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41
  • Item
    國中生活科技操作技能學習評量工具之發展與應用
    (2024) 許書瑒; Hsu, Shu-Yang
    自108課綱實施至今,生活科技課程已落實於國高中教育,而實作在科技教育更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一環。然而,對於生活科技實作中關於操作技能的評量方式,雖有許多專家建議,卻較少有實際評量工具可以參考與使用,故本研究旨在發展一份「國中生活科技操作技能學習評量工具」,據此瞭解學生在生活科技實作活動中的操作技能表現。為了達到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參考邱皓政(2006)所提出的評量工具發展流程,並針對雙北地區國民中學八至九年級學生進行立意取樣抽取研究樣本,有效樣本共359份。本研究使用難度與鑑別度分析、探索性與驗證性因素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等方法檢驗研究數據,結果顯示:(1) 本研究發展的國中生活科技操作技能學習評量工具,具有適當的信效度;(2) 國中生在操作技能學習評量工具的結果分析顯示,操作機具的速度快慢與技術面向的表現沒有顯著差異;(3) 不同性別國中生在國中生活科技操作技能概念性知識、態度、技術等面向的表現有差異,顯示教師在進行機具教學活動設計與實作活動分組時,可將性別納入考量;(4) 不同年級國中生在國中生活科技操作技能的表現相近,顯示本研究之學習評量工具適用於各年級。
  • Item
    臺灣科技教育現況與精進策略研究
    (2022) 陳星宇; CHEN, Hsing-Yu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科技教育之現況與問題挑戰,並提出具體之精進策略。研究透過深度訪談法進行,研究對象為具深化學術或實務經驗之臺灣科技教育學者與現場教師,並以「分析歸納法」進行資料分析,進而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供科技教育人員、教育主管機關、後續研究者參考。研究發現科技教育推動存在課程時間不足、無法向下扎根等難處;教師超量的工作負荷、專業知能不足、學科特性所導致的評量困難等問題也影響著課程實施;現行師資缺口透過非專師資填補並且缺乏教師專業制度把關的情況下,恐使得科技教育的推動呈現大打折扣。且受限於現實因素,實際的資源整合推動仍與理想規劃有所落差。部分計畫、配套定位模糊,課程發展重疊,並存在研習資源無法有效轉化至教學現場的問題;教育資源、文化背景等條件差異,導致各地科技教育存在辦學上的落差。並且社會大眾認知認同不足與升學主義的社會氛圍仍影響著科技教育的推動落實。 對此本研究建議提出:教育主管機關應持續爭取科技教育發展並推動教師專業制度、減授鐘點、訪視輔導、資源檢討評估、教學準備支持等配套工作,並協助提升「生活科技」學科之於升學體系的重要性;地方學校也應保障學生受教權益,落實正常開課與聘用專業師資。各單位在資源運用、課程發展上也應以幫助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為目標,對應地方需求、避免疊床架屋。而科技教師應重視自身的專業成長,課程教學應以深化學生學習為目標,並妥善運用相關教學資源,減輕工作負荷、落實課綱理念。
  • Item
    國中生媽寶知覺與智能信念及技能求助行為之相關研究
    (2017) 林姿君; Lin, Tzu-Chun
    摘要 直升機教養對大學生在學習及生活上的影響已備受討論,本研究將探討國中生的媽寶知覺、智能固定信念以及技能求助行為之相關情形,以國中生活科技動手作課程為背景,探討學生的媽寶知覺、智能固定信念、技能求助行為之相關,驗證其模型與研究資料之適配性,及智能固定信念之中介效果。此外,針對不同性別下的各構面做差異性之探討。   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之問卷調查法,採新北市三所國中在生活科技課程中進行機械手臂單元之學生,共21個班級。在學期結束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回收問卷559份,女生293位,男生266位,問卷資料應用SPSS22及AMOS20進行差異性、關聯性及驗證性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生活媽寶知覺及學業媽寶知覺對於個人所持的智能固定信念皆有顯著正向相關,代表生活及學業媽寶知覺愈高的學生,愈認為能力是無法經過努力而增長的。此外,智能固定信念對執行性求助有正向相關;智能固定信念對工具性求助有負向相關。本研究模式具有理想的整體適配度和內在品質,媽寶知覺、智能信念及求助行為具有相關,且智能固定信念在不同媽寶知覺與不同類型的求助行為之間具有中介效果。最後,不同性別國中生只有在學業媽寶知覺有顯著差異。 最後,在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後,產生研究貢獻及針對家長及教師在教養方面提出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
  • Item
    國中學生「生活科技」課程學習體驗之現象學研究
    (2010) 林人龍; Ranlong Lin
    本研究試圖藉由現象學方法的深度審視,詳細揭露國中學生親歷生活科技課程學習體驗的本質與意義。研究的目的主要回歸到學生學習生活科技的直接經驗,以便於探索學生經驗生活科技學習的不同方式,進而描寫並理解學生在他們生活科技學習活動中的現象與認知。 有五項的提問引導了本研究的進行:1) 國中學生學習生活科技的經驗是什麼? 2) 學習生活科技的意義為何? 3) 對一個國中學生而言,生活科技的學習會是像什麼樣子?4) 當學生學習生活科技時發生了什麼事?5)學生體驗生活科技的學習有哪些不同方式? 依循現象學取向的質化研究方法,讓學生為自己的體驗發聲,有將近30位來自同一所國中的男女學生參與了這項研究,採取深度訪談與學習體驗反思文本撰寫兩項現象學研究中常用的資料蒐集方法,透過這種資料蒐集的技術與研究者在研究歷程中的教學觀察,讓研究者得以從學生的觀點深入理解他們學習生活科技的真實經驗。 資料分析的方法主要使用源自Giorgi將現象學哲學觀點轉化為具體的研究方法,一種逐步分析文本資料的現象學心理學的方法。經由現象學方法的描寫與解釋分析之後,得到學生在生活科技學習體驗5項推斷,12項核心類別以及14項總體反思。研究所得的結果提供了一些必要的訊息,可以協助生活科技的教育人員進一步發展適當的課程與活動,以便支撐並促進台灣生活科技教育的推展。 本研究從現象學研究觀點的理解出發,建立一個整體的學生學習生活科技的圖像,冀求能幫助從事生活科技教學的教師們察知並了解他們對於學生學習生活科技的影響力,生活科技教師們必須知道如何運用這樣的影響力形成有效的方法,以便於促進學生科技素養的發展。研究的最終發現則提陳一些生活科技教學的意涵,並建議有關生活科技學習的教學和研究,以及學習環境和個人在學習獲得或發展觀點間的關係。
  • Item
    我國高中生活科技教師專業評鑑指標之研究
    (2007) 劉瑞圓; Liu, Jui-y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高中生活科技教師專業評鑑指標之建構,主要目的有四:(一)探討高中生活科技教師之專業能力。(二)建構高中生活科技教師專業評鑑指標。(三)分析高中生活科技教師專業評鑑指標之相對權重。(四)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相關單位作為評鑑高中生活科技教師之參考。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德懷術(Delphi Method)與階層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為主要之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發現,我國高中生活科技教師專業評鑑指標包括「科技教學規劃與實施」、「科技教室規劃與經營」、「科技人才培育與輔導」、「科技專業發展與態度」等四大層面,以及科技教學規劃、科技教學策略、科技教學評量、科技教室規劃與佈置、科技教室經營與管理、科技人才培育、科技人才輔導、科技專業發展、科技專業態度等九個向度,九個向度底下共包括38項評鑑指標。在相對權重部份,四大層面依比重高低排序為「科技教學規劃與實施」、「科技教室規劃與經營」、「科技專業發展與態度」、「科技人才培育與輔導」層面。由整體向度之重要性排序,「科技教學實施」向度之重要性居於九個向度之冠,其次是「科技教學規劃」向度,第三為「科技專業態度」向度。 依據研究結論,本研究對未來指標應用、高級中等學校、教育行政機關,以及後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實施之微觀政治分析研究
    (2009) 張永宗; Yung-Tsung, Chang
    促成本研究的主要問題背景與動機是:台灣近年最重大之教育改革的「九年一貫課程」,從「國定教本」的課程標準改為「校本課程」的課程綱要,在國中原為獨立學科之「生活科技」,亦和「自然」合併為一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此一重大改變之課程實施必迥異於前。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在了解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實施的現況與問題,探究課程實施理想樣態與現實樣貌其間落差之實景與緣由,分析造成此落差之微觀政治現象和脈絡。 本研究為達客觀和週延,採「質量兼具」的方式,以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方法,多方面蒐集研究所需資料。衡酌研究者工作場域之利及豐富與詳實研究所需資料,首先用問卷普查台灣省某直轄市公立國中之「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實施類型及生活科技教師員額數量、背景資料和實際任教等情形。其次依據問卷調查之分析結果,立意取樣兩種不同課程實施類型之共同利益關係人(校長、「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和學生各一名)進行深度訪談,以了解課程實施真實樣貌之脈絡情境。研究所所蒐集之資料按其質或量不同之屬性類別加以分析、處理和報導。 根據研究發現,主要歸納出下列六項結論: 一、國中生活科技教師員額比例不足,且各校開缺增聘意願不高。 二、國中多數生活科技教師已轉移專業和志氣,並未真正從事生活科 技課程教學工作,加速讓國中生活科技課程荒蕪與邊緣化。 三、僅剩下極少數之國中一年級的生活科技課程,因教師堅持或教師 無法擔任其他教學工作而獨立設置,課程實施呈現「因人設事」 之非常態現象,久之恐有「名存實亡」之憾。 四、絕大多數之國中生活科技課程,都交由自然科教師合併於領域內 教學,不僅未能忠實反映生活科技之課程綱要,並有誤導之虞。 五、意識形態、利益關係、和權力運作等微觀政治現象,直接交互影 響國中生活科技課程之實施樣貌,並間接影響國中生活科技教師 之教學生涯選擇與蛻變。 六、從微觀政治分析,在意識形態的氛圍、利益關係的衡量和權力運作 的算計中,國中生活科技漸進走向課程邊緣、荒蕪和消逝化。
  • Item
    基於凱利方格之推薦系統對不同認知風格學生在生活科技學習表現之影響
    (2015) 陳瑋廷; Chen, Wei-Ting
    本研究以電子書與擴增實境發展生活科技教育數位學習教材內容,同時為了提供學生適性化內容,因此開發凱利方格推薦系統。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以38位高級職業學校學生為受測對象,將學生區分成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是透過凱利方格推薦系統提供學生個別所需的電子書數位內容與擴增實境教材給學習者,控制組則是提供學生所有的電子書數位內容與擴增實境教材給學習者。本研究旨在探討兩組在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認知負荷之學習表現。此外,本研究亦進一步探討兩組中「場獨立」與「場依賴」認知風格學生,在實作各面向之表現是否有差異。研究結果發現不論是使用凱利方格推薦系統結合擴增實境與電子書內容的學習方式,或是使用擴增實境與電子書內容的學習方式,皆有效提升學生於該課程的學科知識以及實作成果,帶給學生高度的學習動機及有效降低學生認知負荷。本研究發展凱利方格推薦系統輔助學生動手做的結果,發現操作機具前若需先在實作材料上劃線或設計,系統輔助場獨立的學生之實作成果比場依賴學生效果好。反之,不需使用機具,例如只要使用白膠來黏合的實作,則是輔助場依賴的學生實作成果比場獨立好。其他直接操作機具設定及完成實作,場獨立和場依賴的學生獲得的輔助實作成果一樣好。相關原因於本研究都有深入討論,藉由本研究結果,可提供未來生活科技數位學習相關研究及教學者作為參考。
  • Item
    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應用於生活科技課程對學生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
    (2015) 吳心昀; Wu, Hsin-Yun
    本研究旨在發展應用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傳播科技學習活動,用以了解其對於學生在生活科技課程學習態度之影響。研究目的有二:(1) 發展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應用於傳播科技課程之學習活動;(2) 評估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應用於生活科技課程對學生學習態度之影響。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為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學校中接受生活科技課程之高中一年級學生,五個班級共211人,進行為期5週共10小時的「應用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學習活動」。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合作學習之方式進行學習,學習活動根據合作學習之五大基本要素及三個影響因素進行設計,並透過「學習態度問卷」蒐集資料與研究者課堂觀察紀錄進行分析,對學生在生活科技課程中之學習動機、課程參與度及合作態度此三面向之學習態度進行分析與探討。 經過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後,得到以下研究發現: 一、將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應用於生活科技課程中,需確實的落實合作學習的五大基本要素,及注意會影響合作學習的三個因素。 二、合作學習教學策略適合應用於傳播科技領域之學習活動中。 三、將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應用於生活科技課程之學習活動中,對於學生在生活科技課程的學習態度有顯著正向影響。 四、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應用於生活科技課程之學習活動,能提升學生在生活科技課程的學習動機。 五、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應用於生活科技課程之學習活動,能提升學生在生活科技課程的課程參與度。六、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應用於生活科技課程之學習活動,能提升學生在生活科技課程的合作態度。
  • Item
    應用數位典藏發展技術史教學模組以提昇高中生創造思考能力之研究
    (中國視聽教育學會, 2008-06-01) 余鑑; 楊錦心; 林弘昌; 王燕超; 于瑞珍; 林坤誼; 謝文斌; 黃志燻; 范道明
  • Item
    透過生活科技課程培養國中生創造力之研究:STS 策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2004-06-01) 余鑑; 楊錦心; 上官百祥; 葉宗青; 王燕超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科學、科技與社會,即所謂STS取向的基本理念,所設計的國中生活科技課程STS教學模式,對國中生創造力的影響,並分析此一影響是否因性別而有所差異。研究過程發展出生活科技STS教學六階段模式、運輸科技領域的教學活動、教材,並進行試教,除適度修正教材與教學活動外,並進行教學實驗。研究採不相等控制組前後測實驗設計,選取台北市大安區與大同區各一所國中二年級學生為對象,各取四班,兩班為實驗組,兩班為控制組。實驗組接受每週一次,每次兩節課90分鐘,共計八次教學實驗,控制組照平常教學,無實驗處理。本研究以威廉氏創造力測驗中之創造性活動與創造性傾向量表於實驗前、後評量受試者之創造性活動與傾向成績,並以前測資料作為共變數,將所得資料進行二因子多變項共變數統計分析,另以各組學生學習卷宗結果與教師的觀察,作為研究結果之補充說明。實驗結果發現:一、生活科技STS教學策略對於國中學生創造傾向之增進,具有顯著效果。二、生活科技STS教學策略對於國中學生創造傾向之增進效果,因性別而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