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弗拉基米爾‧佩斯金《c小調第一號小號協奏曲》作品分析與詮釋報告
    (2020) 陳冠旭; Chen, Kuan-Hsu
    弗拉基米爾.佩斯金(Vladimir Peskin, 1906-1988)是活躍在20世紀的俄羅斯作曲家,在1930年他在紅軍巴拉萊卡琴(Balalaika)樂團擔任駐團排練鋼琴師時,寫作許多高難度技巧的小號曲給多克希澤(Timofei Dokschizer, 1921-2005)到世界各地演奏,因此讓佩斯金的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但知名度在當時卻不如阿魯圖尼安(Alexander Arutiunian, 1920-2005)的《小號協奏曲》,隨著蘇聯的解體,許多俄國作曲家的作品才得以流傳世界。 本論文將分為五個章節,第一段章節會解釋筆者的研究動機以及辦法;第二章將整理佩斯金的生平以及他的作品如何在世界廣為流傳;第三章為筆者對於佩斯金《c小調第一號小號協奏曲》的分析段落漢整理;第四章是筆者對於佩斯金《c小調第一號小號協奏曲》的演奏詮釋。最後一個段落為筆者對與整個分析研究以及詮釋報告,並加入自己的觀點做為總結。
  • Item
    托瑪希《小號協奏曲》之分析與詮釋
    (2013) 魏滿均
    法國的小號音樂在所有小號曲目中佔有舉足經重的地位,而托瑪希的小號協奏曲,又是近代小號協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這首協奏曲演奏技巧困難、旋律優美、和聲變化有法式獨特的色彩,深深吸引每一個小號演奏者,因此筆者以此作品做為本論文研究主題,希望提供一些練習上的心得,讓演奏者能夠更深入的瞭解托瑪希這位作曲家、其音樂風格以及這首協奏曲。   本文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紹托瑪希的生平並列出其所有小號作品,簡介其小號作品之特色。第三章針對此協奏曲做詳盡樂曲分析。第四章為樂曲詮釋,筆者以安德烈(Maurice André)、狄博(Pierre Thibaud)、歐畢耶(Eric Aubier)三位法國小號演奏家的錄音版本為基礎,再融合個人練習及演奏的經驗,提出詮釋方面的見解。最後,第五章為本文結論。
  • Item
    亞歷山卓‧帕赫穆托娃《小號協奏曲》之研究分析與演奏詮釋
    (2014) 黃盈綺
    俄國音樂舉世聞名,獨有的俄羅斯地方風情、奔放熱情民族語彙融合其中,無疑不是抓住眾人目光的絢麗音樂。本篇報告欲論述之亞歷山卓‧帕赫穆托娃《小號協奏曲》更是放諸近代小號作品當中,唯一一首女性作曲家所寫的小號協奏曲。 作曲家帕赫穆托娃,在俄國近代音樂史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很難想像一位女性作曲家在20世紀70年代是如何嶄露頭角,又是擁有什麼樣的音樂特色能夠立足。 本論文為探究亞歷山卓‧帕赫穆托娃《小號協奏曲》1955年版本。論文共四個章節,從俄國歷史概述、音樂背景概況、小號歷史發展至影響創作來透析此作品。第一章為帕赫穆托娃生平及作品探討分為三個章節,由俄國近代社會背景與音樂背景的概述,第二節是作曲家生平介紹,第三節為小號的樂器發展與協奏曲之源流。第二章為作品背景與樂曲分析,由樂曲結構、動機手法、節奏型態及和聲架構來對此協奏曲加以分析。第三章為樂曲詮釋。第四章則為結論。
  • Item
    龐吉耶利《F大調小號協奏曲》詮釋與分析
    (2018) 陳柔合; Chen, Jou-Ho
    龐吉耶利(Amilcare Ponchielli, 1834-1886)為義大利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對浪漫時期的音樂有深遠的影響,然而,在當時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的音樂聞名於世,他的聲望使得人們忽視了龐吉耶利的重要性,隨著時間的考驗,龐吉耶利的作品才慢慢讓人看見,而相較於龐吉耶利的歌劇作品,器樂作品較鮮為人知,《F大調小號協奏曲》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這首協奏曲多樣性及熱情的齊奏樂段,是這首協奏曲吸引人及普及的原因。 該作品在結構上並沒有明確的樂章之分,在變奏曲的基礎上加入序奏、詠嘆調以及終曲,變奏曲常被小號用於展現演奏技巧,因此內文也會根據使用到的演奏技巧進行探討,例如:雙吐、三吐。 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內文包含龐吉耶利的生平簡介、樂隊音樂並更進一步探討當時歐洲軍樂隊的發展;在《F大調小號協奏曲》部分,針對其創作背景進行了解,也從19世紀小號的發展,研究該曲在樂器使用上的選擇,最後筆者根據阿曼多‧吉塔拉(Armando Ghitalla)和加布里埃爾‧卡索內(Gabriele Cassone)演奏的版本,加入自己的觀點,詮釋與分析此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