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莫札特F大調變奏曲,K. 398、C小調《幻想曲》,K. 475與C小調鋼琴奏鳴曲,K. 457之音樂分析與詮釋探討
    (2024) 李祉縈; Lee, Jr-Ying
    在沃夫岡‧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鋼琴作品中,涵蓋諸多曲種,其中以變奏曲、幻想曲以及鋼琴奏鳴曲最具代表性,因此文由這三個曲種中選出莫札特F大調主題與變奏曲,K. 398(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Salve tu Domine, K. 398)、C小調《幻想曲》,K. 475(Fantasy in C minor, K. 475)以及C小調鋼琴奏鳴曲,K.457(Piano Sonata in C minor, K. 457)進行研究,探討莫扎特的音樂特質在變奏曲、幻想曲和奏鳴曲中的體現,及曲中優雅風格(Galant style)、易感風格(Sentimental style)、狂飆運動(Storm and Stress)、受曼海姆樂派(Mannheim School)之影響及對位手法之運用。此書面報告共分為六章,章節內容包含莫札特生平、創作風格、鋼琴變奏曲、幻想曲及奏鳴曲概述以及作品之創作背景、音樂分析以及音樂詮釋。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方法與範圍兩節。第二章為莫札特之生平、創作風格與鋼琴變奏曲、幻想曲及奏鳴曲概述。第三章為F大調主題與變奏曲,K. 398之音樂分析與詮釋。第四章為C小調《幻想曲》,K. 475之音樂分析與詮釋。第五章為C小調鋼琴奏鳴曲,K. 457之音樂分析與詮釋。第六章為結論,將本論文之研究結果做彙整並歸納。
  • Item
    莫札特歌劇《冒牌女園丁》中桑德琳娜五首詠嘆調之分析與研究
    (2020) 劉庭均; Liu, Ting-Chun
    古典時期作曲家莫札特自1781年的莊歌劇《伊多梅尼歐》起邁向創作成熟期,但早在其1775年的喜歌劇《冒牌女園丁》(或譯《偽裝女園丁》)中,就已經展現了他自歌劇發源地義大利學習回來後,以劇作家郭東尼改革之詼諧劇劇本寫作的成果,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音樂元素也出現在後來莫札特維也納成熟時期的歌劇作品中。 筆者挑選出《冒牌女園丁》中女高音桑德琳娜的五首詠嘆調作為研究與詮釋的主題。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從十七、十八世紀的歌劇發展討論劇種如何影響作曲家在歌劇上的寫作;第三章則聚焦於莫札特生平與歌劇作品;第四章從文本與音樂上分析桑德琳娜的角色塑造;第五章為樂曲分析與詮釋;第六章為結語,期望藉由本論文對此部作品的研究,可以更認識莫札特青年時期的作品特色,了解一位偉大作曲家成長至成熟的軌跡。
  • Item
    莫札特《C大調信經彌撒曲, KV257》之指揮詮釋研究
    (2014) 施琦萱; Chi-Hsuan Shih
      西方宗教影響了整個西方社會;早期的教會在儀式進行之時,藉由人聲吟頌的方式來讚美上帝。「彌撒曲」是按著教會崇拜儀式的需要而存在,透過音樂的輔助與強化,使得在心靈有所需求的人類,透過崇拜禮儀及音樂的引導,得到安息與淨化並回歸到 神的面前。   本論文透過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f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的介紹,瞭解影響其創作風格因素;並從莫札特的宗教信仰,瞭解他的宗教音樂作品。因著當時教會在崇拜禮儀的需求,以音樂創作作為儀式上的輔助,來作約略介紹;再藉由莫札特在1776-1777年創作的《C大調信經彌撒曲, KV257》(Missa in C“Credo-Messe”),德國“Barenreiter Urtext”出版之總譜作為實際的例子,從樂器編制、樂曲理論分析等等的前置作業,以及對其整體之理解與感受,投射於合唱指揮技巧;再藉由指揮技巧之專研、音樂會的製作與規劃等等,以音樂詮釋來展演音樂會的整個過程,作為學習與省思。
  • Item
    莫札特第五號A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V219之研究與詮釋
    (2008) 吳品枋; Wu Pin-Fang
    莫札特在十八世紀後期面臨歐洲大環境之變動,他的作品仍依循著古典音樂的原則,表現音樂的精鍊與美感,並且保持純真的性格,使其作品達到藝術的最高境界,也因此奠定了他在西方音樂史及古典時期的崇高地位。 莫札特的小提琴作品中,以小提琴協奏曲為眾人所著稱,而他的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更是經典作品之一,被認為是小提琴協奏曲中技巧最具挑戰的精華之作,因此筆者挑選此曲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為求正確依照古典時期作品特質的語法,在演奏如此精緻的樂曲前,必須先從多方角度進行探索,首先了解作曲家背景,由當時古典樂派之風格,進而推敲至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之音樂內涵,並了解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之的風格語法及裝飾音演奏方式,期望能夠透過多方面的剖析,找尋一套不偏離作曲家當時創作理念的詮釋手法,將莫札特的音樂更忠實的呈現出來。
  • Item
    感嘆意境歌曲的分析與詮釋:以莫札特與舒伯特的德語藝術歌曲為例
    (2019) 易玫珏; Yi, Mei-Chueh
    莫札特與舒伯特都是德語藝術歌曲史上重要的音樂家,他們所譜寫的歌曲,即使過了二百多年,仍受世人的喜愛並且一再傳唱,他們一生中有許多相似處,同樣是天才型的作曲家、同樣窮困、同樣英年早逝…,令人忍不住為他們精彩又短暫的音樂人生嘆息! 感嘆是詩人的繆思,喜悅、悲傷都可化為感嘆的詩句,莫札特與舒伯特將詩人的這份浪漫以歌曲的形式留傳了下來,在他們的心中必定已和詩人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共鳴,因此啟發了作曲的靈感。 藉由對莫札特與舒伯特共十首感嘆意境歌曲的研究,希望能從他們譜曲的模式及當時的人生經歷中,來看這兩位偉大音樂家對詩詞不同感嘆意境的想法,以期更貼近作曲者的心意,達到最佳的演唱詮釋。
  • Item
    歌劇拍製的理念與實踐-以《依多美聶歐》為例
    (2012) 陳安; Chen, An
    影音記錄在音樂展演活動中的使用,大多為單台攝影機從定點拍攝,本研究為展現完整的舞台設計與服裝道具,呈現演員活動的細節,增加了攝影機使用數量,並以導播機現場同步連線,在演出現場操控攝影師指令,並以後製剪輯將所有畫面彙整、製作成為影音光碟。 本研究著手於歌劇拍製的製作品質及內容探究,研究過程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導演發想歌劇製作過程時,透過劇本研討及採排過程的紀錄;第二階段則研讀樂譜設計導播指令,於演出當時操控攝影機畫面。第三階段則將所有擷取到的演出畫面作細部修改,與導演一同進行後製剪輯。剪輯成果包含兩部分:正式演出及幕後花絮,前者為正式演出之內容,後者則呈現劇作的製作細節。
  • Item
    「沒有絲毫干擾」-莫札特的鋼琴是否有膝槓桿踏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6-11-??) 羅伯特.格羅曼; Robert GROHMAN
    從現存莫札特與他人的往來書信,清楚可見,莫札特非常喜愛他的沃爾特古鋼琴。沃爾特古鋼琴是他在維也納期間唯一擁有過的,也是他在巡迴演出時經常使用的鋼琴。沃爾特古鋼琴現今仍存在於薩爾茲堡。為了準確地瞭解莫札特的音樂和他演奏的表現方式,薩爾茲堡的音樂學者和鋼琴家,對於沃爾特古鋼琴進行了詳細的研究與分析。其中,音樂學家萊徹姆(Michael Latcham)於1997 年的《早期音樂》(Early Music)期刊,發表了關於沃爾特古鋼琴的研究和觀察。其中最重要的論點,即「膝槓桿踏板」。膝槓桿踏板設置於鋼琴的鍵盤下方,以膝蓋接觸來控制制音器的運作。萊徹姆推測,膝槓桿踏板很可能是在莫札特去世之後,才被添加到沃爾特古鋼琴上。若莫札特在他最後九年的生命中,是用沒有膝槓桿踏板的沃爾特古鋼琴來演出和作曲,那當代的鋼琴家對於莫札特音樂的認知與理解,可能會有劇烈的改變。許多西洋音樂史上的重要作品,亦可能會以新的觀點被認知。萊徹姆的論點遭到了嚴肅的批評和質疑。同時,即使許多專家與學者都認知到確切的證據尚未被發現與證實,仍提出了各自的論點及其背後的依據。本文將從歷史和音樂的觀點,來討論各論證的內容,並嘗試探討一些可能被忽視的考慮,以嘗試證明,莫札特生前所用的沃爾特古鋼琴,很可能沒有膝槓桿踏板。
  • Item
    「歌劇裡,詩必須是音樂乖順的女兒」—以莫札特三部維也納諧劇為例談義語歌劇的韻文入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5-11-??) 沈雕龍; Diau-Long Shen
    歌劇自十六世紀末於義大利誕生以來,能夠入樂的文字不是散文,而是本身就已經有種韻律與節奏感的「韻文」(verse)。隨著義大利歌劇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造成跨國界的風行,義語歌劇劇本中韻文結構與其配樂的方式,亦逐漸形成一定的模式與傳統,此傳統甚至影響其他語種歌劇劇本的韻文編寫方式。1781 年,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在創作其德語歌劇《後宮誘逃》(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1782) 時寫下:「對音樂而言,韻文是最不可或缺的。」這句話說明的,不僅是他譜曲《後宮誘逃》的原則,更多的是他從義語歌劇習得的認知。因為,德語歌劇在十八世紀尚未建立起自己的韻文入樂傳統,且莫札特到此時已經譜曲過八部義語歌劇。本文的目標在於,以義語韻文格律中最重要的兩個特色:「音節數」以及「結尾重音」,來闡明義語歌劇劇本韻文之於音樂「不可或缺的」關係。藉由選例於莫札特的三部維也納時期義語諧劇,本文亦提供一個途徑,理解莫札特韻文入樂之思考:「歌劇裡,詩必須是音樂乖順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