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7
  • Item
    應用全語言教學原則於初級華語教學之行動研究
    (2009) 何沐容; HO, Mu-Jung
      近幾年來,全語言教學觀(Whole language)成為語文教學上的一股流行熱潮,其強調語言學習應該是一種自然的習得歷程,故語言教學應從「整體」到「部分」,使聽、說、讀、寫技能同步發展。在教學上,全語言不同於傳統教學的能力導向,課堂上不再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必須是意義導向且以學習者為中心。在台灣,此新興教學觀普遍使用於幼教及外語教學上,而在華語教學的資源則較缺乏,本研究以全語言在外語教學的成果為借鑑,嘗試以初學華語學生做為研究對象,融入一些全語言教學的理念,為其設計一套初級華語教學課程,除了希望能借重此極具人本的教學觀來激發學生對中文學習的熱忱,亦希望能藉由實際施行,來探究此教學觀應用在華語教學領域的可行性與適切度。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者本身在一般的語言中心教學,直至2007年受聘至某大學部擔任中文講師教授中文時,因該大學的外籍華語學習者明顯排斥一般華語教學法而面臨到嚴格考驗,而研究者亦發現目前缺乏針對外籍研究生中文課程的專業規劃。故本論文主要研究目的是希望能藉由行動研究,來解決研究者在此環境下敎授中文課時所面臨的困難。   本研究為了比較全語言教學觀與傳統教學法的不同,對兩個零起點初級班施以不同的教學方式,分別是研究者在語言中心所慣用以形式語言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及研究者融入全語言教學觀所設計的教學課程。根據研究結果顯示,由於全語言教學觀主張利用活潑生動的情境及真實的語言材料來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掌握語言的功能,免於流於結構式的講解,故學生們在隨著該生活話題的擴展之下,激盪出生動熱烈的思考與討論,的確達到了提升學生學習興致及課室氣氛之效,也增進了學生對華人文化的了解。
  • Item
    針對中級華語學習者之漢字課程設計
    (2009) 張欣怡; Zhang Xinyi
    中文摘要 關鍵字:華語教學、漢字教學、漢字文化、課程設計、中級、華語學習者 華語文教學作為一門學科研究的領域,在學者們多年的努力之下,已有豐碩的成果,不僅表現在華語語音、語法上,也表現在漢字教學研究上。漢字教學課程、學習者漢字學習難點以及漢字教材開發不足的種種問題浮現之後,引起了學者們對於漢字課程的關注,進而結合各領域的研究成果,著手進行漢字教學各方面的相關研究。本研究試圖在第二語言漢字教學中融入漢字的文化意涵,使學習者能夠在既有的漢字書寫基礎上,繼續領會漢字文化的深意,擴展漢字學習的廣度與深度。 本研究主要針對外籍華語學習者進行漢字課程研究及設計,在研究的過程中,首先蒐集相關學理,進行研讀及批判;其次針對哈佛大學等各單位實際的漢字教學課程進行觀摩與分析,其中包括綜合語言課及漢字輔助課程中的漢字教學情形;之後就現有的教材進行分析,包括綜合性質的教材及獨立的漢字教材;此外,為了瞭解師生對漢字課程的需求,採取一對一訪談的方式,進行師生需求分析。最後結合研究過程中的各項結果,設計出漢字文化課程。 經過課程的研究及設計之後,本研究得出幾點結論:一、提出層次性及系統性的漢字教學課程概念;二、提出針對中級學習者之漢字課程規劃;三、設計聯繫基礎漢字學習與深入漢字文化研究兩個方面的課程;四、設計兼具靜態的漢字學習與動態的文化討論的課程。除此以外,本研究也期許在華語教學領域裡,能夠開發完整且具層次性的漢字課程,使學習者得以在分級的漢字課程中,合理地選擇學習的層級並能適度地瞭解自我漢字能力提升的幅度;為了有效評估學習者的漢字能力,以進行分級授課,期許能開發出合宜的漢字能力評鑑工具。
  • Item
    短期華語師資培訓之探究 ─ 泰國華語教師師資儲訓班
    (2007) 黃桂英; Jennifer Huang
    中文摘要 在全球華語「教學」和「學習」熱潮的帶動下,華語師資不論在質或量方面都面臨很大的挑戰,近年來泰國由於教育政策的開放,學習華語已經蔚為風潮,師資嚴重短缺,而向我國請求支援。「泰國華語教師師資儲訓班」接受我國教育部補助,培訓教師再派遣至泰國師範大學教華語。本研究採用質性和量化的方法對「泰國華語教師師資儲訓班」進行探究,根據對在泰國教華語的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等方式進行評估與研究。本研究結果發現: 1.首例與泰國簽署協約的「泰國華語教師師資儲訓班」促進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師大在極短暫的時間內迅速整合各方資源,成功地培訓華語教師派遣至泰國教書,協助泰國抒解華語師資短缺的現象,為兩國教育的合作樹立了新的里程碑,其意義頗為深遠。 2.本研究的受訪者對主辦單位心懷感激,並肯定這個儲訓班是成功的,課程的安排理論和實用兼具,對老師在泰國教書有實際的幫助,但也有少數人抱怨時間太匆促了,對於課程方面有些微詞,如理論性課程較多,實用性偏少。 3.在研究中找出師資培訓乃需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供實習的機會;建立反思和教師信念。 最後本研究提出的建議: (一)台灣與泰國如何發展華語師資培訓的合作關係,擴大文化交流並對泰國師資培訓提出建議。 (二)積極發展國際合作交流計畫,以推廣華語文教育。
  • Item
    基於體驗文化教學觀之中級華語口語會話教學設計
    (2009) 陳亮妤
    在現今外語教學的領域中,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概念已受到普遍重視,美國外語教學學會於1999年公布外語教學的五大教學目標:溝通、文化、連結、比較、社群。其中「文化」一項的教學目標期許學生能展現對所學習的文化觀點或文化產物與文化實踐之間關係的理解。在這樣的教學目標下,學習者學習外語的目的不再只是說出正確詞彙或使用正確語法,更需要養成目標文化的文化能力。然而,第二外語教學界對語言課程中如何妥善引入文化教學仍無共識,現今語言課程與所謂「文化課程」仍處於清楚切分的狀態,以華語教學為例,一般華語中心開設之文化課程,多以教授成就文化或民俗技藝為主,最難教與學的交際文化或行為文化則鮮少有系統化教學。2000年時,學者Galal L. R. Walker根據其多年中文教學經驗,提出了「體驗文化」(“Performed Culture”)教學觀,主張改變學習觀念,將文化學習作為語言學習的核心,以情境化的會話演練及學生表現作為主要教學活動,以期培養學習者文化能力,在目標語文化中能言行得體。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中級程度華語學習者為對象,以口語會話教學為主軸,根據體驗文化教學觀發展教學設計,以期為台灣地區華語中心之口語會話課程提出一套可行的教學模式,使文化融入語言教學。研究過程中,首先針對體驗文化教學觀及既有教學方式進行文獻探討,設計初步教學模式,接著進行前導試驗,再根據前導試驗結果修正教學設計,最後進行正式的教學實施。 根據教學實施的結果,本研究提出下列教學建議:一、教學模式方面:以「情境理解—語言練習—會話表現」模式進行教學,能夠循序漸進,在語言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文化能力。二、文化融入語言教學方面:分別於詞彙、句型、會話情境三個層次有系統地加入文化討論,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知識;最後以情境化影片輔助教學,能夠有效並具體地介紹文化,對學習者而言最為實用。三、口語會話教學方面:使用情境化的會話演練活動,能將單句語法練習提升至句段層次,並強化學習者對情境的認知,提高學習者在目標語文化中的交際能力。
  • Item
    中級華語交際溝通會話課程之設計與實證
    (2008) 吳馥如; Wu, Fu-Ju
    語言學習之目的在與人溝通互動,而溝通互動的基本條件為相互理解。本研究旨在探討交際溝通會話課型的設計與運作,並從中得出實際規劃操作此類課程時所應注意的方向,以期日後有更周詳的設計方案,且將交際溝通會話課程納為正規課程。 本文從交際溝通能力的定義出發,而以Scollon and Scollon(1995)與Sacks,Schegloff and Jefferson(1974)等學者的會話結構分析理論,以及李曉琪(2006)與呂必松(1997,2000)等華語教學界資深學者對於口語教學之觀點為基礎,結合5C(美國外語教學標準)、CLT(溝通交際式語言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等重要理論,以上述為本研究教學設計之理論架構,並透過對口語課的現況瞭解、學習者於交際溝通會話課程上的需求分析,以及教學者對此課程的見解,整理分析所得結果為教學設計之總體方向。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為資料蒐集與行動研究。在需求分析方面採資料蒐集法,以觀摩方式記錄口語課堂教學實況,並透過師生訪談瞭解其對交際溝通課程的看法與需求。在資料蒐集過程中,筆者發現封閉式的課堂與真實的目標語環境存在落差,此現象不僅存在於教材對話與真實會話間,也反映在師生的課堂口頭互動和教學重點上。另外,歸納整理出學生對於真實會話的需求後,便結合文獻探討與資料分析結果,進行教學設計與驗證,以課堂回饋表與課後訪談所得結果進行成效評估與檢討,提出改進與後續研究之道。 教學實證發現:學生對於教學活動中「真實會話的分析」一項皆給予高度肯定與評價,認為透過此方法能更以學術角度深入瞭解、並進一步系統化掌握目標語的表達方式,顯示真實會話進入課堂教學的可行性;同時,「討論」形式的課堂活動支持度明顯高出於短劇或情境對話的語言實踐活動,也說明了從「教」與「學」不同視角出發的評估差異性。課程規劃方面,提出功能大綱分類的理據憑依重要性;另外,從「教」與「學」的兩種視角,皆肯定了交際溝通會話課程於不同語言程度的開課必要。筆者於篇末亦提出初級課程與高級課程的後續研究發展性。
  • Item
    華語文教師跨文化課室經營之探討
    (2008) 劉敏瑛; Liu Ming-Ying
    本篇論文旨在探討華語文教師面對跨文化的外籍學生,可能遇到課室經營之疑難處以及對應之道,進而求得可供華語文教師於經營跨文化課室參考之通則。 整體研究的理論架構,為從跨文化與課室經營的本質與複雜面開始討論,延伸到跨文化因素在華語學習課室中,帶給教師和學生於教學與學習方面的影響,以此建立研究的理論基礎。研究方法採描述性研究法,此研究法對課室內所發生的實際狀況提供了豐富的細節與解釋,並能夠解答本研究的提問與欲探討的目的。以問卷調查與訪談的技術,對十三所大學院校華語中心之華語文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資料蒐集。從問卷調查結果得知華語教師常見的跨文化課室經營疑難處;從訪談結果得知華語教師所抱持的教學理念及實際所採用的解決作法,並將之與學者提出的課室經營理念與模式作分析與討論,進而得到常見的跨文化課室經營疑難點與解決作法之研究結果,其中常見的疑難點包括學生方面的人格特質、學習行為和跨文化之人際關係,以及教師方面的人格特質及跨文化的課室經營技巧;解決作法則包括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增進師生關係與營造積極的課室氣氛。 從研究結果得知華語文教師需要正視跨文化的課室經營技能,因為影響學生學習的變數有性格、學習態度與跨文化的人際關係等,而教師本身的性格、教學態度與跨文化的課室經營技巧,亦同樣具決定性。從研究結果的內涵歸納出華語文教師跨文化課室經營之通則,包括下列幾點:(一)華語文教師需要專業華語文教學學養,這仍是華語教師首要必備條件,因為這是學生最需要的;(二)華語文教師需要跨文化的知識與包容,這是華語教師面對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唯一利器;(三)華語文教師需要課室經營技能,這是一種教學經驗積累的智慧,但仍可經由不斷地學習與反思獲取;(四)華語文教師需要建立個人的課室經營理念與策略,唯有教師自己有所依循,學生才得以有所遵循。
  • Item
    論現代漢語詞素、詞、詞組之界定及其教學啟示
    (2009) 方瑾; Fang, Chin
    本文的討論對象鎖定為現代漢語,並以O’Grady/Dobrovolsky(1988)書中基本的構詞學定義為主,探討漢語的詞在構詞學上所表現出的特徵。由「自由詞素(free morpheme)」及「黏著詞素(bound morpheme)」之定義開始,探討漢語「詞」的內部結構,界定詞素與詞,文中並涉及漢語詞彙的詞法結構類型。 其次,本文的另一個重點是探討漢語的「成詞性(wordhood)」論題。因漢語的詞素以單音節形式為主,而自由詞素又可直接成為單純詞,因此兩個自由詞素的結合既可能是詞,也可能是詞組,在缺乏形式上的特徵的情況下,往往不易判斷這樣的組合是詞還是詞組。 關於複合詞與詞組的界定,是漢語語言學上數十年來難解的學術問題,本文將檢視王力、趙元任、陸志韋等人對於漢語複合詞的研究,並試著以組合當中語義上的變化作為漢語成詞性的另一項指標,並對於如何運作這項指標加以討論。 除此之外,本文將更進一步提出詞的定義如何有助於教材的編寫及作為教師授課時的後設認知,而使這項研究能結合華語教學實務。
  • Item
    中高級華文班基礎翻譯課之教學設計
    (2008) 林美杏
    聽、說、讀、寫、譯是掌握外語的五種技能。但一般華語課程多數只注重聽、說、讀、寫四技並進,唯獨「譯」的技能被忽略。當然華語學習者在學習初始階段應該注重聽說讀寫四種技能,但在學習有一定基礎後,中高級階段應該注意翻譯技能的掌握,除了可提升華語能力外,更為自己日後的專業能力加分。 本論文旨在針對學習華語中高級學生,設計一套基礎翻譯課程,目的是藉由介紹與討論翻譯相關知識、方法與技巧,再利用翻譯習作來增進學習者的華語能力。 本論文首先審視國內外語言教學相關研究與運用心得,包括翻譯在外語教學上之地位與爭議以及翻譯在華語教學之研究。其次探討翻譯課在華語教學之現況及教材。並比較了兩班翻譯課的教學情形,以做為教學設計之參考。此外,依據學生需求分析的結果,明瞭華語學習者大多對翻譯課具有濃厚的興趣,但由於教學單位此類課程的缺乏或覺得上課情況不符理想,事實上他們對翻譯課的需求經常無法得到滿足。基於前述原因,筆者遵循教學設計的模式作各方面的考量,據以建立華語教學翻譯課之教學準則。另規劃一學期包括十二個單元的課程大綱及其中一個單元之教學實施範例,冀能做為日後完整翻譯課程設計規劃之雛型。 經由文獻探討、教學與教材分析、需求分析、課程大綱與範例的設計,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只要善用對比分析和溝通式教學活動,翻譯課有助於華語教學。第二,基於翻譯課程對華語教學的效益,再加上學習者的需求,開設翻譯課實有其必要性。第三,因為課程的專門性,需要更進一步培訓翻譯課師資與編寫合適的教材。
  • Item
    華語課堂師生提問研究
    (2007) 蘇文鈴; Wenling Su
    本文試圖以一小型課堂觀察研究揭示華語課堂裡的師生提問特色,學習者的語言程度為本研究設定的變數。面對不同語言程度的學習者,教師如何調整提問功能與形式以適應學習者未臻完美的語言程度並引發語言互動。語言程度不同的學習者所使用的提問功能與形式又如何幫助他們取得可理解的輸入與輸出並尋求新信息。本研究進入課堂觀察師生提問的語言特徵,並以Long and Sato(1983)的提問功能分類系統與漢語疑問句形式分類做為互動分析之本。研究發現不論學習者語言程度為何,教師提問數量比學習者多,但是學習者語言程度越高,教師提問逐漸減少,學習者提問逐漸增多。學習者的語言程度越低,教師使用越多信息提問,學習者語言程度越高,教師使用信息提問的數量並沒有隨之增加。學習者的語言程度越低,教師使用越多教學提問。學習者的語言程度越低,教師與學習者使用越少回應性提問;學習者的語言程度越高,教師與學習者使用越多回應性提問。隨著學習者語言程度提高,教師使用特指問句的比例降低。學習者語言程度越高,教師使用越多選擇問句;學習者語言程度越低,教師使用越少選擇問句。觀察發現學習者語言程度越高,學習者並未使用越多特指問句。學習者並未隨著語言程度提高使用越少是非問句。初級班與高級班學習者並不使用選擇問句,中級班學習者出現頻率亦十分低。本論文希望基於此觀察發現提出教學建議,祈使華語教師能有效使用此教學工具。
  • Item
    電影華語教學設計
    (2007) 詹筱蔚
    本篇論文旨在針對學習華語的中高級學生,設計一套以華語電影DVD作為上課教材與教學輔助的的教學應用過程。 本論文首先審視國內外語言教學相關研究與使用心得,包括教學媒體理論、電影運用於語言教學之研究以及電影運用於華語教學之研究,得知電影使用於語言課堂已行之有年,而用於華語教學方面,也有許多教師分享了運用電影教學的心得。接著,本篇論文探討了現今華語電影教材與教學現況。電影華語教材在市面上還不多見,而在教學方面則有各種不同使用方式。另外,本論文還從不同方面來審視實際教學時會碰到的難題,得出電影華語教學準則。最後並使用「飲食男女」這部電影作為教材,實際設計一教學範例。 結論是電影如果運用得當,是適合語言教學的媒體,然而正式的電影華語教材還有待開發。電影華語課程的內容可大分為針對語言能力提昇與針對文化議題討論這兩方面。 在電影華語教學準則這一部分,要選擇適合課堂教學的電影,另外觀影前需給學生充分的準備,也就是需要使用前導綱要(AO)。學生除了了解電影內容,還需要透過各種課堂活動來鞏固所學到的知識,教師並且要注意文化議題的導入,讓學生在語言之外更能藉由電影學到目標語國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