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探討Instagram贊助廣告中廣告格式、廣告版位與個人化程度對消費者行為之影響
    (2023) 陳心月; Chen, Sin-Yue
    數位時代的快速革新不斷影響資訊傳遞與接收的方式,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模式亦趨多元,而在廣大的社群媒體類型中,Instagram強調視覺展現的特性使其在社群行銷領域佔有一席之地,更在推出商家廣告服務後,從提供無償參與的社群媒體平台,逐步轉為結合電商銷售的平台。因此本研究以Instagram社群媒體平台作為研究背景,採2(廣告格式:圖像vs.影片)x 2(廣告版位:動態消息vs. Reels)x 2(廣告個人化程度:個人化vs.非個人化)的三因子組間實驗設計,探討三者在消費者觀看Instagram贊助廣告後,對消費者產生的廣告效果影響。本研究結果證實:(1)影片相較於圖像廣告格式更能引發消費者較佳之廣告注意力;(2)Reels相較於動態消息廣告版位更能引發消費者較佳之廣告注意力與廣告態度以及購買意願;(3)Instagram個人化廣告相較於非個人化廣告更能引發消費者較佳之廣告注意力與購買意願;(4)當觀看Reels廣告時,相較於圖像廣告格式,影片廣告格式更能引起消費者較佳之廣告態度與購買意願;(5)當Reels廣告版位搭配影片廣告格式時,相較於非個人化廣告,使用個人化廣告文案標語會引發消費者較佳的廣告注意力。
  • Item
    社群媒體在經歷腫瘤治療過程中的角色—以七位青年為例
    (2021) 邱瑀庭; CHIU, YU-TING
    社群媒體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一個自由分享與抒發心情的地方,但是當疾病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時,要如何才能克服內心的屏障和外界明顯區隔的疾病經驗,研究中所指的疾病為惡性腫瘤(以下文中簡稱癌症),當罹患癌症此類型的重症時,我們很難向外人開口,卻有一群人願意將自身的悲傷經驗公開於大眾分享。故本研究以「當疾病變生活」為主題,依據現象學之精神採取探索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形式進行資料蒐集,並以質性研究方法做資料分析,探討這些抗癌經驗豐富的社群媒體經營者的經驗與其生活轉變後的適應以了解分享者的動機與心境。本研究問題如下:一、社群媒體對社群媒體經營者在罹癌前的意義?二、何種契機促使其運用社群媒體分享罹癌後的生病經驗?三、分享抗癌經驗的歷程有哪些不同階段?運用社群媒體在不同生命階段的意義如何? 本研究共收案七位,年齡介於20~40歲,屬於青年階段曾經罹患癌症現已康復處於穩定控制期的社群媒體經營者進行深度訪談。受訪者皆有經歷罹癌前後、分享到社群媒體、以及後期心態上的轉變這三階段,並從這三階段中整理出社群媒體的重要性與角色。研究發現病友能透過社群媒體分享找到自我價值,也因為身邊的親友鼓勵更有勇氣去面對社群媒體經營的一切困難,我們也在這其中發現同理心是社會發展的一項關鍵。 期許這份研究能帶給更多人勇氣與信心來面對生命中的負向經驗,更珍惜生命的存在,也能提供社會工作者與醫療工作者在疾病歷程中一項參考。
  • Item
    Instagram限時動態新聞的敘事結構初探
    (2021) 黃冠儒; Huang, Kuan-Ju
    媒體機構將社群媒體中的限時動態功能用作新聞媒介,創造「限動新聞」,展開新聞內容新表意模式,本文意在探究限動新聞的特性與樣貌,以及建構限動新聞的敘事結構形式與內容。從敘事傳播取徑出發,首先梳理敘事理論、新聞敘事模式、網路新聞特性,再以文本分析法、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法、敘事分析法透過敘事傳播觀點、敘事典範,彙整限動新聞應用模式、限動新聞敘事結構及其中介歷程,最後提出限動新聞的形式、內容與本質,並初步歸結新聞文本結構封閉、媒體產出輕簡化、媒體產製複雜化、新媒體倫理興起、敘事本能受重視共五點限動新聞思考方向。
  • Item
    台美臉書粉絲專頁之互動策略及商務華語教學應用
    (2021) 邱郁婷; Chiu, Yu-Ting
    因社群媒體之互動特質,許多企業開始於社群媒體上行銷,其中臉書(Facebook)的粉絲專頁能強化企業與客戶之連結和互動(Coursaris,Van Osch,& Balogh, 2013; Dorčák, Pollák, Mudrík, & Nastišin, 2014; Negri, 2018)。有鑑於此,本文將台灣、美國連鎖超市之粉絲專頁作為研究對象,根據Hyland(2005)後設論述架構分析、對比兩者之互動策略標記,統計五類互動策略之使用頻率,並探討溝通目的是否會影響互動策略標記之使用,最後將研究結果應用至商務華語教學。 本文之華語語料為台灣連鎖超市的粉絲專頁貼文,而英語語料則為美國連鎖超市的粉絲專頁貼文,華語語料和英語語料各收集300筆。此外,依溝通目的之不同,本文將貼文分為利益型以及非利益型貼文,華語語料中的利益型貼文較多,而英語語料則以非利益型貼文為多數。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台灣、美國連鎖超市都在粉絲專頁貼文中使用了豐富的互動策略標記,但華語語料之語言形式比英語語料更為多元;華語語料的平均標記數量和句子數量皆多於英語語料,但互動策略標記於句子內的分布密度比英語語料更低;在各類互動策略標記的使用上,華語和英語之趨勢相同,使用頻率由低至高皆為規避、增強、態度、自我、參與標記;與非利益型貼文相比,利益型貼文中的平均標記數、平均句數皆更多,但台灣連鎖超市傾向於非利益型貼文中更密集地使用互動策略標記,而美國連鎖超市則在利益型貼文中更密集地使用標記。 整體來看,不論華語或英語,且無論何種內容類型之貼文,參與標記中的祈使句皆是最常見的互動策略,且規避標記都是較少使用的。本文將研究結果應用於商務華語教學,希望培養學習者於社群媒體上使用華語與他人互動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