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料理漫畫運用於華語教學之研究
    (2020) 歸皮爾; Guillemain, Pierre
    隨著華語作為二語日漸普及,學生在教室外使用各種不同的管道來精進自己的語言發展是很普遍的現象。對多數華語為二語的學習者而言,「漫畫」(comic books) 是眾多易取得資源的管道之一。許多學習者均從「漫畫」中得到似乎無窮無盡的「可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培養學習者進行傳統文學作品的閱讀及比較的技巧。本論文的研究重點是如何將漫畫融入實際的華語課堂環境。 本論文的第一步回顧內容導向教學以及廣泛閱讀教學的相關文獻,並提出在華語課堂環境中使用漫畫協助教學的框架和原則。接著選擇兩部具有共同主題內容 – 料理 – 的漫畫,並進行以下分析:首先,取出漫畫中的文本,以獲取有關漫畫詞類和難度的數據,並跟不同類型之文本進行比較。其次,嘗試鑑定漫畫中的哪些特徵符合內容和語言的整合學習 (CLIL) 的要求。最後,根據結果編寫教案,並提出相關提示與建議。 本論文結果支持前人研究結果,認為:(1) 透過廣泛閱讀教學計劃,漫畫可以順利融入華語課堂環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2) 大量的閱讀是傳統華語教學經常缺乏的一點,漫畫融入教學有助於讓中級學習者對中文閱讀有初步的能力,並能提高閱讀興趣,讓學習者成為自主學習者。
  • Item
    現代漢語「做」字詞歧義與消解歧義研究
    (2014) 陳昱蓉; Chen,Yu-Jung
    本研究旨在以漢語高頻動詞「做」字詞為例研究歧義與消解歧義,並以實驗探討華語學習者判斷含有歧義的句子意義時受何因素影響,以及線索詞可如何幫助消解歧義。最後,探討線索詞教學如何幫助華語學習者提升猜測意義的能力。 本文分析四組「做」字詞之意義與線索詞,並以此為基礎進行語義實驗與教學實驗,希冀提升華語學習者從線索詞中推測句義的能力。研究方法如下:設計24句的複本問卷,包括4句歧義句和20句單義句。實驗對象包含母語者和華語學習者,母語者的流程為說出目標詞彙的意義、說明句子中「做」字詞之意義、圈選線索、意義關聯度。華語學習者的步驟為前測、教學、後測、圈選線索,並再次確認學過和未學過的語義。 研究結果主要為(i)在歧義句,母語者判斷詞彙意義,選擇相對頻率較高的詞義;而華語學習者未受相對頻率影響,傾向選擇基本義;(ii)在前測單義句部分,語義關聯度愈高,華語學習者掌握得愈佳;(iii)以英語華語學習者為例,詞彙的幾個意義若與學生的母語較接近,則華語學習者通常掌握得較好;(iv)在教學實驗後,前後測的單義句分數整體進步20.3分,學習效果顯著;(v)在後測的線索圈選部分,華語學習者的答對率與其圈選的線索詞為中度相關,表示答題時任意猜測的可能性低,即在經過學習後,能掌握詞彙意義和線索的關係,顯示教學內容對華語學習者的教學有幫助。 本文建議教學時可教導學生詞彙意義判斷策略,亦即閱讀文章時,透過語境中相關的線索詞推測多義詞的詞義,使華語學習者能有效藉由語境中的線索判斷詞彙意義。最後,期能將結果應用於其它動詞的研究及教學上。
  • Item
    漢語可能構式「V得/不C」之探究及其教學應用
    (2012) 林倩如; LIN, CHIEN-JU
    「V得/不C」,一般稱為可能補語,相關研究不多,傳統上多將其視為「VC」結構插入「得/不」的擴展,且僅以「能/不能」描述其語義,解釋力不足,實際應用於華語教學更是捉襟見肘,教師、學生無不將此視為難點,迫切需要進一步的相關研究來輔助教學。 基於此,本研究旨在從構式語法的角度重新探討漢語之可能構式「V得/不C」的類型,並定義出各類「可能構式」的結構、語義以及其組成成分之間的選擇限制。本文以構式語法為基礎,輔以語料庫的實際語料分析與「頻率」統計,找出可能構式的基礎中心句式義與多義連結,並根據研究結果,評估現有華語教材,提供編輯與教學建議。研究結果發現可能構式可分為兩大類:「目標達成可能構式」表達「施事執行動作達成目標的可能性」,此構式的選擇語義限制主要是「施事的自願性」與「結果的可預期性與合理性」;「中動可能構式」的主要意義為表達「對象的固有特質」,此特質會影響動作的結果。在教學應用方面,研究發現,現有教材多將「V得/不C」視為單一語義,且對於其結構及用法說明普遍不足。未來在教材編輯上必須區分不同構式,並強調其結構及用法上的不同處。
  • Item
    華語教師在國際從業上的自我價值感研究
    (2018) 駱瑩縈; Lo, Ying-Ying
      自我價值感的研究雖廣泛,然而,華語教師於近年來才成為較熱門的新興行業,目前較少針對華語教師進行的自我價值感研究,故本研究旨在探討目前在世界各國任教的華語教師的發展現況,以及在不同背景變項國際上的華語教師自我價值感之差異。為達研究目的,透過文獻探討方式,彙整有關自我價值感之意涵及其相關研究,續以隨機抽樣方式針對國際上的華語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共計發放200份問卷,回收問卷172份,有效問卷169份,有效回收問卷比率為98.83%。 經由SPSS 23.0統計分析,透過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宗教信仰」、「教學服務年資」、「任教地區」、「擔任職務」、「薪資水平」與「是否具備華語教學專業背景」此七個變項對華語教師的自我價值感呈現顯著性差異;而影響華語教師整體自我價值感主要是受到「教學表現」的影響最強,「外在支持」的影響次之,最弱的影響則為「宗教信仰」。
  • Item
    近義詞之研究:「舉行」、「舉辦」及其華語教學之應用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2012-01-01) Hsiao, Huichen; Shuting Hsu
    本文旨在針對「舉行」、「舉辦」的相近用法進行系統化的探討辨析。透過中研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Academia Sinica Corpus),及中文詞彙特性速描系統(Chinese Word Sketch, CWS) 的語料庫分析研究,從中觀察「舉行」、「舉辦」的語義特徵以及詞語搭配等句式共現的分布現象。我們提出二者之主要差異為:1.句式結構:「舉行」之常見句式有「施事+舉行+受事」、「受事+舉行」,而「舉辦」為「施事+舉辦+受事」。2.語義指向:「舉行」的語義多指向受事,而「舉辦」多指向施事。3.時間─事件結構:「舉行」偏重於主要事件的開始和進行,「舉辦」則偏重於主要事件的前置準備及辦理。4.賓語搭配:「舉行」常搭配大型莊重之活動;「舉辦」常搭配需前置準備時間來操辦的事項或是小型輕鬆之活動。最後,在理論層面上,結合漢語教學語法的原則(鄧守信,2008),我們也對現今教材做了探究並提出教學建議,以期將研究發現與實際教學應用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