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薩繆爾・奇曼《第二號長笛與鋼琴奏鳴曲》作品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3) 陳美君; Chen, Mei-Chun
    薩繆爾・奇曼(Samuel Zyman,1956-),二十世紀中出生於墨西哥城的音樂家,從小展現對音樂的喜愛,奇曼的作品充分展現了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特色,他的音樂不受古典理論規範的框架,和聲上打破固有大小調音階及調性使用,擅長加入不同的音樂元素,例如:教會調式、減音階及變化音階;他的音樂織度融合古典樂的豐富與爵士樂的多彩,使整體音樂聽起來自由、奔放且充滿直接與震撼的節奏感,像這樣的創作風格,讓他的作品在國際上逐漸受到重視,並成為墨西哥具領導地位的音樂家之一。本論文為研究薩繆爾・奇曼的《第二號長笛與鋼琴奏鳴曲》,探討其生平、創作風格,並配合分析樂曲結構來說明詮釋建議。本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並提出文獻探討及訪談資料做為參考的依據;第二章將介紹奇曼之生平與其音樂風格特色;第三章為樂曲分析,筆者將探討各樂章的曲式、旋律、節奏與動機;第四章為樂曲詮釋,以筆者對奇曼與此奏鳴曲的認識及感受,用文字來描述演奏上的詮釋;第五章為結論。
  • Item
    武滿徹與德布西兩首長笛、中提琴與豎琴三重奏之比較
    (2015) 張佳馨
    法國作曲家德布西 (Claude Debussy, 1862 - 1918) 是音樂史上第一位採用長笛、中提琴與豎琴之編制創作室內樂的作曲家,屬於德布西晚期音樂風格的這首《長笛、中提琴與豎琴奏鳴曲》 (Sonata for Flute, Viola and Harp, 1915), 不僅是音樂史上的創新之作,亦成為後代作曲家爭相模仿使用的編制典範。在眾多相同編制的音樂作品當中,日本作曲家武滿徹 (Toru Takemitsu, 1930 - 1996) 所寫的同編制三重奏《於是,我知道那是風》 (そして、それが風であることを知った / And Then I Knew 'Twas Wind, 1992), 除了直接引用了德布西作品當中的音樂片段,在曲式、調性、動機、速度等方面,皆具備高度相關性,本論文除了個別分析這兩首樂曲之外,亦將針對兩首樂曲之相關性加以比較。此外,本論文亦將探討德布西與武滿徹他們各自所受到的日本、法國文化之影響,並探討兩位作曲家在音樂哲思上的共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