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9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空間能力、先備知識與表徵順序對七年級概念理解之影響:以人體呼吸運動單元為例(2011) 林郁芬本研究主要探討空間能力、先備知識不同的學習者,使用不同的表徵順序學習「人體的呼吸運動」之成效。本研究對象共130名七年級學生,依班級分配置靜動組(先靜態後動態)或動靜組(先動態後靜態),每組各有65名學生。資料收集主要為空間能力量表、概念測驗(前、後測)與16位半結構式晤談。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多重表徵的閱讀活動後,不論空間能力、先備知識的高低或處於表徵順序組別不同,學生對於人體呼吸運動的理解皆有顯著的進步。在表徵順序與空間能力交互作用下,靜動組的高空間能力學生其學習成效顯著優於動靜組的高空間能力者;但兩個表徵順序組中的低空間能力者,其學習成效則無差異。再對照量化與晤談結果發現,動靜組高空間能力者因為先閱讀動態表徵,易被動態表徵中肋骨顯眼的動作所吸引、印象深刻,而易填選與肋骨相關的答案。此外,動靜組學生普遍認為動態表徵速度太快,但靜動組卻沒有此感受,表示此現象可能是因為表徵呈現順序不同所致。 綜合量化與質性之結果,顯示學習時先使用靜態,後觀看動態的表徵呈現順序之學習效果為佳。本研究對於表徵順序探討的結果,希望能提供教學現場、表徵設計者,使用適宜的表徵順序以有效幫助學生學習,也提供給未來研究作參考。Item 以眼球追蹤技術探討先備知識、閱讀歷程以及科學閱讀理解的關係(2015) 王琇怜; Wang, Hsiu-Ling對於大部分的學生來說,閱讀科學文本是學習科學知識的主要方法與來源,然而學生在科學文本的閱讀理解表現各有不同,若能了解學生的先備知識對於閱讀歷程以及科學閱讀理解的影響,將有助於促進學生的科學學習成效。在本研究中,首先測驗40位高中受試者對施測文本相關概念的理解程度,並以眼球追蹤技術記錄受試者閱讀科學文本的歷程,最後使用理解測驗測試受試者對於文本的理解狀況,以了解先備知識、閱讀歷程和閱讀理解間的關係。在資料分析方面,研究者利用前測結果進行變異數同質性分析來區分受試者的先備知識程度,分為高、中、低三組,並且依據分組對眼球追蹤的數據與後測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one-way ANOVA)分析及平均值等式穩健測試,再以皮爾森相關係數檢定以了解閱讀理解與眼球追蹤數據的相關性。 研究結果發現,先備知識的差異與學生在科學文本上的閱讀理解有關,先備知識高比先備知識低的學生具有較佳的閱讀理解。眼球追蹤的數據顯示,先備知識與學生在閱讀「研究方法」的平均凝視時間、「根據資料而形成之科學推論與解釋」的回視次數、「預測模式圖」與「預測模式關鍵圖區」的平均凝視時間、「預測模式圖」的第一次閱讀凝視時間、「數據趨勢」文字描述的總閱讀時間與總凝視時間、第一次凝視時間等眼動形式有關。閱讀理解與眼球追蹤數據的相關分析發現,讀者的視覺注意力分配與閱讀理解具有相關性,整體、文本內容閱讀理解較佳且能應用文本概念於不同情境下進行推論與解釋之讀者針對文章中「數據趨勢」的文字描述具有較少的視覺注意力分配,並在「背景知識」文字描述、「根據資料而形成之科學推論與解釋」有較多的回視次數,在「背景知識圖」有較少的第一次閱讀凝視時間,顯示閱讀理解層次較高的學生會有較多的訊息整合以幫助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