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10
  • Item
    布拉姆斯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之研究與詮釋
    (2005) 粘桓華
    「⋯只有品嚐過寂寞滋味的人,才能真正地理解布拉姆斯。」 布拉姆斯的作品總是讓人感覺到在音樂之外的世界,你可以發覺他更多內心 世界的情感,他的作品不是只有聆聽他那優美的旋律,而是在旋律的背後彷彿有 更多的情感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布拉姆斯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充滿著抒情、如歌 的旋律,在這份詮釋報告中,筆者將會介紹布拉姆斯的生平和他的創作風格,以 及介紹他的奏鳴曲作品,並分析這首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布拉姆斯的音樂總是 要多反覆聆聽幾次,你才能從一次又一次的聆聽當中聽到更多不同的情感和令人 驚喜的聲音。布拉姆斯是典型的孤寂型藝術家,自我批判的精神極強,並時時要 求進步;除了在音樂的表現上如此沉靜、深刻,在嚴密節制的古典形式中散發無 限浪漫的深情、溫暖、渴望與苦惱;而宏偉的哲學性思考,似乎也影響其創作的 風格,這般深層的藝術原創,是筆者喜歡布拉姆斯作品的原因。儘管樂曲之中的 情感是那麼的細膩與沉重,但是讓人聽完之後,忍不住再三回味其中甜美的旋律 和美到令人心痛的主題,這就是布拉姆斯音樂最吸引人的地方。
  • Item
    國中藝術與人文教師實踐學校本位與整統課程之個案研究
    (2004) 邱佩誼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藝術與人文教師對學校本位和統整課程的理念,分析教師實踐課程理念的歷程,並探究其中的相關因素,以瞭解教師實踐課程的困難。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方式,選取台北市致西國中(化名)九十二學年度上學期,任教七年級音樂與視覺藝術科的兩位藝術與人文教師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觀察及文件蒐集的方式以獲取相關資料。 根據資料分析與結果討論,發現就學校本位課程而言-A老師是被動地接受學校安排而參與;B老師表現得較為積極,但卻不確信自己能否勝任。就統整課程而言,兩位都具有設計多學科統整課程的經驗,但在理念上-A老師還是認同於分科學習的必要性;B老師則肯定統整課程的功能。藉由教案分析,兩位教師的課程理念並不全然反應在他們的教案設計上。整體而言,影響兩位教師實踐學校本位與統整課程最顯著的因素為參與意願高低。而教師的參與意願,需由同儕間的交流互動中獲得提升。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教育當局加強校內行政的課程領導,及提供教師更多互動與專業成長的機會。
  • Item
    從文化認知現象解讀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1980-2005)
    (2009) 林幗貞; Lin,Kuo-Chen
    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充滿了許多引發思慮之內涵要素,無論創作者之思想脈絡、技巧手法亦或敘述題材,彼此間實有相當數量之重疊抑或重複,而其重疊與非重疊區塊所構築出的聲響圖像,即塑造了台灣當代「時代的面目」。 本論文題目<從文化認知現象解讀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顧名思義,主要定位並非在於「寫史」、「立傳」或是音樂作品之「樂曲分析」,而是建構於文化認知角度,依據社會學及結構學等文化理論基礎,藉由1980年代歸國作曲家潘皇龍、曾興魁、柯芳隆、潘世姬與金希文之作品為例,解讀台灣自1980年代至2005年間,當代嚴肅音樂之創作內涵與整體現象。 本論文共分六章節,在第一章<緒論>當中,筆者就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問題定位」、「研究方法與理論基礎」、「研究架構與章節編排」分四節探討之。第二章<台灣當代嚴肅音樂之時代劃分與名詞界定>,則為本研究背景相關之文獻探討,包含「1980-2005間台灣社會與文化現象回顧」、「『現代』與『當代』於藝術史上之劃分」及「台灣嚴肅音樂之『現代』至『當代』」。第三章以<跨時代之文化呈現>為題,大篇幅個別書寫五位作曲家創作語法建構之歷程,並試圖以個別命題方式,分別為五位作曲家之個人特質與寫作風格作初步定位。第四章則以 <書寫「台灣」的方式>為題,將五位作曲家1980年代迄今以「台灣」為主題包括「台灣當代紀實」、「台灣文化書寫」、「台灣女性書寫」之音樂紀實創作,作詳細之各別作品解構。第五章<同質/異質-解構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現象>,則連結文化與社會理論,探討五位作曲家作品呈現之時代性與其風格特質,更進而以文化認知研究理論,綜合探討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之總體現象,並以此印證自1987年解嚴後,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在內涵中所展現有別於前之「時代精神」與「當代思潮」。 最終之結論,筆者以「給下一輪太平盛世之音樂形式備忘錄」為題,總述1980年代歸國作曲家之於台灣當代音樂發展史上之定位與重要性,並在其所共創之時代精神影響下,「台灣當代新音樂」展現之創作價值與未來發展走向。
  • Item
    音樂通識課程因應不同大專屬性與多元化專業學習需求之研究
    (2009) 連瑞淇; Lian, Ruey-Chyi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音樂通識課程因應不同大專屬性與多元化專業學習需求之研究」,針對通識教育的沿革與意涵,以及先進國家與我國大專通識教育發展概況,就我國大專現階段音樂通識課程如何因應不同大專屬性與學生多元化專業學習需求,蒐集相關文獻資料,作深入的探討與研究。 研究方法主要採取文獻探討、分析及調查研究法,蒐集相關的文獻資料與大專音樂通識課程教學實施現況,作為問卷與訪談設計的依據。經由問卷與訪談的結果,針對相關研究問題、研究目的作深入分析與討論結果之發現,獲得以下的結論: 一、通識教育目標之訂定應隨著時代脈動而能重新省視與擬訂。 二、不同屬性大專應依學校特色設計不同重點發展的通識教育目標。 三、藝術通識課程領域目標必須依循學校通識目標、院系專業屬性而訂定之。 四、音樂通識課程規劃除了依大專屬性與學院特色之外,課程內容涵蓋認知、情意、技能領域而訂定。 五、音樂教材設計要能符合學生學習需求,以提升藝術人文素養之終身學習目標。 六、教學實施前以院系為單位作學生學習傾向調查,有助益於學習效能之提昇。 七、教學評量宜重視能力指標的建立,以激發創意與多元增能的學習成效。 八、重視通識師資專業知能的提昇與聘任制度的建立。 本研究主要在探究大專相關音樂通識課程的規劃、教學實施概況,以及學生學習需求,有效地因應不同大專屬性與多元化專業學習需求的課程規劃,落實通識教育理念及目標。除了本研究所獲得結論之外,為因應國際發展趨勢,對於我國未來大專音樂通識教育在行政教育措施、學校課程規劃、師資專業化等方面,亦提出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建議。
  • Item
    從音樂詮釋觀點的改變,探討布梭尼對《郭德堡變奏曲》的再創作
    (2009) 李宜芳; Lee, Yi-Fang
    巴赫的《郭德堡變奏曲》是巴羅克時期最龐大的一首鍵盤作品。它展現出巴赫對當時不同音樂風格、寫作技法的了解與熟悉,融合並拓展鍵盤技巧的各種可能,總結了巴羅克時期的變奏曲創作;以今日的眼光來看,《郭德堡變奏曲》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然而,在音樂史上,這首樂曲的評價與接受度並非一直如此。整體而言,從1741年出版之後,《郭德堡變奏曲》並沒有受到太多注意,直到二十世紀,其價值才逐漸受到肯定,並因為顧爾德(Glenn Gould, 1932-1982)1955年的錄音,才受到舉世注目。然而,早在二十世紀初,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 1866-1924)便已看出此曲的價值,不但將其列入音樂會曲目,並為此曲創作了適合於音樂會及現代鋼琴上演奏的改編版本。 布梭尼改編的《郭德堡變奏曲》創作於1914年,1915年由出版商Breitkopf& Härtel出版。布梭尼以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理論家、教育家等多重身分,活躍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國際樂壇,曾編輯、改編許多巴赫作品,影響甚鉅;詮釋觀點自有其美學淵源與實務背景。布梭尼改編之《郭德堡變奏曲》,不但是他對於巴赫作品詮釋觀點的體現,也為鋼琴家提供了另外一種詮釋的思考方向。但目前在國內外卻幾乎無法找到以此曲為主題的研究資料,有聲資料亦寥寥可數。究其原因,不同時代間詮釋風格的轉變,應是最大的原因。本篇論文即由此方向,分析布梭尼對於《郭德堡變奏曲》的各種改編手法、內容與特色,探討此曲至今未受重視的可能原因,以及對於此曲定位與價值的重新省思。
  • Item
    論南管曲門頭(mng-thâu)的概念及其系統
    (2007) 溫秋菊; Wen, Chyou-Chu
    南管「曲」是臺灣現存的古樂種,目前仍保存了大量曲目。本研究以探討南管「曲」重要術語「門頭」( mng-thâu, tune family )的概念及其系統為基礎,再透過樂曲的實際分析,深入理解南管曲曲調的系統。 「門頭」代表南管「曲」的曲調門類,為一集合性質的名詞,相關的要素包含「管門」( scale, key, mode)、「撩拍」和「牌調」 ( tune )等等,這些術語的習慣性用法與問題,都在筆者進行樂曲分析前先逐一深入討論,並根據南管曲的特色,嘗試為「管門」重新下定義,且將「門頭」的音樂學概念與波斯之dastgāh、阿拉伯maqām、印度之rāga比較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南管「曲」的曲調系統以「滾門類」及「曲牌類」兩大系統為最重要,其中,「滾門類」更通過樂曲節拍的變化處理形成龐大的曲調家族。易言之,「門頭」是具有實際意義的曲調系統,而其實體則為類似「主題」(theme)的特性旋律,一般稱為「韻調」或「大韻」;它是南管「曲」中最小、最有意義的樂思,也是南管「曲」曲調門類辨識的符碼。
  • Item
    藍乃克長笛奏鳴曲《水妖》,作品167之分析與詮釋
    (2009) 張家瑋; Chia-Wei, Chang
    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很重要的一個特色是文學與音樂之間密切的關係。在文學蓬勃發展的同時,有許多富戲劇性或是抒情感人的故事產生,同時影響許多作曲家作曲的方向和靈感,進而影響音樂的發展。在貝姆 將長笛改良成按鍵式之後,讓長笛能夠吹出更好的音準以及更嘹亮的音色,而這首藍乃克長笛奏鳴曲《水妖》,作品167,正是這個年代極具特色與代表性的作品,充分發揮了當時改良後的長笛特質,並兼具文學戲劇性的抒情與變化。
  • Item
    波札小號作品特色與詮釋,以Rustique《鄉村》為例
    (2009) 吳慧倫
    波札一共寫作了八首小號獨奏的作品,包含《隨想曲》(Caprice, 1943)、《小協奏曲》(Concertino, 1949)、《玩笑》(Badinage, 1949)、《鄉村》(Rustiques, 1955)、《狂想曲》(Rhapsodie, 1957)、《佛里加利亞納》(Frigariana, 1967)、《歌曲》(Lied, 1976)、《第二號隨想曲》(Caprice No. 2, 1978)。除了小號之外,他也為其他的管樂器譜寫作品,在他的作品當中管樂作品佔了多數。 波札經常以動聽的旋律、一貫的節奏手法創作,也能夠恰如其分的展現樂器對於獨特音型的特殊表現能力,常常令人驚呼其手法的微妙。這首《鄉村》是他小號作品中常被演奏的曲子,除了有炫麗的裝飾奏來凸顯小號卓越的表現力,還有優美、動聽的旋律。當中也包含了他一貫的特色,如切分音節奏、華麗的快速音群、滑音以及花舌都可以使用的恰到好處。這首作品也考驗著演奏者對於各項艱難技巧的掌握以及對音樂的表現能力。因此筆者以此作品作為本篇論文的研究主題,希望提供一些演奏及練習上的心得,讓管樂演奏者能夠更深入的瞭解波札這位作曲家以及他的音樂風格。
  • Item
    莫札特第三十六號《林茲》交響曲詮釋研究
    (2009) 鄭皓芸
      筆者以徐頌仁教授的著作「音樂演奏的實際探討」中的短短幾句話做為我的開頭:『不管是現代人的作品或者是過去人的經典作,藉著演奏家的詮釋,音樂就成為活的語言直接打動人心。一個音樂家就是在自己每天的練習時,也都是在設法藉著譜子的記載把作曲家的意念重現出來。』不可否認,音樂是一門活生生的藝術,而將這「活」的藝術用死的方式記錄下來,之後再透過「活」的人表達。在這之中所有的過程與環節,都有可能會造成某一些程度上對音樂錯誤的理解或判斷。再加上個人對整個作品背景知識的不足,當你表演結束後,會收到「這不是巴哈」或者「這不是莫札特的風格」…等的意外禮物。   以下為各章的內容:第一章先從莫札特寫作這交響曲的最後十年生平作簡單的介紹之後,再將重點放在創作第三十六號交響曲的這一年之間做深入探討。主要以莫札特生平與友人及父親的來往書信為主,透過莫札特本人再次了解莫札特的想法。第二章中,先簡單介紹十八世紀交響曲,進而帶出莫札特的交響曲,並介紹其交響曲的特色,風格以及速度上的用語。交響曲的曲式,確立在海頓的手上,但古典前期的幾位音樂家也帶給海頓與莫札特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愛旅行的莫札特,凡經歷過的城市與曾經交流過的作曲家,也在莫札特的作品上留下深刻的影響。再來提到的是在指揮上容易遇到的問題,筆者特別選出兩個主題來研究,分別時速度與分割拍。之後的幾章,除了將交響曲的曲式分別以編制、結構、主題、和聲、調性與風格特色做深入的研究外,也提到詮釋與指揮上所遇到的問題。這幾章是此論文的重點所在。在第七章中,提到詮釋不可避免的樂譜版本的問題,也將比較兩個版本在主要的表情記號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