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卡普斯汀《小提琴奏鳴曲》之樂曲分析及演奏詮釋
    (2022) 林洋; Lin, Yang
    尼可萊・卡普斯汀(Nikolai Kapustin, 1937-2020),是烏克蘭(前蘇聯)的作曲家,其創作風格融合古典音樂以及爵士音樂。其《小提琴奏鳴曲》(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創作於1992年,內容展現繁複的織度以及融合爵士樂與古典樂的風格特色。本篇報告將討論作曲家的背景、這首樂曲的樣貌以及演奏詮釋的設計與規劃,希望讓讀者能有所發想。本篇報告有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討論本報告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第二章為作曲家生平、創作風格。第三章是樂曲分析,將討論樂曲的架構、創作手法、音樂特色與風格。第四章為演奏詮釋。
  • Item
    法蘭西斯.浦朗克《雙簧管奏鳴曲》之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2) 張鉯雯; Chang, I-Wen
    本詮釋報告探討的主題為法蘭西斯.浦朗克(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 1899-1963)《雙簧管奏鳴曲,作品185》,草稿寫作於1957年,完成於1962年,是一首相當具有代表性的法國管樂曲目,浦朗克將此曲獻給在1963年時已逝世十週年的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也是他為了弔念自己尊敬且景仰的音樂家所作;浦朗克為《雙簧管奏鳴曲》每個樂章都寫下標題,第一樂章為《輓歌》、第二樂章為《詼諧曲》、第三樂章《哀嘆》,全曲由簡單而優美的旋律組成,以傳統的結構搭配當代法國音樂的特色,展現出浦朗克成熟且獨特的音樂風格,鋼琴在全曲扮演重要角色,藉由和聲色彩、觸鍵變化、與旋律的搭配充分表現浦朗克對於音樂的獨特風格及見解,以及與生俱來對於和聲的敏感度、旋律的創作天賦。筆者所撰寫的詮釋報告共有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架構;第二章文獻探討,概述作曲家的生長背景及創作特色,以及《雙簧管奏鳴曲》的創作背景;第三章樂曲分析,依照個樂章順序分別以調性、曲式、主題與動機、創作手法加以分析及整理;第四章樂曲詮釋,以鋼琴合作者的角度探究鋼琴與主奏者之間的關係,並提出實際排練時所得出的心得見解,例如:從鋼琴的觸鍵方式、踏板的控制、與夥伴間的合作技巧等方面,提出彈奏時適當的建議;第五章:結語,綜合上述分析重點,並提出筆者的詮釋觀點整理。
  • Item
    海頓《C 大調第六十號鋼琴奏鳴曲, Hob. XVI:50》與《降 E 大調第六十二號鋼琴奏鳴曲Hob. XVI:52》音樂分析與詮釋
    (2022) 施仁愛; See, Denise Faith Lim
    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透過他的鋼琴奏鳴曲為古典時期的鍵盤曲目做出了巨大貢獻。本文的目的是對他在倫敦寫的其中兩首奏鳴曲進行分析和詮釋:C 大調第 60 號鋼琴奏鳴曲 Hob. XVI:50 和降 E 大調第 62 號鋼琴奏鳴曲 Hob. XVI:52。本文首先介紹作曲家的背景,接著會聚焦在他的倫敦之行。第二部分,探討他奏鳴曲的一些特點,以及古鋼琴 C.P.E.巴赫對於海頓的影響。本文大部分內容及最後總結的部分將著重於倫敦奏鳴曲的分析和詮釋。首先將對奏鳴曲的歷史進行研究,然後對奏鳴曲的要素進行探討,主要是對當時樂器發辯方式,裝飾音,力度和強音,延長記號和休止符,踏瓣和演奏技巧等的研究。這些元素隨後都將會用於每一首奏鳴曲的結構分析和詮釋中。本論文的主旨在將傳統的和聲分析與主題分析相結合,探究影響此奏鳴曲創作的各種原因。
  • Item
    埃德溫.約克.包文 《為雙簧管與鋼琴的奏鳴曲,作品 85》之樂曲分析與詮釋
    (2022) 楊邵任; Yang, Shao-Jen
    本論文針對埃德溫.約克.包文 (Edwin York Bowen, 1884-1961, 以下簡稱包文) 的《為雙簧管與鋼琴的奏鳴曲,作品 85》(Sonata for Oboe and Piano, Op.85) 進行深入 的研究與探討,藉由作曲家生平、時代背景、創作風格和曲式分析及詮釋,完整了解 整首樂曲,以幫助風格的掌握和貼近作曲家所譜寫的演奏方式。全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針對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以及如何搜集資料的研 究方法和要探討的範圍做介紹。第二章為包文生平簡介,將包文的一生按年份概述。 第三章為創作風格特色與《為雙簧管與鋼琴的奏鳴曲,作品 85》創作背景,概述二十 世紀音樂背景,並藉由包文不同器樂作品的比較,歸納包文常用的創作手法,同時陳 述《為雙簧管與鋼琴的奏鳴曲,作品 85》當時創作的原因。第四章為樂曲分析,針對 三個樂章的曲式、動機、旋律做細部分析。第五章為樂曲詮釋,詳述三個樂章的用 氣、嘴型、演奏法安排。第六章為結語,將此論文重點統整與總結。
  • Item
    蕭邦降b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之研究
    (2009) 張芳瑜; Chang,Fang-Yu
    在本論文中,使用音樂辭典、音樂史書籍、樂曲分析相關書籍、期刊、碩士論文、並搭配樂譜,以深入了解蕭邦生平、音樂風格、作曲手法、並仔細分析第二號鋼琴奏曲各樂章之曲式、旋律、和聲、節奏等作曲手法。透過各種角度的切入、觀察、分析、交叉比較,以提出更貼近蕭邦原意的演奏建議。 首先整理各資料並將其作分類,並且歸納出關於蕭邦生平背景,包括19世紀時代發展狀況、波蘭社會背景、音樂發展情況及蕭邦的音樂學習歷程,來看時代背景對蕭邦的影響,再以文獻來配合樂譜來探討蕭邦的音樂風格。之後透過文獻資料並仔細分析第二號奏鳴曲,並檢視蕭邦在此曲創作手法上的傳承與創新,最後依照各面向的分析做更深入在詮釋上的探討並提出詮釋上的建議。 希望此論文能對國內音樂學者、演奏者、與教學者在研究、教學與演奏者有所幫助或作為參考之用,特別是希望對演奏者更多幫助,表現出蕭邦音樂中的浪漫與詩意,並能表達出最接近蕭邦的原意與精神。
  • Item
    拉赫曼尼諾夫《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19》之分析與詮釋
    (2013) 謝孟瑾; Hsieh Meng Jine
    俄國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Sergey Vasilyevich Rachmaninoff, 1873-1943) 是一位優秀的鋼琴家與指揮家。在音樂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本文以他的《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Op. 19》(Cello Sonata In g Minor Op. 19)作為研究題材,此作品創作於西元1901年,題獻給俄國知名大提琴家布蘭度柯夫(Anatoliy Andreyevich Brandukov ,1858-1930)並一起於莫斯科首演。 研究範圍包括拉赫曼尼諾夫的生平、風格及俄國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之音樂發展與時代背景、作曲家創作理念與風格、樂曲結構分析及演奏技巧與詮釋,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及方法。第二章「生平與時代背景及創作手法」,藉由作者時代環境概述拉赫曼尼諾夫之生平事蹟,並瞭解作曲者的創作結構及意涵,在演奏時能有更正確的詮釋。第三章「樂曲分析」各樂章分別就樂曲的速度、調性及旋律動機及音樂素材作詳細分析。第四章「演奏技巧及詮釋」延續「樂曲分析」此章節所做的曲析部分,統整說明如何在演奏詮釋上的力度呈現、樂句處理及風格展現。第五章「結論」。將所探討的心得做摘要。 筆者以拉赫曼尼諾夫創作黃金時期的唯一的大提琴奏鳴曲作為研究主題,除了對此曲的喜愛,主要目的期望能透過對此曲的研究,深層了解作品中呈現的音樂風格與作品特色,了解其全面性內涵。研究後,能歸納出更有說服力且更能詮釋此首奏鳴曲的演奏方法,並能在演奏時更為客觀,達到感性與理性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