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雨後有彩虹?男同志向父母出櫃的故事
    (2011) 李豪; Lee, Hao
    近年同志運動風起雲湧,同志與婦女團體致力推展同志友善的福利、法令、教育政策等制度,同志議題逐漸獲得政府、學界、社會大眾重視,然而運動的進展卻也遭逢保守勢力反挫,質疑同志教育混淆兒童與青少年的性別認同。公領域的政治角力如火如荼,回到私領域的家庭中,父系家族責任與父母期許成為男同志難以承受之重,男同志向父母出櫃為關係帶來何種變化? 本研究以五名男同志的敘說故事體現同志的認同經驗,勾勒出櫃歷程的親子關係樣貌,每則故事宛如一段豐富而獨特的旅程,分別名之為「自強獨立」、「含蓄溫敦」、「掙脫心鎖」、「消極無奈」、「體諒省察」。研究結果顯示男同志認同經驗始於覺察自己與異性戀的差異,歷經階段性的調適最終達成正向認同,對男同志而言,同性吸引與情愛的感受皆自然發於本心,並未感到迷惘困惑,也並非遭受誘導,壓迫主要來自於外在社會規訓,因此揭露真實自我成為男同志出櫃的主要內在動因與意義,此外愛情交往經驗、正向親子關係、同志社群亦為促發出櫃之因。男同志出櫃之後引發父母震撼、傷心、憤怒等負面情緒,男同志採行正負面論述、訴諸情感、經濟獨立、心照不宣、陽奉陰違、期望合流等方式抗爭與妥協,經歷衝突、冷戰、協調、接納等過程,在時間緩衝之下雙方的心理親近感有所提升。即使如此,父母傳統期望、媒體恐慌仍然不時浮現,男同志與父母在文化規訓下陷入「不問不說」的窘境,形成情感與認知的斷層。簡言之,出櫃並未立即釋放同志身分的重擔,親子間仍存諸多權力拉扯,有賴家庭親子真誠溝通、學校納入同志教育、大眾媒體摒棄偏見由男同志角度出發,方能積極消除同志污名,增近親子關係。
  • Item
    高關懷少年親子關係對其偏差行為之影響:Facebook社會支持的調節效果
    (2015) 賴芳渏; Lai, Fang-Yi
    本研究在探討高關懷少年親子關係對其偏差行為之影響: Facebook 社會支持的調節效果。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採立意抽樣,抽樣對象以大臺北地區(臺北市及新北市)符合本研究對象條件(年滿12歲以上未滿18歲之高關懷少年、親生父親或親生母親至少一人健在且同住、有Facebook帳號)的受試者。研究工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親子關係量表」、「Facebook社會支持量表」及「偏差行為量表」三部分,研究分析採用「IBM SPSS Statistics 」18版統計軟體,使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及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問卷結果。研究結果如下: 壹、高關懷少年親子關係、Facebook社會支持和偏差行為的現況 一、高關懷少年的母子關係比父子關係要好。 二、高關懷少年外向性行為問題類型以吸菸,超過深夜12點仍在外遊 蕩,翹課為多。 三、高關懷少年內向性行為問題類型以煩躁易怒,心情低落,突然腦 中一片空白為多。 四、正向Facebook社會支持多於負向Facebook社會支持。 貳、高關懷少年親子關係與其偏差行為的關聯 一、父子關係越好,高關懷少年外向性行為問題會越少,在學身分的高關懷少年外向性行為會較少。 二、高關懷少年無論父子關係或母子關係皆與內向性行為問題無顯著關聯。 參、Facebook社會支持調節高關懷少年親子關係與其偏差行為的關聯 正向Facebook訊息性社會支持和正向Facebook情緒性社會支持兩者皆具有調節高關懷少年父子關係與其內向性行為問題的關聯。正向Facebook訊息性社會支持方面,結果顯示同處於父子關係不良的情況下,高正向Facebook訊息性社會支持組的內向性行為問題會比低正向Facebook訊息性社會支持組來的多。正向Facebook情緒性社會支持方面,結果顯示同處於父子關係不良的情況下,高正向Facebook情緒性社會支持組的內向性行為問題會比低正向Facebook情緒性社會支持組來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