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展處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師範院校機械相關系學生工程圖學空間能力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0-04-??) 康鳳梅
    本研究旨在探討師範院校機械相關系學生工程圖學之空間能力。因此首先針對空間能力的相關理論以文獻探討的方式加以探究,以確立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其次是以專家討論審查會建構空間能力量表,並針對師範院校機械相關系學生進行空間能力的實測,最後進行統計分析以歸納出空間能力量表的常模及空間能力的差異性。綜合實地量測之資料分析的結果,本研究得到如下之結論:一、「空間能力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編製之空間能力量表,各分量表之信度係數(KR20)介於0.7771~0.8845,而整體量表之信度達0.9199,顯見具有相當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二、「空間能力量表」能有效建立常模:本研究常模之建立,係採用標準九(Sanine)的標準分數為模式。三、兩所師範院校機械相關系學生之空間能力之差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教系機械相關學生在立體圖旋轉能力及空間組織能力以及整體空間能力等方面均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教系學生為高。依據文獻探討、資料分析、及研究結論,本研究茲針對空間能力評測及進一步研究等二方面分別提出下列建議事項:一、對技職校院(含師範院校)機械相關系學生進行大規模的空間能力評測,並逐年測驗且分析及分別列出其他不同專長背景學生之常模。二、進一步研究探討工程圖學空間能力與技術能力之關連性,並藉以提昇技術問題之解決能力。
  • Item
    工程圖交線電腦化創意教材提昇學生空間能力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3-10-??) 康鳳梅; 簡慶郎; 詹秉鈞
    本研究之目的在以工程圖交線電腦化創意教材來增進學生交線學習成效並提昇其空間能力。為達此目的,本研究以文獻探討、分析及專家座談、實驗教學等方法進行研究;實驗組使用自編之交線電腦化創意教材,控制組則使用一般傳統紙本教材,研究工具係採用康鳳梅等人(2001)發展之「交線空間能力量表」及「交線成就量表」,以立意取樣方式針對高職製圖科二年級學生為研究樣本,有效樣本221份。並將所得結果以獨立樣本雙因子共變數分析、二因子獨立樣本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本研究依實驗結果分析歸納發現: 1. 實驗組在交線空間能力表現顯著高於控制組。 2. 不同或別學生在交線空間能力表現達顯著差異,且男生高於女生。 3. 實驗組交線成就量表表現顯著高於控制組。 4. 不同性別學生在交線成就表現未達顯著差異。
  • Item
    高職機械製圖科學生空間能力差異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2-04-??) 康鳳梅; 鍾瑞國; 劉俊祥; 李金泉
    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學性質、學校區位、性別及年級之機械製圖科學生在空間能力的差異。為達研究目的,以文獻分析、量表及專家座談與審查等方法進行研究,研究工具係修改自康鳳梅、鍾瑞國所發展之「空間能力量表」,以我國高職機械製圖科學生為母群,採分層隨機及叢集取樣。有效樣本共1523份。所得結果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歸納後提出下列結論: 一、公、私立學校學生在空間能力的表現一致。二、城市學校學生在空間能力的表顯著高於鄉村學校學生。三、男生在空間能力的表現顯著高於女生。四、不同年級之學生在空間能力的表現一致。最後並根據研究結論,對教育行政單位、教師等分別是出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高工學生空間能力常模及空間能力資源網建構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6-10-??) 康鳳梅; 簡慶郎; 鍾怡慧; 詹秉鈞; 盧永昌
    本研究係依康鳳梅等發展之立體旋轉定位、平面旋轉定位、立體展平關係、型版摺合關係、型版分解關係、型版組合關係、表面相交線形成感觀、型版連結視覺、型版組合視覺、圖形對應視覺、平面轉換立體組織、物體多向圖形組織等 12 項空間能力量表,針對19 所公立高工6,153 位學生進行測驗,收集、建立高工學生空間能力之百分等級常模,以提供施測者百分等級對照。研究同時透過專家座談及訪談,結合試題反應理論(IRT)建置電腦化適性測驗(CAT)系統之空間能力資源網(http://sa.ie.ntnu.edu.tw),以網路施測方式紀錄使用者測驗之成績,並藉以建立空間能力常模資料,提供系統對使用者之空間能力評估,俾作為未來我國高工學生空間能力測驗及教師進行學生空間能力加強訓練之參考。
  • Item
    月相盈虧之概念改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5-06-??) 邱美虹; 陳英嫻
    就月相盈虧之成因而言,「地球影子遮住月球」為中學生普遍的錯誤解釋,因此,本研究將探討這一類學生學習「月相盈虧及日、月食」單元的學習過程及概念改變情形,並試圖自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找出概念改愛的關鍵點。本研究之對象為24位以「地球影子遮住月球」解釋盈虧現象的國三學生,其中,高、低空間能力的男生、女生各有6人。研究者依分層隨機抽樣的原則,將此24位學生分成三組:「控制組」、「自我解釋組」及「模型組」,以進行不同模式之閱讀學習。本研究之實施程序主要分為前測、實驗處理及後測三個階段。前測及後測皆採個別晤談的方式,旨在確定學生學習前、後的心智模式。實驗處理則為學生之閱讀學習,分為三組。其中,「控制組」學生將教材閱讀兩次;「自我解釋組」學生在閱讀同時,並對教材內容加以解釋;「模型組」學生閱讀時,除解釋教材之外,本研究並提供月相盈虧模型以供其參考。後測結果顯示,空間能力的高、低影響學生之學習成效。本研究三種不同學習模式中,高空間能力學生的學習成效皆優於低空間能力學生。此外,高空間能力的學生當中,「模型組」與「自我解釋組」學生之學習成效無明額差異,「控制組」學生之學習成效略低。低空間能力的學生當中,「模型組」學生之學習成效最高,「控制組」次之,「自我解釋組」最低。自學生之學習歷程分析中,亦獲得類似的結果。能正確解釋盈虧現象的學生,皆能將教材中平面之日、月、地相對位置關係圖正確地轉換為三度空間之心像;不具此能力的學生(大都為低空間能力者),則仍保有完整之「地球影子遮住月球」造成盈虧現象的想法。此外,低空間能力之「模型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嘗試藉由月相盈虧模型的輔助以了解教材內容。由此顯示,提供具體模型可能有助於學生學習此單元。此外,鼓勵高空間能力的學生作自我解釋,可能有助於其形成完整的知識架構;對低空間能力的學生而言,則可能加深其錯誤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