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2019) 李明釗; Lee,Ming-Chao
    1970年代是華語、粵語流行音樂發展的關鍵時期,又稱之為「唱自己的歌」的年代。台灣客家音樂,受當代「民歌運動」、「粵語歌曲興起」啟蒙,以及「1988還我母語運動」之影響,開啟了近代台灣客家流行歌曲創作之風氣。而馬來西亞客家音樂,受當時香港流行文化、粵語歌曲興起之影響,開始了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歷史。 本文回顧客家流行歌曲之發展過程,以《無緣》與《巴刹風光》兩張唱片為研究起點,進行台灣、馬來西亞四十年來客家唱片之比較。1970年代後是台灣客家流行音樂的轉類點(1981年),卻是馬來西亞客家流行音樂的起始點(1977年)。雖然台馬兩地客家音樂均受當代華人音樂之影響,但客家歌曲內容表現及音樂風格,走向截然不同的路線。台灣強調文化傳承,傳統與創新並進,而馬來西亞缺少傳統元素,以當代熱門流行曲翻唱為主,但兩地唯一共通點是音樂內容受當地社會環境影響。如今台灣客家流行音樂正蓬勃發展,唱片數量為全球之冠,但馬來西亞客家流行音樂現況早已不復當年,斷層十分嚴重。 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音樂曾經在1990年代有過交流合作,但時期不久。如今在台灣政府新南向政策鼓勵下,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文化交流頻繁,更拜網路社群所賜,讓兩地音樂人有機會跨國交流,也預告了未來客家音樂跨國合作的新趨勢。
  • Item
    台灣旅遊書: 以巴黎為例
    (2014) 徐薇; Wei Hsu
    旅遊書扮演目的地和旅客之間的中介者,翻譯和溝通橋梁的角色。旅遊書是旅遊論述的一部份,而旅遊論述深植於社會脈絡中。透過多方資料的蒐集,比較不同時期旅遊書與比較不同文化背景產出的旅遊書,本論文的目的為找出台灣旅遊書的特性,討論其如何反映台灣社會與文化; 找出台灣觀點與其重要性; 並提供一個媒體和觀光之間相互關係的概要。 台灣的旅遊書因社會變遷而改變。隨著時間的演進,旅遊書對於巴黎的描寫加入了新的元素,也保留了幾個特點。首先,大部份台灣旅遊書的標題加入額外的訊息,這決定了書的走向並建議讀者一個看巴黎特定的方式。第二點則是台灣旅遊書中很明顯都有作者的身影。第三點,台灣旅遊書善用巴黎鐵塔的魅力; 如收錄大幅巴黎鐵塔的照片,書中多次提及鐵塔,和介紹鐵塔造型紀念品等。並且,近年來越來越多台灣旅遊書著重以消費角度介紹巴黎。有別於部份翻譯旅遊書,台灣旅遊書較不強調如百科全書般提供全方位的資訊。最後,大部份的台灣旅遊書頃向於忽略旅遊警訊之相關資訊。 旅遊書介紹一目的地的方式和風格受文化的影響,因此旅遊書反映了其所在文化與意識形態。此研究發現,典型的台灣旅遊書具有一額外資訊的標題,書中有明顯作者的存在,專著於消費資訊的呈現,具有跟隨潮流的頃向,忽略負面資訊,並且偶像化艾菲爾鐵塔。
  • Item
    論我國同性婚姻權利保障之探討:以歐美經驗為借鑑的分析
    (2014) 陳宜亨; Yi-Heng, Chen
    婚姻,為憲法保障人民自由權之一,然而,卻非屬於全部人所有。在我國現行法制上,婚姻適用對象並未包含同性伴侶,主要來自對同性伴侶是否進入婚姻制度產生了爭議。 究竟同性婚姻是否合法?無論同性婚姻合法與否,各有不同的理論論述,支持與反對的皆有。有的主張捍衛異性婚姻才是合法,禁止同性婚姻的理由是維持傳統婚姻制度;有的則以人性尊嚴、平等、自由與個人自主為基礎主張同性婚姻的合法性。其次,美國聯邦層級與州層級的行政部門、司法部門與歐洲對於同性婚姻的態度與演變可以提供何種制度經驗。最後,藉由美國行政部門、司法部門經驗來推論未來台灣在同性婚姻的合法性。 本文旨在討論藉由取徑歐美現行保障同性伴侶合法的法制關係,提供台灣未來可茲解決的途徑,分別爬梳整理歐美不同國家、不同層級、不同部門對同性婚姻爭議的軌跡、焦點、權利保障的進程。進一步分析歸納提供台灣可參酌借鏡之處。 最後,論述台灣對同性婚姻權利的爭議,同時分析政府、民間對於同性伴侶提出權利保障訴求的回應。台灣社會大眾對於同性婚姻權利合法與否的論辯,民間所提出的「多元成家」方案可行性與否?未來,台灣社會與政府部門對於同性伴侶應建構的權利與義務上的法制關係,是否會有共識?以及如何回應認同與賦權之間的落差。
  • Item
    在臺就讀香港學生華語聲調偏誤分析
    (2017) 林齡; Lin, Ling
    華語學習者最初遇到的問題是語音,語音除了聲、韻這兩大部分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聲調。聲調也會影響與人交談時的效果。 學習一門語言時,必須要有大量的語言輸入才會有更多的語言輸出,語言環境對語言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身處目的語國家的學生受到目的語語言環境的影響會不自覺模仿並學習他所處的語言環境中的語言。 本研究針對在臺就讀的香港學生進行語音調查,將其按時間分為來台半年、來台一年、來台兩年和來台三年這四組,并對比台灣的語言環境對這四組受試者的聲調偏誤的影響狀況。 通過語音分析與觀察可以找出在臺香港學生在單字調和語流中的華語聲調偏誤現象、重點偏誤的調型,并對比來臺時間不同的香港學生的聲調偏誤狀況有何差別差別。 關鍵字:聲調 華語 香港學生 台灣 語流 目的語 母語 負遷移
  • Item
    基於意象之文化觀光市場區隔:以造訪我國之國際旅客為例
    (2012-11-26) 劉以德
    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源於國內外對於文化觀光的日趨重視,以及我國近年來積極吸 引國際旅客來台旅遊之政策方針。有鑒於目的地意象於旅遊決策中扮演重要角色,若能 深入研究國際旅客對於我國文化觀光目的地之意象,將對文化觀光之規劃與行銷、提升 國際觀光發展帶來明顯助益。因此,本計劃旨在建構衡量文化觀光目的地意象之量表, 並以來台之國際旅客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市場區隔分析。 計畫第一階段之目地在於以文獻歸納法、內容分析法、開放式問卷調查和焦點團體 法等非結構式途徑,建構完整之文化觀光目的地意象量表。計畫之第二階段則將基於第 一階段之研究成果,針對來台之國際旅客進行問卷調查,以期探究社會人口統計因素、 旅遊動機、體驗深度、旅遊經驗與資訊來源等對於旅客意象之影響。並以目的地意象為 基礎,針對文化觀光市場進行區隔分析,並闡明不同區隔市場之特性。 最後,本研究之學術貢獻,可由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之創新來說明。首先,迄今國 內外尚無結合文化觀光與目的地意象兩大主題之研究。其次,融合非結構式與結構式衡 量途徑乃為目的地意象研究之新趨勢,但鮮有研究將旅客之認知意象和旅遊資訊之投射 意象相結合,用以建構意象量表。此一完整之目的地意象衡量途徑將可作為爾後相關實 證研究之參考。
  • Item
    組織管理研究中測量工具的跨文化可輸出性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9-12-31) 葉俶禎
    台灣的組織學者經常採用西方的研究量表作為研究的測量工具。本研究旨在探討 組織研究量表的跨文化可輸出性。主要是以測量恆等性的應用來調查實務上台灣組織研 究學者採用西方研究量表作為本土研究測量工具的有效性。首先建議針對近年來台灣 TSSCI 期刊中有關組織研究的文章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文獻調查,以了解台灣學者對隱性 構念測量的建構方式,並對各項建構方式加以統計,以分辨出最常為台灣的組織學者直 接翻譯採用的西方研究量表。接下來針對這些量表檢測他們跨文化族群的測量恆等性, 以理解過去的研究是否有效,並確保未來使用這些量表時的信心。現有的統計分析程序 如結構方程式模型,以多組比較的確認性因素分析程序,可以用來作測量等值性的驗 證。樣本以台灣及量表發展的起源地的商業人士為對象。以欲檢測的量表作資料收集。 本研究希望達到下列目的: 1) 了解台灣的組織學者如何發展量表 2) 調查台灣的組織學者採用西方的研究量表作為研究工具的程度 3) 以台灣及量表發展的起源地的商業人士為對象收集資料,檢測最常為台灣的組 織學者所採用的量表的跨文化測量恆等性 4) 探討可能影響此類量表測量恆等性的因素 5) 增加台灣的組織學者對量表測量恆等性議題的認識 6) 提供台灣的組織學者在採用西方的研究量表作為研究工具時如何確保研究效度 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