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The Relationship among Work Related Stress Risk Factors, Stress, Burnout and Wellbeing: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French and Japanese Cashiers
    (2017) 賈沃曼; Romain Hiernard
    Stress is one of today’s major issues. With the increasingly high productivity required by companies and the pressure put on employees in order to reach the companies’ goals, individuals suffer a lot of distress. Stress is a vague notion representing a state of distress from a person; it can be 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This study has for goal to focus o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stress on employees from two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erms of culture and work organization.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appreciation of risk factors that may increase the potentiality of developing stress. Those risk factor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overall wellbeing of employees. By cross-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the potential stress felt by cashiers in those two countries, the study hopes to find potential ways to take influence from one country and bring it to the other. Thus influence could be used as a mean of reducing stress from employees with for overall objective the development of job satisfaction and their wellbeing. The population of cashier was chosen in order to study the impact of stress on people who do not take decisions, but rather suffer their company’s managerial decisions. They are also at the front line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or dissatisfaction, and coupled with those mental external pressures they exert a manual intensive work that could lead to potential repetitive strain injuries (RSI).
  • Item
    《江談抄》與北宋詩話
    (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 2012-03-01) 李育娟
    大江匡房是日本平安朝晚期的漢學碩儒,《江談抄》是他在晚年令弟子藤原實兼筆錄其言談的語錄體著述,此書收錄為數可觀的中、日文人詩話, 成書年代約相當於北宋徽宗年間。本文針對此書的詩話群進行對照研究,從詩話的定義、北宋詩話的特徵、特定詩話翻案的手法等角度探討《江談抄》 與北宋詩話間的關聯。《江談抄》與北宋詩話,雖然登場人物、時空背景不同,但在故事的骨架、敘事的手法以及主題意旨上,《江談抄》詩話有如模寫北宋詩話的形態。本書有兩樣特徵,都與北宋詩話相通:一、沒有系統或完整的詩學理論,架構鬆散、多瑣事趣聞的雜錄;二、書中主題跨涉「論詩及事」、「論詩及辭」的範疇。虎關師鍊的《濟北集》中所纂述的詩話,向來被認為是日本詩話的濫觴。不過,《江談抄》的詩話雖無詩話之名,卻有詩話之實,且收載的詩話數量遠勝《濟北集》。也就是說,《江談抄》是日本最早受到宋代文學影響的作品。
  • Item
    文化價值觀影響職涯抱負與組織文化喜好的跨文化比較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0-07-31) 葉俶禎
    「個人-組織價值適配」理論(person-organization value congruence)強調個人對組織 文化的喜好如能與其所工作的組織文化吻合,則有利於個人的組織認同、工作滿意以及 工作表現。本研究基於這項理論假設,將研究觸角向前延伸,提出以國家與個人文化價 值觀以及職涯抱負作為形成個人對組織文化喜好的前置變數,並以日本、台灣、美國等 三個國家的資料做跨文化的實證研究。國家與個人文化價值觀在個人對每一個社會裡的 職涯機會與阻礙的看法的形成可能有極大的影響(Fouad & Byars-Winston, 2005),因此 而對自己的職涯會有不同的想法。這些想法會展示在他們的職涯抱負和對不同組織文化 的喜好。本研究選擇非常集體主義的日本和非常個人主義的美國來做比較,希望發掘比 較大的文化差距對職涯相關的概念所產生的變化。同時也會調查台灣在這三個變數的資 料型態並與日本、美國的資料做比較以發掘一些可能比較細微的文化差異。 本研究希望對國際企業管理領域做出以下貢獻:了解1) 日本、台灣、美國在職涯 抱負和對不同組織文化喜好這兩個變數的分佈型態,2) 不同的國家文化如何影響個人 選擇職涯目標,3) 不同的個人文化價值觀如何影響個人選擇職涯目標,4) 在個人文化 價值觀與國家文化有所衝突的情況下,對職涯相關變數產生的影響。
  • Item
    Business Ethics in Japan and Taiwan: Relativist and Utilitarian Perspectives
    (Taylor & Francis, 2008-10-01) Yvonne Stedham; Jeanne H. Yamamura; Chih-Chien Lai
    Perceptions of risk associated with a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decision are affected by the decision maker's understanding of ethical issues within a country. This study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foundation for ethical judgments by investigating whether and how Japanese and Taiwanese graduate business students differ in assessing the ethical content of business scenarios. Considering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countries, differences in ethical judgments were expe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basing ethical judgments on relativistic and utilitarian criteria, the Japanese tend to judge the scenarios as significantly more unethical than the Taiwanes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presented.
  • Item
    戰前東洋史學之觀念與知識系譜
    (政大出版社, 2012-12-01) 邵軒磊
  • Item
    全球化下勞動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
    (2010/8/1-2012/7/31) 蔡昌言
    本研究以日本的政治經濟體制為研究對象,探討在發展型國家轉型過程中, 對於勞動力市場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因此一轉變所造成的衝擊為何。在研究設計 上,為了能夠更加釐清日本在1990 年代之後,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出現什麼樣的 轉變,這個轉變又如何對勞動者產生影響,本研究計畫擬以企業對於勞動力的需 求、企業在政治過程的參與為依變項,而經濟全球化、亞洲金融風暴與日本國內 政治、社會的因素為自變項,藉以分析日本在亞洲金融風暴前後的國內與國際因 素,對於日本的勞動力市場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更進一步地來說,這樣的影響 對於日本的經濟發展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緣此,本研究計畫乃意欲理解1990 年代之後,日本政府遭遇到政治、經濟與社會層面上的轉變,國家要如何回應全 球經濟再重組所帶給勞動力市場的影響與衝擊?同時要如何滿足並符合民主化 過程對勞資關係的要求?
  • Item
    從前近代到近代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之比較
    (2013-07-31) 張崑將
    本研究名為「 名為「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 係從出版專 書的研究架構而擬定計畫, 書的研究架構而擬定計畫, 採取 跨區域研究之日本與韓國的比較視野 跨區域研究之日本與韓國的比較視野 ,探索從 「前近代」( 「前近代」( 「前近代」( 「前近代」( 「前近代」( 「前近代」( preprepre-modern modernmodern modern)到「近代」( )到「近代」( )到「近代」( )到「近代」( )到「近代」( )到「近代」( )到「近代」( modernmodernmodernmodern modern)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態度從「排斥階段」 到磨合態度從「排斥階段」 到磨合態度從「排斥階段」 到磨合態度從「排斥階段」 到磨合所呈現的「會通」與諍辯各種多元解 所呈現的「會通」與諍辯各種多元解 所呈現的「會通」與諍辯各種多元解 所呈現的「會通」與諍辯各種多元解 所呈現的「會通」與諍辯各種多元解 釋之特色與現象,並藉由兩國儒耶的會通諍辯比較尋求在東亞區域內自成 釋之特色與現象,並藉由兩國儒耶的會通諍辯比較尋求在東亞區域內自成 釋之特色與現象,並藉由兩國儒耶的會通諍辯比較尋求在東亞區域內自成 釋之特色與現象,並藉由兩國儒耶的會通諍辯比較尋求在東亞區域內自成 釋之特色與現象,並藉由兩國儒耶的會通諍辯比較尋求在東亞區域內自成 宗教對話的基礎模式與理論。 本研究計畫在以上的動機與原則下, 擬四年為期本研究計畫在以上的動機與原則下, 擬四年為期本研究計畫在以上的動機與原則下, 擬四年為期本研究計畫在以上的動機與原則下, 擬四年為期本研究計畫在以上的動機與原則下, 擬四年為期區分兩個 階段 ,每階段 ,每階段 各以兩年為期 :第一階段將探索「前近代」 :第一階段將探索「前近代」 :第一階段將探索「前近代」 時期西方勢力初抵達東亞國家,中 時期西方勢力初抵達東亞國家,中 時期西方勢力初抵達東亞國家,中 華帝國所形成的東亞秩序尚未崩潰時期,探索 華帝國所形成的東亞秩序尚未崩潰時期,探索 華帝國所形成的東亞秩序尚未崩潰時期,探索 華帝國所形成的東亞秩序尚未崩潰時期,探索 日本德川 時代 與韓國朝鮮 時代 的 儒者 有關基督教的接受與諍辯之 比較 研究 。 本研究的第二階段,則扣 本研究的第二階段,則扣 本研究的第二階段,則扣 本研究的第二階段,則扣 緊兩國「近代」的儒耶對話通與諍辯之比較研究。 緊兩國「近代」的儒耶對話通與諍辯之比較研究。 緊兩國「近代」的儒耶對話通與諍辯之比較研究。 此期 因儒學式微,基督新教興盛但在 20 世紀初期之後的發展,基督教在日韓 世紀初期之後的發展,基督教在日韓 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日韓 兩國 在儒耶對話發展的 在儒耶對話發展的 演變上 亦有相當大的歧異 。本 階段 研究將探求近代日韓知識份子處於這樣巨變的 研究將探求近代日韓知識份子處於這樣巨變的 時代脈絡下,擬注 時代脈絡下,擬注 時代脈絡下,擬注 意在日本 面臨「 面臨「 神耶衝突」而韓國則傾向由 神耶衝突」而韓國則傾向由 「儒耶衝突 」到「儒 耶對話」的發展不同狀況之比較研究 。
  • Item
    朱舜水的民族志節及其海上漂泊
    (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 2012-06-01) 潘朝陽; Chao-Yang Pan
    強調民族志節,是儒家的基本信念,或可以說是中國儒者承孔子的春秋筆法之教而有的民族主義。一般人以為儒家的嚴夷夏之防的民族觀,是一種狹隘封閉的意識形態:在邊疆外族入侵華夏的崩毀昏亂之時代,儒者一則必以身家殉道,一則必視外族為夷狄仇虜。然而觀諸南明大儒朱舜水的抉擇,實則不然。他選擇效法微子去國,並且義不臣於女真而乘桴浮於東海,中年之後,在東亞海上漂泊十多年,晚年終能在日本長崎、江戶獲得安棲,並得到日本士子、貴族的尊崇以及師禮。朱舜水甚至以堯舜孔孟之國期待日本。本文先敘朱舜水的民族志節之形態,再以地圖說明其東海之漂泊,同時敘述其海上生涯的際遇和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