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越南來臺留學生語言學習與文化適應之研究
    (2024) 阮氏茶; NGUYEN THI TRA
    隨著越臺之間交流與合作的增加,由於其特殊的經濟和文化重要性,近年來愈來愈多越南學生選擇來臺攻讀華語。本研究旨在探討越南來臺留學生在臺灣的語言學習與文化適應情況。研究以質性研究方法為主,採用内容分析、深度訪談和觀察等方式,針對越南留學生的語言學習過程、文化衝擊及其適應策略進行深入分析。本研究以來臺灣攻讀學士學位的越籍學生爲研究對象,其在臺時間為1至5年之間。本研究的具體目的為:1.分析越南留學生在臺灣的語言學習歷程、2.探討越南留學生的文化適應情況、3.提出相關政策和教育建議。研究結果發現,語言障礙、文化差異是影響留學生適應的主要因素。此外,個人因素如個人來臺動機亦對其適應過程產生重要影響。研究結果具體如下:1. 來臺動機:語音相似、親朋好友在臺灣、臺灣多元文化國家、臺灣具有安全舒適的環境、就業機會、聽從父母與朋友的建議。2. 語言障礙:詞彙不足、語速太快、課堂學習内容有難度、練習語言環境缺乏、自信心不足。這些問題都成爲越籍學生語言學習困難。3. 文化差異:越南學生在臺灣面臨各種文化適應問題,包括被歧視、飲食、交通、節慶和氣候等。這些適應問題所需的時間因人而異。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了幾點教育政策與學習方法的建議,以促進越南留學生在臺灣的學習和生活適應。
  • Item
    從歷史制度論探討臺灣與韓國限塑政策之異同
    (2024) 李念庭; Li, Nian-Ting
    本文在2024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頒布之際,嘗試以「歷史制度論」檢視臺灣與韓國限塑政策的制訂背景及發展歷程,從中了解並比較臺灣與韓國在關鍵時刻出現時所作之抉擇,以及主要行為者間的競合關係。臺灣與韓國為生活型態相似的國家,近年來兩國外食人口和網路購物的數量成長,讓「生活型塑膠垃圾」如塑膠袋、塑膠容器、免洗餐具、吸管、宅配包裝等一次性塑膠愈來愈多,尤其COVID-19出現後,臺韓兩國的民眾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及消費型態,急劇增加的塑膠垃圾亦使立法委員、環保公民團體對限塑政策之執行成效提出質疑。本研究發現臺灣與韓國限塑政策的起源看似相似,且臺韓兩國制度發展的既得利益者皆為「國家機關」。然而,從政府公開資料來看,後疫情時代臺韓兩國的生活型塑膠垃圾同樣是逐年成長,這歸因臺灣與韓國在面臨COVID-19和全球環境趨勢等重大議題時,主要行為者遵循利益脈絡的互動關係影響其路徑軌跡,進而發展出各自的限塑政策模式。
  • Item
    兩岸網路流行語對比研究
    (2022) 邱琦; Chiu, Chi
    隨著資訊時代來臨,網路語言成為新型的語言形式與生活密不可分,網路流行語來自時下最熱門的議題,因為方便兼具趣味的特性為民眾所喜愛,語言背後更反映出豐富的社會樣貌,在中文為母語的語文課程和華語為第二語言的華語文教學中逐漸受到重視。本研究以2017至2021年間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的網路流行語作為研究對象,語料來源使用DailyView網路溫度計所公布的年度網路流行語和中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頒布的十大網路用語,分析兩岸地區網路流行語的來源類型、結構形式、分布狀況和語義色彩,比較兩地網路流行語語言使用現象的差異,並提出教學建議。根據本研究結果,兩岸網路流行語的結構類型同中有異,內容來源和語義色彩的差異主要來自於社會制度、政治因素和網民心理,台灣地區的網路流行語內容多是對公眾人物、國家政策的調侃和吐槽,語義色彩多貶義,大陸地區則是含有家國情懷和愛國思想,語義色彩多褒義,此現象除了體現兩地社會風情截然不同,還與本研究語料取材的差異有關,台灣地區的流行語料為民營網站調查結果,大陸地區之流行語料則是經過官方擇汰,褒義色彩的詞語較多。研究也發現兩岸地區網路流行語有互動和共用的現象,台灣地區多直接借用大陸地區的流行語,並以純粹娛樂的來源類型居多,主要原因可能是網路增進兩岸人民語言文化的交流,大陸地區娛樂產業蓬勃,強勢流行文化輸出所導致。
  • Item
    一個事件,兩種論述? 韓半島和臺海核心現場戰地展示論述之比較
    (2021) 周田力; Zhou, Tian-Li
    20 世紀中葉以來,在東亞有兩處因戰爭造成的分斷:一處在韓半島,另一處和臺灣海峽有關。這兩處分斷在經歷戰爭和長期的軍事對峙後,在曾經發生戰爭的地方出現了不少擁有相關論述的展示館,而歷史對立主體的展示如何論述同一場戰爭是本研究關心的課題。引申南韓學者白永瑞「核心現場」的概念,使韓半島和臺海這兩個東亞近代史的紛爭之交織能有所關聯。本研究將聚焦在韓半島南北兩側和臺灣海峽兩岸的主要戰地展示之論述,先解析並直接比較「南韓-北韓」和「臺灣-中國大陸」四地戰地展示的內容,再從宏觀記憶和微觀記憶的視角綜合比較韓半島和臺海的戰地展示,以期發現戰地展示的核心價值。經過一系列比較研究,歸納出:「和平共處」(keep peace)、「擱置爭議」(keep reconciliation)和「保持溝通」(keep talk)是戰地展示的核心價值。
  • Item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2019) 李明釗; Lee,Ming-Chao
    1970年代是華語、粵語流行音樂發展的關鍵時期,又稱之為「唱自己的歌」的年代。台灣客家音樂,受當代「民歌運動」、「粵語歌曲興起」啟蒙,以及「1988還我母語運動」之影響,開啟了近代台灣客家流行歌曲創作之風氣。而馬來西亞客家音樂,受當時香港流行文化、粵語歌曲興起之影響,開始了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歷史。 本文回顧客家流行歌曲之發展過程,以《無緣》與《巴刹風光》兩張唱片為研究起點,進行台灣、馬來西亞四十年來客家唱片之比較。1970年代後是台灣客家流行音樂的轉類點(1981年),卻是馬來西亞客家流行音樂的起始點(1977年)。雖然台馬兩地客家音樂均受當代華人音樂之影響,但客家歌曲內容表現及音樂風格,走向截然不同的路線。台灣強調文化傳承,傳統與創新並進,而馬來西亞缺少傳統元素,以當代熱門流行曲翻唱為主,但兩地唯一共通點是音樂內容受當地社會環境影響。如今台灣客家流行音樂正蓬勃發展,唱片數量為全球之冠,但馬來西亞客家流行音樂現況早已不復當年,斷層十分嚴重。 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音樂曾經在1990年代有過交流合作,但時期不久。如今在台灣政府新南向政策鼓勵下,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文化交流頻繁,更拜網路社群所賜,讓兩地音樂人有機會跨國交流,也預告了未來客家音樂跨國合作的新趨勢。
  • Item
    華語流行語的探究及教學應用
    (2019) 廖杏芬; Liao, Hsing-Fen
    流行語的產生,並不是現代才有。其實在古時候的人們就知道用精煉的語言來表達一些自己的想法或反映社會當時的現象,所以我們有成語、歇後語、方言及慣用語的產生,這些用語也曾在他們誕生的年代獨領風騷,甚至流傳至今仍被普羅大眾所用,他們也可歸類為當時的「流行語」。如果我們會用一些歇後語、成語、方言、流行語與人交流,不但能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精彩,也能在無形之中,馬上拉近彼此的距離,甚至辨識彼此的身份或是社會階層。 近年來由於網路的發達,3C產品的普及和中國崛起,許多國家意識到要想跟中國打好關係、做生意,就要先從中文開始學起,因此華語熱席捲全世界。由於整個地球村的往來密切,流行語不再有地域的限制,只要有人的地方,只要有網路的地方,流行語就存在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有些流行語就像宇宙中的恒星一般歷久不衰,但有些流行語也會跟著某些事件退燒而漸漸失去舞臺,或者因為人事物的更迭而如流星一般曇花一現。 作為一名華語老師,流行語教還是不教,雖然見仁見智,但不可否認的是,流行語真真實實的存在我們生活當中。以我個人觀點,流行語當然要教,而且要教得及時,教得入木三分,學生們才能與時俱進並與生活情境結合,讓學生們可以時時經歷學以致用的成就感。 臺灣、大陸、香港、澳門雖同文同種,但由於政治的原因,讓兩岸三地的中國人在華語流行語的創新上,分庭抗禮,激盪出精彩的火花,也讓華語的流行語彙更加豐富多元。本文將對兩岸三地的流行語進行語料的探究分析、提出流行語在華語教學上的應用及瞭解目前的華語老師是否把流行語納入教學中的現況。 於是筆者從閱讀文獻及收集資料開始,訂定研究主題,確認研究方法與問題,還有文獻收集與分析,訂定問卷內容,擬定參與問卷的名單及做問卷施測、採集並分析問卷的結果,針對結果作出總結及檢討。另外再設計三個流行語相關的教學活動並提出自己對未來流行語研究方向的看法。
  • Item
    台灣旅遊書: 以巴黎為例
    (2014) 徐薇; Wei Hsu
    旅遊書扮演目的地和旅客之間的中介者,翻譯和溝通橋梁的角色。旅遊書是旅遊論述的一部份,而旅遊論述深植於社會脈絡中。透過多方資料的蒐集,比較不同時期旅遊書與比較不同文化背景產出的旅遊書,本論文的目的為找出台灣旅遊書的特性,討論其如何反映台灣社會與文化; 找出台灣觀點與其重要性; 並提供一個媒體和觀光之間相互關係的概要。 台灣的旅遊書因社會變遷而改變。隨著時間的演進,旅遊書對於巴黎的描寫加入了新的元素,也保留了幾個特點。首先,大部份台灣旅遊書的標題加入額外的訊息,這決定了書的走向並建議讀者一個看巴黎特定的方式。第二點則是台灣旅遊書中很明顯都有作者的身影。第三點,台灣旅遊書善用巴黎鐵塔的魅力; 如收錄大幅巴黎鐵塔的照片,書中多次提及鐵塔,和介紹鐵塔造型紀念品等。並且,近年來越來越多台灣旅遊書著重以消費角度介紹巴黎。有別於部份翻譯旅遊書,台灣旅遊書較不強調如百科全書般提供全方位的資訊。最後,大部份的台灣旅遊書頃向於忽略旅遊警訊之相關資訊。 旅遊書介紹一目的地的方式和風格受文化的影響,因此旅遊書反映了其所在文化與意識形態。此研究發現,典型的台灣旅遊書具有一額外資訊的標題,書中有明顯作者的存在,專著於消費資訊的呈現,具有跟隨潮流的頃向,忽略負面資訊,並且偶像化艾菲爾鐵塔。
  • Item
    論我國同性婚姻權利保障之探討:以歐美經驗為借鑑的分析
    (2014) 陳宜亨; Yi-Heng, Chen
    婚姻,為憲法保障人民自由權之一,然而,卻非屬於全部人所有。在我國現行法制上,婚姻適用對象並未包含同性伴侶,主要來自對同性伴侶是否進入婚姻制度產生了爭議。 究竟同性婚姻是否合法?無論同性婚姻合法與否,各有不同的理論論述,支持與反對的皆有。有的主張捍衛異性婚姻才是合法,禁止同性婚姻的理由是維持傳統婚姻制度;有的則以人性尊嚴、平等、自由與個人自主為基礎主張同性婚姻的合法性。其次,美國聯邦層級與州層級的行政部門、司法部門與歐洲對於同性婚姻的態度與演變可以提供何種制度經驗。最後,藉由美國行政部門、司法部門經驗來推論未來台灣在同性婚姻的合法性。 本文旨在討論藉由取徑歐美現行保障同性伴侶合法的法制關係,提供台灣未來可茲解決的途徑,分別爬梳整理歐美不同國家、不同層級、不同部門對同性婚姻爭議的軌跡、焦點、權利保障的進程。進一步分析歸納提供台灣可參酌借鏡之處。 最後,論述台灣對同性婚姻權利的爭議,同時分析政府、民間對於同性伴侶提出權利保障訴求的回應。台灣社會大眾對於同性婚姻權利合法與否的論辯,民間所提出的「多元成家」方案可行性與否?未來,台灣社會與政府部門對於同性伴侶應建構的權利與義務上的法制關係,是否會有共識?以及如何回應認同與賦權之間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