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News
Browse
2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貝多芬晚期奏鳴曲中的賦格:以作品101, 106, 110為例(2012) 王大維; Wang, Ta-Wei啟蒙運動的影響,讓古典時期重視理性的思維;巴洛克時期所醞釀出的各種曲式,也在古典時期臻至成熟。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927)為古典時期風格的集大成,其作品皆具有平衡而完美的曲式架構,但在音樂本身的音響與內涵上,則是跳脫了理性與節制,大膽地表達了個人內在的情緒與精神狀態,使得貝多芬的音樂總是兼具啟發性與憾動人心;這份建築在裡性上的情感,也在貝多芬以後的世界中開始發酵,釀出氾濫情感的浪漫樂派。 本論文題目並非研究完整的曲目,而是針對貝多芬數首作品的部分進行分析與比較,因此在第一章緒論是關於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以及對於所研究的範圍進行分析、比較與定義。第二章大概分成三個部分:首先根據《葛洛夫線上音樂辭典》(Grove Music Online) ,將貝多芬一生分為四個時期,再根據晚期的年代概述其創作背景;晚期的五首奏鳴曲呈現出鮮明的晚期風格;最後,第二章第三節討論賦格在貝多芬奏鳴曲中的源由、重要性與功能。第三章、第四章為《作品101》、《作品106》、《作品110》研究範圍的音樂分析與演奏詮釋。 貝多芬晚期的五首奏鳴曲,當然擁有完整的架構,但他終其一生醞釀出的內涵與音響,卻讓芸芸眾生難以理解。因此除了基本的作品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演奏詮釋,表達貝多芬的美感與精神。Item 外在形式的創新與音樂內容的思考──布魯赫的三首小提琴協奏曲(2014) 張偉明十九世紀前半,小提琴協奏曲多由著名的小提琴家所創作,直到十九世紀後半,作曲家才開始主導小提琴協奏曲的發展。其中,布魯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是十九世紀後半第一首由作曲家創作、並大獲成功的小提琴協奏曲,至今依舊活躍於音樂舞台。 事實上,布魯赫共創作三首小提琴協奏曲,但後兩部作品在今日幾乎已被遺忘。這三部作品各異其趣:前兩部作品著重於形式的創新,反映了小提琴協奏曲在十九世紀中後期的多元化發展;《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的形式傳統,卻有更豐富的音樂內容,這反映了小提琴協奏曲在十九世紀末不只是「小提琴作品」,更追求「樂團作品」的「豐碑性」訴求。 本論文即以布魯赫的三首小提琴協奏曲為研究對象,從不同角度呈現作曲家在這三部作品中的不同思考,並嘗試從十九世紀小提琴協奏曲發展的脈絡,進一步詮釋這三部作品的歷史定位。Item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之研究與指揮詮釋(2012) 江琳心本論文從貝多芬生平、耳疾所影響的個性與交響曲創作風格著手,再依《第七號交響曲》之創作背景與音樂特色以及分析樂曲曲式等方面進行研究,並經由不同指揮家之詮釋語法與筆者指揮樂團之實際狀況,來做指揮詮釋探討與比較。Item 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指揮研究(2011) 蔡文馨; Wen-Hsin Tsai本論文先從維也納時期的貝多芬生平、成熟時期的交響曲風格,及音樂調性與個性的關係探究,再針對《第八號交響曲》之創作背景、音樂特色和節拍速度標示等方面進行作品研究,最後分析各樂章曲式,並提出筆者經實際排練與演出後的指揮詮釋報告與指揮實務紀錄。Item 布拉姆斯《F小調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五》之分析與詮釋報告(2011) 陳姿穎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在1833年5月7日生於德國,19世紀的浪漫主義在音樂上最明顯的影響便是作曲家們紛紛力求創新,在樂曲中展現自由的幻想及表現自我的風格,鋼琴作品中以個性小品(Character pieces)廣受歡迎,布拉姆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或許因為所受教育的關係,也或許是個性使然,他堅持走自己的路而不隨波逐流,仍依循著古典時期的傳統架構寫下三首鋼琴奏鳴曲。 本論文依布拉姆斯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為例,透過本文第三章探討其作曲手法的特色;並於第四章根據費許所著《布拉姆斯與其發展中的變奏原則》中討論布拉姆斯擅長的「發展中的變奏」(Developing Variation)分析本作品的樂曲架構;第五章則以布拉姆斯所作《51首練習曲,作品六》解決困難的彈奏技巧,另外在術語、交響式語法、指法、踏板,本著能夠「透過手指表達內心情感」的觀念,為布拉姆斯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詮釋。Item 貝多芬《第二號交響曲》之指揮詮釋研究(2010) 周道揚; Chou, Tao-Yang《第二號交響曲》是浪漫時期的先河。貝多芬在此樂曲之中,開始於音樂中更多抒發個人情感。第三樂章更是打破古典樂派以小步舞曲形式寫作,以詼諧曲命名之。 本論文從第二章<貝多芬的生平與創作>,來了解他的音樂風格及精神,第三章<本曲概述>,將《第二號交響曲》從其創作背景、曲式結構、配器分析與表情記號分析等來進行研究。第四章針對筆者個人的指揮研究經驗,將其依從拍號、速度記號、力度記號、延長記號、表情記號等之詮釋進行探討。第五章則透過樂譜版本的不同、指揮家的詮釋以及《第二號交響曲》與其前後交響曲作品來進行各方面的比較分析。Item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一○一》詮釋報告(2009) 卓易萱A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1是貝多芬在1816年完成的,它同時為貝多芬晚期五首鋼琴奏鳴曲之首,具幻想風格的作品,題獻給他最得意的學生艾德曼男爵夫人(The Baroness Dorothea con Ertmann)。貝多芬在這首作品中,除了加入濃厚的抒情特質,更是第一次在鋼琴奏鳴曲的樂章中,加入龐大複格段落的曲子。此外,這首作品101還有循環曲式(cyclic form)、民謠風格旋律的出現、長震音的使用,及力度強大的對比和鋼琴音域的擴張等特色。 此論文在章節的安排上為第一章緒論,第二章為貝多芬晚期生涯及晚期鋼琴奏鳴曲之作品特色,第三章及第四章則針對A大調鋼琴奏鳴曲的創作背景、各樂章之分析及詮釋上作詳細的探討,最後將所得之結論放在第五章。Item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之指揮詮釋(2008) 許靖敏; Hsu Ching-Min本論文除了探討了解貝多芬的生平和時代背景,第七號交響曲的創作背景和曲式分析之外,將重點放在第五章的指揮詮釋,以及第七章的結論。第五章分享了自己親自指揮第七號交響曲之後的經驗與想法,並搭配研究部份的有聲資料,進而學習其他指揮家的風格,期許能夠找出自己欣賞,並適合自己的指揮釋。第七章的結論分為兩項,第一項談論貝多芬對世人的影響,第二項將分享筆者實際演出音樂會的心得。 貝多芬的作品有著嚴謹的結構和值得學習的內涵,藉由學習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筆者希望能對曲式的分析和詮釋能有更多的領悟,指揮上希望能增進基礎的實力,在未來實際帶領樂團時,希望能夠發揮所長,將這一次的研究作為助益。Item 貝多芬法國號奏鳴曲作品十七之分析與詮釋(2007) 陳子葳本詮釋報告共分為六章,第一章即本章之〈緒論〉,闡述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章標題為〈關於法國號〉,介紹法國號至十八世紀時的演變與演奏方法;第三章標題為〈關於作者〉是介紹貝多芬的生平、音樂風格與代表作品;第四章為〈貝多芬法國號奏鳴曲作品十七之研究〉,著重於各樂章曲式架構的分析、介紹樂曲的創作背景以及介紹貝多芬的好友喬望尼.彭多;第五章為〈樂曲演奏與詮釋〉,將三個樂章由筆者親自演奏並加以詮釋;第六章為〈結語〉,是筆者對於此詮釋報告作出一個結語。Item 貝多芬《英雄》鋼琴變奏曲‧作品35之詮釋報告(2008) 陳思彣在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鍵盤作品當中,鋼琴變奏曲是「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之外,作曲家最重要的創作形式之一。筆者認為《英雄》鋼琴變奏曲不論是在創作時間、創作手法、與主題的來源,都有其特別之處。以上三個原因吸引筆者對此變奏曲的注意與好奇;除此之外,如能藉由此次研究探討貝多芬和其所處的文化、時代背景之關係,加深自己對貝多芬音樂風格的了解,必能使筆者在詮釋鋼琴作品時能夠更多元、更具品味與說服力。 此篇詮釋報告將先概述此曲的創作背景、與樂曲內容特色,接著深入變奏曲的樂曲架構、與各變奏段落之分析,藉以探討其中之音樂內容。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