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十九世紀末浪漫主義的最後神童康戈爾德之研究-以《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為例
    (2020) 趙晏瑩; Chao, Yen-Yin
    康戈爾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 1897- 1957)為猶太血統的奧地利作曲家,1943年入籍美國,自幼就被稱為是「最後的神童」,因為有別於其他早期的神童作曲家,康戈爾德從小就展現了高超的作曲技巧,作品複雜與前衛。1906年,康戈爾德彈奏他創作的第一部作品《黃金》(Gold, 1906)清唱劇給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聽,他的才華因此受到馬勒的賞識,除了受到馬勒的讚賞之外,漢斯利克(Eduard Hanslick , 1825-1904)也曾稱他為「小莫札特」,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更說:「他是個早熟的天才。」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認為「他是德國音樂的最大希望。」然而,1933年,希特勒掌權,納粹主義的影響擴及各領域,致使許多歐洲音樂家紛紛逃至美國,康戈爾德便是其中一員。1934年,康戈爾德前往好萊塢發展,開啟了他長達十年的電影配樂寫作之路,爾後回到先前創作的學院派音樂,《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35, 1945)便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當今音樂會中常見的曲目。如此重要的音樂家卻很少人知道,對於他的相關文獻也相當稀少,因此,此篇論文主要是藉由了解康戈爾德的創作歷程,以及各重要音樂家與樂評家對他的評論,搭配上《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分析,進而探討他在音樂歷史上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