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莫札特D大調第三十八號交響曲《布拉格》K. 504指揮詮釋
    (2019) 黄旭吟; HUANG, Hsu-Yin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為奧地利作曲家,自幼即顯露出超凡的音樂才華,是著名的「音樂神童」,與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同被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大師」。 《布拉格》交響曲共三個樂章,是莫札特1781年至維也納定居後唯一一首非四個樂章的交響曲,與莫札特其他交響曲的輕快明亮相比,這首曲子的風格一開始顯得較為沉重嚴肅。曲子以情緒濃厚的慢板開始,進入主題後,雖然速度轉成快板,卻隱約透露著不安的情緒,甚至莫札特刻意放棄輕快的小步舞曲,而以第三樂章急板結束這首充滿戲劇性起伏的交響曲。 透過本文主題的研究,可以瞭解莫札特交響曲的特色及古典樂派交響曲之發展脈絡。在指揮技巧上,則可以有系統的分析拍型、手勢預備動作及樂句處理與運用,對於音樂線條的表達與排練效率皆有幫助。研究者首先由生平及創作背景研究,曲式分析,探討指揮詮釋,最後在結論部分綜合三個樂章做綜合統整分析。
  • Item
    莫札特幻想曲之分析與詮釋──以《前奏曲與賦格》作品394、《幻想曲》作品397及《幻想曲》作品475為例
    (2020) 韓畹玲; Han, Wan-Ling
    十八世紀的歐洲處於「啟蒙運動」(The Enlightment)時期,理性時代的開端,影響了整個歐洲的文學、藝術和音樂發展,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即是處於音樂風格轉變的過渡時期。透過旅行的閱歷,莫札特結識了許多音樂家好友,接觸到多樣的風格與創作技法,致使他的作品中,有著豐富的音樂風格融合。 本文著重於莫札特的幻想鍵盤作品闡述,以《C大調幻想曲與賦格》作品394 (Prelude and Fugue in C Major, K.394)、《D小調幻想曲》作品397(Fantasia in D minor, K.397)與《C小調幻想曲》作品475(Fantasia in C minor, K.475)討論,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分為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第二章創作背景探討,介紹鍵盤幻想曲的流變與概述、創作背景概述,及莫札特的鋼琴作品特色。第三章為樂曲分析,分別探討三首作品之曲式架構、調性、主題、和聲、節奏與織度等。第四章演奏詮釋,針對速度掌握、力度記號、旋律及節拍節奏度等綜合討論。第五章結語,綜合以上研究內容,整合歸納結論。
  • Item
    莫札特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之演奏詮釋
    (2011) 劉忠欣; Jhong-Sin Liou
    莫札特的鋼琴奏鳴曲為鋼琴家必備的曲目之一,其鍵盤音樂風格承襲自巴洛克時期,也反映當代之音樂風潮,但卻能樹立自己獨特之風格。時至今日,其影響所及仍不容忽視。本論文以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為研究範圍,筆者將以演奏者的角度,就詮釋與演奏做深入之探討,試圖在主觀與客觀的論點中,勾勒出筆者心目中的莫札特,除以實際演奏 (performance practice) 為基礎之外,並以筆者主觀之音色想像做為詮釋之主軸,期盼此論文能有助讀者在演奏或教學上之啟發。
  • Item
    兩首莫札特單簧管室內樂作品的比較性研究-降E大調單簧管三重奏(K.498); 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K.581)
    (2019) 劉書婷; Liu, Shu-Ting
      相較於其他木管樂器而言,單簧管可說是較晚才被改良純熟,並被譜寫於作曲家筆下。單簧管這項樂器於十七世紀末問世,發展至十八世紀末期的五鍵式形式,使得愈來愈多作曲家譜寫單簧管於其室內樂作品中。在這個單簧管室內樂作品創作風氣剛剛萌芽之際,莫札特便為單簧管譜寫了兩首相當成熟的單簧管室內樂作品。本篇論文將以莫札特的這兩首單簧管室內樂作品為主軸,作深入的探討與比較性研究。   第一章將以莫札特所處的十八世紀作為切入,探討此時期單簧管樂器的演變,是如何影響著此時期的單簧管作品;第二章則以莫札特為主軸,研究莫札特的生平及室內樂作品風格;第三、四章則聚焦於莫札特的兩首單簧管室內樂作品《降E大調單簧管三重奏》,以及《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最後一章再比較此兩首單簧管室內樂曲,在樂曲結構與編制、動機發展與素材運用、單簧管與其他樂器之織度與互動關係之比較。
  • Item
    「歌劇裡,詩必須是音樂乖順的女兒」—以莫札特三部維也納諧劇為例談義語歌劇的韻文入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5-11-??) 沈雕龍; Diau-Long Shen
    歌劇自十六世紀末於義大利誕生以來,能夠入樂的文字不是散文,而是本身就已經有種韻律與節奏感的「韻文」(verse)。隨著義大利歌劇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造成跨國界的風行,義語歌劇劇本中韻文結構與其配樂的方式,亦逐漸形成一定的模式與傳統,此傳統甚至影響其他語種歌劇劇本的韻文編寫方式。1781 年,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在創作其德語歌劇《後宮誘逃》(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1782) 時寫下:「對音樂而言,韻文是最不可或缺的。」這句話說明的,不僅是他譜曲《後宮誘逃》的原則,更多的是他從義語歌劇習得的認知。因為,德語歌劇在十八世紀尚未建立起自己的韻文入樂傳統,且莫札特到此時已經譜曲過八部義語歌劇。本文的目標在於,以義語韻文格律中最重要的兩個特色:「音節數」以及「結尾重音」,來闡明義語歌劇劇本韻文之於音樂「不可或缺的」關係。藉由選例於莫札特的三部維也納時期義語諧劇,本文亦提供一個途徑,理解莫札特韻文入樂之思考:「歌劇裡,詩必須是音樂乖順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