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貝多芬晚期奏鳴曲中的賦格:以作品101, 106, 110為例
    (2012) 王大維; Wang, Ta-Wei
    啟蒙運動的影響,讓古典時期重視理性的思維;巴洛克時期所醞釀出的各種曲式,也在古典時期臻至成熟。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927)為古典時期風格的集大成,其作品皆具有平衡而完美的曲式架構,但在音樂本身的音響與內涵上,則是跳脫了理性與節制,大膽地表達了個人內在的情緒與精神狀態,使得貝多芬的音樂總是兼具啟發性與憾動人心;這份建築在裡性上的情感,也在貝多芬以後的世界中開始發酵,釀出氾濫情感的浪漫樂派。 本論文題目並非研究完整的曲目,而是針對貝多芬數首作品的部分進行分析與比較,因此在第一章緒論是關於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以及對於所研究的範圍進行分析、比較與定義。第二章大概分成三個部分:首先根據《葛洛夫線上音樂辭典》(Grove Music Online) ,將貝多芬一生分為四個時期,再根據晚期的年代概述其創作背景;晚期的五首奏鳴曲呈現出鮮明的晚期風格;最後,第二章第三節討論賦格在貝多芬奏鳴曲中的源由、重要性與功能。第三章、第四章為《作品101》、《作品106》、《作品110》研究範圍的音樂分析與演奏詮釋。 貝多芬晚期的五首奏鳴曲,當然擁有完整的架構,但他終其一生醞釀出的內涵與音響,卻讓芸芸眾生難以理解。因此除了基本的作品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演奏詮釋,表達貝多芬的美感與精神。
  • Item
    貝多芬《e 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90》與《A 大調鋼 琴奏鳴曲,作品 101》之音樂分析與詮釋
    (2017) 詹為琇; Chan, Wei-Hsiu
    路得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為古典音樂史上最 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其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更被譽為古典音樂作品中的「新約 聖經」 ,為後世極度推崇。 本論文主要探討《e 小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 90》與《A 大調鋼琴奏鳴曲 作 品 101》兩首中晚期作品的分析與詮釋,參考各中外書籍、學術論文、網路資 訊作為研究參考之依據。 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範圍及方法。第二章為貝 多芬中晚期風格研究,探討影響及造就貝多芬中晚期創作風格的成因。第三章 為《e 小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 90》之分析與詮釋,此章節將一一探討此首奏鳴曲 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節奏特性、旋律特色、和聲語言以及音樂詮釋。第四 章為《A 大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 101》之分析與詮釋,此章節將一一探討此首奏 鳴曲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節奏特性、旋律特色、和聲語言以及音樂詮釋。 第五章為《e 小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 90》與《A 大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 101》的 比較,包含創作理念及針對奏鳴曲樂章之曲式的比較。第六章為結語,為筆者 的研究心得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