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0
Browse
5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粵北土話小稱調的類型分析:優選理論的探索(2012-09-??) 鄭明中; Ming-Chung Cheng粵北土話小稱調已為不少文獻所探討,但大都侷限在語料描寫,理論分析甚少。因此,本文利用優選理論對粵北土話小稱調進行分析。本文首先回顧粵北土話小稱調的形成,並提出一組忠實|生與標記性的制約,加以不同的階層排序。研究結果顯示,優選理論可以妥善地處理粵北土話小稱調的調域選取與調形組成。此外,本文基於1憂選理論在語言類型預測上的主張,特別探討制約互動在粵北土話小稱調的調域及調形上所產生的類型,並進而說明語音標記性是造成某些類型缺乏的主因。Item 香港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規劃的理念評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9-??) 何文勝; Man-Sing Ho二十一世紀初,香港因應社會的發展而進行教育改革o 在課程方面·2004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先後頒布《中國語文課程指引> (小一至小六)、《小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建議學習重點> (試用本)及《新修訂小學中國語文課程﹒學習單元設計示例> (樣本)等文件。2008年12月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出版(小學中國語文校本課程及學習單元設計示例﹒理念篇〉及《小學中國語文校本課程及學習單元設計示例﹒實踐篇〉本文根據系統論、學科論、能力結構論、認知論及課程論,再參考課程指引中學習目標、課程組織等觀點來評論理念篇中的一些語文校本課程概念,並借此機會與香港教育統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商榷;更希望語文教育工作者關注這些問題,深化語文課程改革的建設工作o研究發現,理念篇的校本課程規劃大多是一些比較宏觀的原則,多數是一般性而較少針對|笠,所以問題較難浮現出來。至於在學習單元編訂與如何組織學習單元,以至一些示例和圖表等,就出現不少概念不清、結構不全、關係不明、欠缺理據、隨意性強等問題。如果理念篇能清晰界定語文科的內涵和性質,再按課程指引中能力訓練為主導,兼顧情意的取向,就可以論證並建構能力與情意的元素和結構,以確定小學階段學習語文的能力數量和情意範疇,這樣就不會出現上述的缺失。Item 在廣場上的身體―論余華《兄弟》裡的狂歡敘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3-??) 石曉楓; Hsiao-Feng Shih本文試圖由「身體」角度切入,觀看余華《兄弟》裡廣場身體的狂歡演出。全文分別由「公眾廣場上的身體演出」、「低下書寫與政體嘲諷」及「在時間裡變異的身體」三方面進行論述。「公眾廣場上的身體演出」部分指出性的宣揚、暴力的鬥毆以及死亡的展演,為劉鎮此一公眾廣場的重要景觀。「低下書寫與政體嘲諷」部分指出余華的修辭策略,在於藉由身體孔穴的低下書寫,表達戲仿意圖,並將上述的「卑賤身體」與象徵意義上的「莊嚴身體」並置,從而產生嘲諷效果。「在時間裡變異的身體」一節則以「展示的身體」、「高大的身體」、「代罪的身體」以及「哭泣的身體」,分別統攝李光頭、宋凡平、李蘭、宋鋼等人物形象所表徵的意義。末以論述《兄弟》對於身體血統論的顛覆以及狂歡意義的討論作結。Item 東勢客家話舌尖前音聲母顎化與否之聲學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3-??) 鄭明中; 張月珍; Ming-Chung Cheng; Yueh-Chen Chang本研究透過聲學的分析工具與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對東勢客家話的舌尖前音聲母[ts, tsh, s]是否顎化為[t, th, ]進行探究。共60名說東勢客家話的客家鄉親參與本項研究,依據他們的性別(男、女)、年齡(老、中、青)分成六組,每組10人。本研究透過自行設計的發音字表與閱讀短文,採集東勢客家話[s]與國語[]在不同語言與社會變項(後接元音、性別、年齡、語體)影響下所發出的語音樣本,並利用PRAAT對擦音的兩個重要聲學特徵―「摩擦噪音時長」與「頻譜能量高峰頻率」進行手動測量。研究結果顯示,不論影響變項為何,[s]的摩擦噪音時長明顯短於[],[s]的頻譜能量高峰頻率顯著高於[],亦即[s]並未顎化成[]。值得注意的是,高前元音[i]確實會使[s]的摩擦噪音時長增長,頻譜能量高峰頻率降低,但與[]相較仍呈現明顯差異。最後,本研究一方面從穩定性的角度出發,探討摩擦噪音時長及頻譜能量高峰頻率作為感知客家話輔音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從語音產製、語音環境、語音感知等面向為東勢客家話[ts, tsh, s]為何不顎化成[t, th, ]提供可能的合理解釋。Item 《紅樓夢》中的「金玉良姻」重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09-??) 歐麗娟; Li-Chuan Ou由於《紅樓夢》伊始便嘹亮奏出「金玉良姻」的主旋律,一般在二元對立的思考架構下乃視之為木石情盟的壓迫者,與「金」有關的人物也隨之淪為罪惡因子。唯經過仔細檢視與通盤考察,本文發現:「金玉良姻」是對結局的預言,不是敘事的現實;是源於命運的超現實神諭,並非來自世俗社會的人謀安排,更不構成改變情節發展主軸的動力。超越結果論的蒙蔽與誤導,從客觀的統計結果可見,小說中「金玉良姻」被提到的次數、延續情況、當事者的心態、尤其是輿論涵蓋面,都遠不如「木石姻緣」,在在指向寶、黛的聯姻才是故事鋪陳的主軸,而此一結果極有助於對包括薛姨媽、薛寶釵、賈寶玉等相關人物的正確定位;至於〈慈姨媽愛語慰痴顰〉、「待選」、「金項圈」、「紅麝串」、「柳絮詞」、《紅樓夢曲•終身誤》等諸多情節的意義,也隨之重新獲得釐清,實則寶釵才是寶玉「祿蠹說」的真正同道,顯示小說家對人情世事之複雜幽微的洞澈之深。Item 莫言在臺灣的接受史及其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9-??) 黃文倩; Wen-Chien Huang本文追溯、重構並闡述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1955~)在臺灣的接受史及其意義。首先,本文重構並指出莫言在臺灣出版的接受視野,有從「現實」往「文學」的傾向移轉的歷史現象,精細地說,是從接受作品的歷史性與現代品格並存,兼有鄉土的堅毅及藝術/美的創新,到後來轉變成一種純「文學」或藝術的傾向。其次,1990年代以來,本土/鄉土與後現代兩大社會與文學思潮,也與莫言及其作品在臺灣的接受有連動意義。一方面,在創作姿態上,能發現莫言早期的「人民」觀,過渡到後期「老百姓」的鄉土與普世立場。另一方面,在主題或題材的多面向、小說的解構情節、非典型、邊緣、特殊性的主人公的設定、非線性的敘事、多聲部的語言、陽剛的抒情特質等的創造力及密度上,他的作品既與臺灣的後現代文學思潮與實踐相輔相成,同時在某些深層內具有一定的陌生性,對臺灣後現代文學的內容及形式有繼續豐富化的參照作用。因此,儘管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在臺灣並非完全沒有爭議,但作為一位在臺灣文化圈已廣為人知且有影響力的中國大陸代表作家,作為一位不只是「文學」實踐的創作者,莫言在臺灣的接受史及其意義,也是我們認識臺灣文學主體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Item 語言與性別研究:文獻回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3-??) 蘇席瑤; Hsi-Yao Su此文回顧語言與性別研究的重要文獻,文中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回顧國際間語言與性別研究的重要發展方向及作品,期能對此領域的整體發展有較全面的瞭解。第二部分則回顧以臺灣的語言與性別現象為主題的研究,較之以國外語言與性別研究的概況,期能指出以臺灣現象為語料的特殊價值,及本土研究尚未有所發展的方向,以供本土之語言與性別學者參考。由本文之回顧可見,以本土語料為主題的語言與性別研究數目並不多,題材所涵蓋的範圍雖然可謂稍具廣度,但是未來研究仍有相當大的著墨空間,值得語言與性別學者繼續投注研究心力。Item 蔡襄〈海隅帖〉解讀—從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導覽失誤談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03-??) 黃明理; Ming-Li Huang〈海隅帖〉是蔡襄早期的楷書尺牘作品。清初歸李書雲所有,李氏將之與所收蘇軾〈次韻三舍人省上詩〉、黃庭堅〈藏鏹帖〉、米芾〈道味帖〉合裱成卷,乾隆間已入於清宮,以〈宋四家法書卷〉之名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2014年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展示此卷,導覽資料謂〈海隅帖〉為蔡襄37歲時書與參知政事明鎬之信,實屬誤讀。本文細察信中句意,參考宋代史實,推知書信收受者為韓琦,時間為仁宗慶曆5年,蔡襄年34。信中大抵傳達新政失敗後,同志間互相戒勉之意。而北宋書信格式與用語,今人每多隔閡,論文中對此深入解說,從中可見蔡襄對韓琦的敬重感謝之情。Item 高行健戲劇創作與其生命歷程的關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9-??) 閻瑞珍; Ruey-Jen Yan高行健於2000年以長篇小說《靈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華人世界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文學家。雖然高行健是以《靈山》獲獎,但筆者發現其戲劇作品在質與量上都有可觀的成就。1987年開始,高行健的戲劇在世界各地開始如火如荼的上演,足以證明他的戲劇作品更是不容小覷。本文即以高行健的戲劇作品做評論,其戲劇觀認為戲劇是表演的藝術,重視演員與觀眾的交流,但又強調演員與觀眾都要以冷靜角度去內省與欣賞,更客觀地理解戲中人的困境,使人對自身的生存狀態有覺醒和超越。他擅長靈活運用人稱代名詞,急遽轉換敘事觀點,使讀者進入每個角色的心理思維,對其告白產生理解與包容。高行健後期劇作中的角色大多以類型為名:男人、女人、旅客、妓女、夢遊者、痞子;其筆下的年輕女子,對於性關係雖是輕率,卻是擁有性自主權的。高行健的戲劇具有普世性的生命關懷,在其作品中,道出人類對其存在價值與意義的懷疑,並強調禪狀態的精神層面,《八月雪》中的主角慧能,將禪變成一種生活感知,是一種哲學,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不是要人們打坐修行,而是要實踐生活,在此刻當下見諸本性。Item Typology of the Diminutive Tones in Yuebei(2012-09-??) Ming-Chung Cheng; Ming-Chung ChengPrevious studies of the tones of the diminutives in Yuebei Tuhua (YBTH) were skewed to dialectal descriptions, and failed to establish a connection to linguistic theory. For this sake, this study targets to fill the gap by bringing Optimality Theory (OT) into the formation of the tones of the diminutive (DTs) in YBTH. A set of faithfulness and markedness constraints is applied to analyze tonal registers and contours of the DTs in YBTH. It is shown that OT works well in the analysis ofthe DTs in YBTH. Moreover, special attention is directed to the factorial typology of tonal registers and contours of the DTs in YBTH, and explains that the unattested type in the voice-register interaction results from the cross-linguistic phonetic marked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