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親子共讀中幼兒與家長對幽默圖畫書反應之探析(2023) 黃淑芬; HUANG, SHU-FEN本研究旨在透過親子共讀幽默圖畫書,探討幼兒及家長對於幽默圖畫書的幽默反應。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幼兒園中班及大班的六位幼兒與其家長為研究對象。蒐集資料方式為選取《狼寶寶》、《喔!好痛》、《大象去玩水》三本幽默圖畫書為工具,請家長在進行親子共讀活動時拍攝影片。研究者以郭書詠(2014)對於幽默圖畫書提出之13種幽默手法,就親子共讀影片中幼兒和家長對圖畫書幽默手法的反應進行分析。幼兒圖畫書的選擇及親子共讀活動錄影分析皆經三角校正程序,以提升本資料與分析結果之信效度。本研究主要研究結果如下:在確保幼兒理解圖畫書內容的基礎上,幽默反應確實與幼兒認知成熟度相關。透過13種幽默手法檢視得知,以參與研究幼兒的認知成熟狀況而言,主要接收以較為「直觀」,且與圖像相關的手法為主,如「尺寸形狀扭曲」、「特徵轉移」、「裝扮改變」、「誇張、滑稽的肢體或表情」為主。對於需要透過學習文字後才能領略的文字訊息如「字形的變化或趣味性」、「字義的變化或趣味性」、「詼諧的文字或敘述」,以及圖畫與文字綜合;認知成熟度要求較高的幽默手法如「翻頁效果」以及「情節的不連貫性」等項皆較難以掌握。此外幼兒在進行親子共讀幽默圖畫書活動時的反應,不全然來自於圖畫書的幽默內容,也與家長進行活動時的方式以及營造的氛圍相關,如「翻頁效果」需要透過家長引導,幼兒才能夠理解此幽默手法,且幼兒的幽默反應更趨向於是和家長互動,而非針對幽默圖畫書的圖像或文字。Item 低社經地位家庭親子共讀說明體與故事體圖畫書之話語分析(2021) 蘇楚雲; SU, CHU-YUN本研究旨為比較低社經地位家庭親子共讀說明體與故事體圖畫書之話語互 動差異,以了解低社經地位家庭之家長運用哪些策略和幼兒進行共讀,並且透 過兩種文本圖畫書的比較,以進一步了解文本對於共讀策略的影響。本研究為立意取樣,以台北市及新北市公立與非營利幼兒園共計 10 所園所 30 對大班幼兒與其主要共讀者為受試對象。本研究透過親子共讀的語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親子共讀說明體與故事體圖畫書時在語言互動類型上呈現顯著差異:親子在共讀說明體使用頻率最高話語互動類型為命名、描述場景與圖片、描述屬性、文本與幼兒連結;親子共讀故事體使用頻率最高的話語互動類型為命名、描述場景與圖片、書本概念、同意或讚許。整體而言,低社經地位家庭親子共讀兩類圖畫書皆偏向低層次的互動方式。親子共讀說明體圖畫書較共讀故事類圖畫書時產生了較多的共讀時間與親子話語互動,以及使用更多類型的話語互動策略。本研究結果將有助於瞭解低社經地位家庭親子共讀現況與家長的話語互動方式,並進一步提出相關之研究與教學建議。Item 低社經家庭親子共讀文字指涉策略介入對幼兒語文能力、閱讀興趣之影響(2020) 賴姝伃; Lai, Shu-Yu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低社經家庭親子共讀文字指涉策略介入對幼兒語文能力、閱讀興趣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就讀臺北市公立幼兒園,共20名5至6歲幼兒與其主要照顧者。本研究首先以幼兒接受性詞彙理解、文字與書本概念、一般識字、目標字辨識、閱讀興趣進行前測,並將親子分配至兩組:實驗組(文字指涉策略介入)與控制組(無共讀策略介入),每組各10對親子。在幼兒園場域進行9週親子共讀方案介入,共讀3本圖畫書。介入結束後,進行幼兒語文能力與閱讀興趣的後測,比較兩組幼兒前、後測各項表現差異,並以檢核表分析家長共讀行為的情形。研究結果如下: 一、實驗組家長在參與親子共讀文字指涉策略介入方案期間,其使用文字指涉策略的表現呈現維持的效果。 二、實驗組家長共讀行為在「書本概念」、「文字概念」顯著高於控制組家長;控制組家長共讀行為在「故事討論」顯著高於實驗組家長。 三、低社經家庭幼兒在參與親子共讀文字指涉策略介入方案後,其文字與書本概念、一般識字與目標字辨識能力有顯著進步,幼兒的接受性詞彙理解能力與閱讀興趣則無顯著影響。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學校教師、家長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親子對於幻想類圖畫書詮釋之研究(2004) 許海嬋本研究旨在瞭解親子個別與共讀時對幻想類圖畫書的詮釋。研究者以「新神話」與「魔法」兩類型圖畫書,以及依書中故事情節所自編之半結構式訪談問題為研究工具,對立意取樣之四、六、八、十歲年齡層兒童及其家長共三十二人進行故事詮釋與訪談。結果如下: 無論是兒童或家長皆是以逐幅將圖片串連的方式說出故事,故事內涵皆傾向原故事文本,在故事結構上年齡越大兒童的故事越完整,親子共讀時之故事又比個別時要完整;而親子皆對「新神話」類型之故事提出較多疑問。親子共讀時若兒童、家長間彼此提問與討論,詮釋出來的故事會比僅由兒童或家長主講的故事要豐富;共讀時專注傾聽子女的家長認為兒童的詮釋較成人更理解文本、更生動、也更為細膩。親子共讀歷程則以共讀型態、肢體動作、及口語對話三方面進行探討。 其次發現兒童對於幻想類故事中不符合現實情節的解釋類型有以下三種:相信故事文本的解釋類型、交錯使用類型、考慮現實條件的解釋類型,四歲兒童多持第一類型,年齡越大越能考慮現實狀況,十歲兒童的觀點已和成人一致。另外兒童對於故事情節的虛實判斷情形有以下三種:四歲、及部分六、八歲兒童認為只要符合某些條件,故事中的情節有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其他六、八歲兒童認為故事只是故事,不可能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而十歲兒童則認為只要人們想像或作夢,現實生活裡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論,對未來研究者、家長、教師、文學創作者提出建議。Item 學步兒的心智理解與母親的心智言談之相關研究(2014) 王月慧本研究以探討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及母親心智言談對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的影響為目的,採方便取樣(convenience sampling)的方式於大台北地區找尋家中有16個月、18個月、21個月、24個月大學步兒的家庭,並以學步兒及其母親為研究對象。測驗學步兒心智理解能力的工具為Southgate等人(2007)設計的「預期注視」典範心智理解作業;評估學步兒語言能力的工具為「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問卷(台灣版)」(劉惠美、曹峰銘編製,2010);調查母親心智言談的範圍包括母親與學步兒在親子共讀中產出的知覺言談、意圖/欲求言談、認知言談、及情緒言談。 本研究包含兩個部份,第一部份為「學步兒的心智理解發展情形」研究,第二部份為「母親的心智言談與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的關係」研究。本研究第一部份旨在檢視台灣學步兒在心智理解作業上的通過情形,以79名學步兒為對象,分四個月齡組(16個月、18個月、21個月、24個月)進行施測,施測工具為「預期注視」典範的未預期移位作業,並考驗心智理解得分在學步兒背景變項上的差異情形,同時探討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在三個月後的變化。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 台灣學步兒在錯誤相信理解作業上的通過率隨月齡增加而提高,學步兒於21個月大時是發展理解錯誤相信能力的重要轉銜點,挑戰了以往認定學步兒尚未發展錯誤相信理解能力的論點。 二、 台灣學步兒的心智理解發展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在結合真實相信理解與錯誤相信理解的心智理解作業之通過率低於英語系國家,說明了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不具普世性的特點。 三、 在影響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的因素方面,本研究發現學步兒的語言能力及母親教育程度對T1、T2的學步兒心智理解能力均有影響,家庭經濟地位僅在T1對心智理解能力有影響,卻未持續到T2,這顯示語言高分組的學步兒與高學歷母親的學步兒在T1、T2皆出現穩定通過心智理解作業的現象,呼應過去研究指稱高學歷母親提供的資源較為豐富多元,因而影響學步兒較早發展出理解真實相信與錯誤相信的心智理解能力,這同時顯示學步兒是在所處的社會文化情境中發展心智理解能力。 本研究第二部份旨在探討親子共讀時母親的心智言談對學步兒心智理解的影響,研究同樣以第一部份的79名學步兒為對象,進行親子共讀的錄影與語料分析,藉以瞭解親子共讀時心智言談的內涵與學步兒心智理解得分的相關。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 台灣母親與學步兒進行親子共讀的心智言談內容以知覺言談最多,其次是意圖/欲求言談與認知言談。國外研究發現母親最常產出的情緒言談並非台灣母親心智言談的主要內容。同時,學步兒月齡是影響台灣母親選擇心智言談類型的重要因素。 二、 學步兒進行親子共讀的心智言談內容以知覺言談、意圖/欲求言談最多,但學步兒即使產出心智言談通常也只是點到為止,仍依賴母親的引導與敘說。因此,母親如欲鷹架學步兒的心智理解發展,便需要學習使用能促進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的心智言談型態。 三、 並非所有的心智言談都有助於學步兒的心智理解發展,唯有在親子共讀情境中談論個體認知、情緒狀態的心智言談才對學步兒心智理解能力有所助益,這些心智言談也是教育上提升學步兒心智理解發展的重要介入點。 四、 在親子共讀情境中,學步兒會對自身與故事人物的心智狀態感到好奇,當學步兒有能力表達自身或故事人物的認知狀態與知覺狀態時,學步兒將從中獲取心智理解的明顯進展。Item 邁向學習型家庭---以嬰幼兒親子共讀探之(2011) 黨真儀本研究旨在以「學習型家庭」特徵要素探討前來參與「Bookstart閱讀起步走」活動之家庭樣貌,以及「嬰幼兒親子共讀」促使家庭中產生之轉變內涵。自參與民國99年暑期台北市「Bookstar閱讀起步走」活動的家長中,立意取樣6對父母(共11位受訪者,其中1位父親婉拒受訪)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將訪談資料依「學習型家庭」五項特徵要素「學習概念掌握」、「自我調整」、「溝通對話」、「願景一致」與「時間共享」進行編碼。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以「學習型家庭」特徵要素探討參與「Bookstart閱讀起步走」活動之家庭樣貌: 一、 父母 延續幼年培養的閱讀興趣,習慣利用公共資源自我學習。以「懷孕」為學習起點,將成長背景、職場與家中年長子女教養經驗中的體悟運用共讀上。夫妻溝通模式建立於婚前並延續至今,因著寶寶誕生增加育兒教養話題。以孩子「快樂」、「健康」為共同願景。重視家庭「全員參與」之意義高於對親子活動本身訴求之內容。 二、 外/祖父母 有閱讀習慣的外/祖父母照顧孫子女時,會自行擴充新知,並主動帶孫子/女前往圖書館。於「自我調整」向度中幅度較不明顯。「婆媳」與「先生-岳父/母」之間交談以孩子健康照護為主,學習其次,鮮少聊深入話題。 三、 嬰幼兒手足 參與Bookstart活動前已有進行共讀的家庭中,嬰幼兒年長手足已建立閱讀習慣;參與Bookstart活動前尚未進行共讀的家庭中,嬰幼兒年長手足之休閒活動以觀賞電視為主,鮮少主動進行閱讀。 以「學習型家庭」特徵要素探討「嬰幼兒親子共讀」於家庭產生轉變之內涵,結論如下: 一、 父母 激發父母學習動力,調整舊思想接受新觀念。於共讀中的挫折發現新啟發,開始認識寶寶的能力,願意採納寶寶個人意願,視其為獨立思考的個體,並出現更多不同層面的反省。加增了父母彼此話題之多元,但未對溝通習慣產生影響。對子女閱讀期待普遍一致,為維持寶寶對閱讀的興趣,不會於寶寶無意願時強迫執行。已進行共讀的父母會向推薦共讀活動。未增加夫妻獨處機會,但為為親子創造互動的多元性,提供親子焦點以團隊方式共同運用時間。 二、 外/祖父母 創造祖孫相處時間與共同學習機會,增加祖孫間互動的多元。對祖父母閱讀興趣、習慣改變有限,未足以改變祖父母的「生活型態」。拓寬父母與外/祖父母間話題廣度,但溝通時的不對等性與深度不足部分維持不變。親子共讀成為一個橋梁,使外/祖父母與父母間隱藏的共同願景有機會展現。 三、 寶寶 寶寶於閱讀與進行其他活動時中更為專注,已能主動邀請家庭中成人參與共讀。進行共讀後,寶寶喜愛書本程度勝於玩具。 三、 嬰幼兒手足 對「活動前尚未進行共讀」家庭的嬰幼兒手足影響較大,因著父母開始讀書給寶寶聽,嬰幼兒年長手足重新對書本產生好奇及閱讀意願。但對寶寶年幼手足未造成影響。 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嬰幼兒親子共讀推廣、未來研究與父母的建議。Item 高功能自閉症幼兒心智理論與親子心智言談(2011) 陳香如; Hsiang-ju Chen學齡前階段是幼兒社會互動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然而擁有趨近或甚至於超過一般幼兒智商的高功能自閉症幼兒,卻在社會互動溝通的環節上產生障礙。過去許多研究指出心智理論的缺陷是造成自閉症兒童在社會互動溝通上產生障礙的可能主因。有鑑於此,那麼最親近高功能自閉症幼兒的母親們該如何協助他們在心智理論的發展。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以四歲至六歲半的二十位高功能自閉症幼兒為實驗組、二十位一般幼兒為對照組。運用心智理論量表來了解高功能自閉症幼兒和一般幼兒心智理論發展的差異,以及透過母親和幼兒共同閱讀圖畫故事書探討親子心智言談的方式,並且進一步探究兩組幼兒心智理論的發展與親子心智言談的相關性。本研究主要發現有三: 一、在生理、心理年齡相當下,高功能自閉症幼兒在心智理論測驗得 分和一般幼兒相比明顯較低。 二、在親子共讀語句長度相當下,高功能自閉症組心智言談方式在次 數以及頻率方面較一般組明顯較低。 三、高功能自閉症組和一般組幼兒在心智理論測驗表現和親子心智言 談都達到高度相關性。 綜合以上所述,根據本研究結果可以進一步討論如何透過提升親子共讀的品質來協助高功能自閉症幼兒心智理論的發展。Item 親子共讀故事類與知識類圖畫書之話語互動(2014) 陳雅雯; Ya-Wen Chen本研究旨在探究母親與五歲大幼兒共讀故事類與知識類圖畫書兩種不同類型圖畫書之話語互動的差異。研究對象為三十對居住在台北市、新北市與桃園縣的母親與其年齡滿五歲至六歲之間的幼兒,並且以邀請親子至研究者就讀學校之實驗室方式進行親子共讀語料蒐集,研究結果如下: 一、共讀兩類圖畫書時,母親都為主要引導者,幼兒為被動回應者 在共讀兩類圖畫書時,母親的話語總數皆遠多於幼兒的話語總數,且由母親敘述文本內容,說明文字與書本概念,與幼兒討論文本相關內容,給予幼兒回饋的互動話語來提供幼兒訊息或要求幼兒給予訊息。幼兒則在母親的引導下去回應母親文字與書本概念以及文本相關內容的提問,並給予回饋與覆誦母親的話語。 二、母親與幼兒在兩種類型圖畫書的共讀互動有差異 (一)母親與幼兒在知識類圖畫書所使用的共讀時間長於故事類圖畫書 母親與幼兒共讀故事類圖畫書的時間,平均為12.88分鐘;共讀知識類圖畫書的時間,平均為21.74分鐘,親子在共讀知識類圖畫書的時間長於共讀故事類圖畫書的時間。 (二)母親與幼兒在共讀兩類圖畫書時的話語內容有差異 在共讀故事類圖畫書時,母親有較多的照本宣科話語;而在共讀知識類圖畫書時,則產生較多的文本內容之外的互動話語,並且親子之間會有較多比率的高認知層次話語出現。 以上結果與國外相關研究有相似之處,親子在共讀知識類圖畫書較共讀故事類圖畫書時產生了較多的親子互動話語,以及屬於高認知層次的話語。此發現可作為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針對不同社經背景、年齡、性別的幼兒等相關議題做進一步的探討。Item 母親與兩歲幼兒圖畫書共讀互動與經驗之探討(2009) 黃敬雅本研究旨在探究母親與幼兒共讀圖畫書的互動方式,以及探討母親進行親子共讀之經驗與對親子共讀的看法。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二十對兩歲到兩歲半的幼兒及其母親,共讀「好忙的蜘蛛」圖畫書,由研究者至家中進行共讀圖畫書的錄影和錄音,蒐集共讀的語料與互動方式,並對母親進行共讀經驗與看法之訪談。其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 親子於共讀互動時,母親多以圖畫書之圖像描述與要求回應,來扮演引導的角色;而幼兒大都針對母親的提問做出回應。 二、 母親共讀時的語句較長較多,而幼兒在共讀時的語句則較短較少。共讀語句之輪替也以母親為主。 三、 母親自身成長背景與社會環境對閱讀的重視與否,影響其對親子共讀的看法,而共讀的互動方式大都以和幼兒在共讀的過程與經驗中所累積而形成。 研究者建議母親可加入豐富多元與鼓勵幼兒參與故事的共讀方式,用以增進親子共讀的樂趣。母親也可主動參加一些共讀團體,豐富自己的親子共讀技巧與內涵。Item 幼兒對圖畫書中父母圖像之讀者回應(2018) 周俊男; Zhou, Jun-Nan隨著兒童權利地位的提升,對兒童自身觀點的關注被視為兒童研究的新典範。以中國大陸的社會背景來說,在計劃生育等生育政策的影響之下,年輕家庭的規模與結構發生了轉變,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也隨之發生轉變。隨著閱讀的推廣,圖畫書成為中國大陸幼兒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但幼兒閱讀的相關研究卻多以閱讀能力為導向、較少探討幼兒對文本的理解與回應。基於此社會背景與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探究大班幼兒對家庭主題圖畫書及其中父母圖像的理解與回應,以及親子共讀時的談話內容與互動策略。 本研究以山東省蒲公英幼稚園的80名大班幼兒及其父/母為研究物件,依據收集到的語料修改現有編碼系統,分別以「幼兒回應內容」、「幼兒回應來源」、「親子共讀談話內容」和「親子共讀互動策略」四個編碼系統對語料進行整理與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發現:(一)幼兒更偏愛呈現溫馨家庭氣氛的圖畫書,且對父母角色之外貌、行為與家務分工有自己的觀點,幼兒的回應來源主要是故事本身、圖像以及生活經驗;(二)親子共讀談話內容中圖像佔據較大比重,父母和幼兒都重視傳統文化,且認同傳統的家庭模式;(三)親子共讀互動策略以父母為主導,幼兒被動回應。依據上述研究結果,針對父母和幼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