲家們最喜愛的樂器之一。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生逢其時,可以說是當時領導整個社會從浪漫樂派邁向新音樂的重要作曲家,若說他為十九世紀的樂壇之尊,實不為過 。 1830年間李斯特經歷了父喪和事業的不順遂,曾在教堂裡打發時間,並打算從事神職。後來聽過帕格尼尼( Niccolo Paganini, 1782-1840 )的演奏後,一心一意想成為「鋼琴界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的的演奏技法,開啟了李斯特的另一個世界。李斯特鋼琴演奏的技巧,深受帕格尼尼炫技風氣的影響,而《六首帕格尼尼大練習》 ( Six Grandes Etudes de Paganini )便是帕格尼尼影響李斯特的第一個作品。 這六首練習曲除了炫技之外,還包含了許多值得研究的音樂內涵及音響效果。因此本論文將透過曲式、調性、和聲、演奏技巧等方面對這六首練習曲進行分析及探討。進而能更進一步了解李斯特的音樂語言。
  • Item
    舒曼:《帕格尼尼音樂會練習曲》作品十
    (2011) 許寶真; Hsu, Pao-Chen
    舒曼的《帕格尼尼音樂會練習曲》Op.10是創作早期的作品,寫於1833年,幾經修改後發表於1835年,本組作品一共有六首,旋律取自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隨想曲》Op.1,表達出尊崇和效法帕格尼尼高超演奏技巧的心志。舒曼將本部作品命名為音樂會練習曲,和1833年所發表的《帕格尼尼練習曲》Op.3做區隔,舒曼表示Op.3是為了教育的目的而做,Op.10則是為了音樂會演出而創作的作品,以宣揚後者的藝術性。 李斯特在1830-40年間也做了同名作品《帕格尼尼大練習曲》,舒曼在評論中表示李斯特著重的是「技巧」,為「炫技的練習曲」,而自己的作品則是強調「詩意的表達」。 本曲是音樂會練習曲也是改編曲,本論文從曲式、節奏、旋律、和聲、織度上的特色著手為每一首做分析, 詮釋部份則分別就技巧、多層次的旋律線條處理、以及詩意的表達進行探討。
  • Item
    帕格尼尼《二十四首無伴奏小提琴隨想曲,作品一》之分析及其左手技巧的傳承探討
    (2017) 王建堂; Wang, Chien-Tang
    本文以尼可洛・帕格尼尼(Nicolò Paganini, 1782-1840) 的《二十四首隨想曲》(24 Capricci per Violin Solo, Op. 1) 為研究對象,探討其中小提琴左手技巧之發展沿革與應用。經由瞭解作品之創作背景與特色,分析作品的作品體裁、旋律特色以及相關音樂元素,藉以從中探究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隨想曲》中獨特的音樂語言,並進而瞭解演奏者應如何予以詮釋。 全文共分為四大部分:首先,透過理解帕格尼尼音樂學習背景,以探求其人格特質與創作潛質;再者,作品與樂曲分析將針對作品之創作背景與特色,以及樂曲中曲式、旋律特色,與和聲特性等進行探討;此外,由「運指與換把位」、「雙音與和弦」以及「特殊技巧」三個面向,探究小提琴左手技巧之沿革與發展,最後,演奏法之研究則根基於樂曲所具現之特性,針對速度的掌握以及左手技巧,提出相關資料之彙整與筆者自身演奏時的想法。
  • Item
    帕格尼尼《二十四首小提琴隨想曲》第一、四、九、十七、二十四首之研究與詮釋
    (2016) 李湘寧; Lee, Hsiang-Ning
    小提琴音樂的發展,從巴洛克時期的柯雷里、韋瓦第,到如今二十一世紀,已經有四百餘年的歷史。在這歷史洪流中,名家輩出,各有所長,也留下許多精彩的小提琴作品。如今,小提琴技巧從音階、琶音等音群,或是抖音、顫音等技巧,或者是雙音、和弦及左手撥弦,又或是拋弓、頓弓、跳弓……可謂多采多姿,也讓小提琴學習者有諸多的挑戰。尤其浪漫派時期,「炫技名家」興起,有許多小提琴演奏家以高超技術聞名於世,而在這之中,有一些演奏者不僅有高超技巧,且有作曲長才,留下技巧與音樂性兼具的代表性名作,成為如今小提琴演奏者的必備曲目。在十八、十九世紀之交,小提琴的炫技名家以義大利的帕格尼尼為代表,他的小提琴技巧在當時馳名全歐洲,也影響了後世許多音樂家、演奏家。在他的作品中,又以《二十四首小提琴隨想曲》為代表作,此作品有著高超技巧的挑戰,也兼具音樂性的內涵,因此本論文將以此套作品為研究對象,並從中選取若干首來做分析。 本論文第一章為研究動機、範圍與方法,筆者先提出研究此論文之動機,並定下研究之範圍,敘述研究之方法;第二章則參考中、西文書目,詳細敘述作曲家生平及作品,並分析弦樂器炫技名家興起之背景;第三章將以樂曲分析角度切入,力求客觀,研究作品之曲式、和聲等;第四章筆者則從實務經驗出發,從技巧、音樂性兩層面切入,提出筆者之詮釋方法與技巧練習方式;第五章則歸納前面幾個章節而做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