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幼兒與安養機構老人代間關係發展歷程之研究(2005) 涂嘉新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以招募12名幼稚園大班幼兒(男生4名,女生8名)與12名安養機構阿嬤共同合作進行為數12次,長達一個半月的代間活動,並採取質性研究的角度出發,和參與觀察的方法,聚焦於十二組老少配中的其中5組,瞭解他們在代間方案的活動歷程中,幼兒對老人的看法與態度、幼兒與老人雙方代間關係的發展情形以及代間的互動方式。此外,輔以訪談相關人員(如:幼稚園教師、焦點幼兒之家長、協同研究者等)、研究者札記和畫人測驗(Human Figure Drawings)等,作為資料蒐集的來源。在研究的理論基礎方面,主要包含一些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例如:人際需求論、社會交換論、符號互動論等。還有,兒童發展的觀點與老人學相關的理論,如:角色理論與活動理論等。 本研究分析後發現:1.在幼兒對老人的看法與態度方面─(1)不同幼兒對不同老人的接受度(或態度)因老人對象的不同而有差異。(2)囿於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與態度看法較偏屬於內在知覺與感受,故較不易全盤掌握、得知。(3)代間接觸互動的品質較直接影響幼兒對老人的態度看法與代間關係。(4)幼兒對熟悉的老人,使用的形容詞彙與描述的內容細節較多而詳細。2.在幼兒與老人雙方代間關係的發展層面─(1)參與本研究之幼兒多數過去曾有與老人互動之經驗且互動品質不錯,故代間活動無法明顯造成代間關係改變。(2)代間經驗互動之好壞,可能形塑整體上幼兒對老人的印象看法。(3)代間關係好壞很難有一個公正客觀之標準。3.在幼兒與老人雙方代間互動方式方面─(1)在活動中,口語上阿嬤們出現較多的「合作式交談」、「表達式交談」與「工具式交談」,而幼兒部分則屬「工具性的交談」為數最多,但這是受活動內容性質影響。(2)阿嬤們較常以身體動作、表情、聲音語調表達她們的情感與感覺,而幼兒主要多以臉部表情、眼神回應阿嬤。(3)代間合作受活動類型影響,亦受到活動參與者之人格特質、個性與做事方式有關。 研究者希冀透過本研究之代間方案中,所看到的代間關係發展及互動、合作情況的展現,能夠引發大家思考代間方案與代間互動及代間關係發展之間的關係為何。Item 幼兒色彩偏好與氣質之研究(2009) 李苑宜; LEE,YUAN-YI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氣質和色彩偏好之現況,並檢測這兩者間的關係,也探討年齡、性別與幼兒色彩偏好及氣質的關係。本研究以241位四歲和五歲的幼兒為研究對象,這些受試幼兒來自台北市和台北縣的四所公立幼稚園及一所私立托兒所。使用家長填寫的幼兒氣質量表及日本色研表色系統(P.C.C.S)中的紅、橙、黃、綠、藍、紫、黑、灰、白九色的色票卡為研究工具。透過和幼兒一對一訪談,研究結果發現:(一)本研究受試幼兒的平均氣質表現與常模無顯著差異。(二)四歲組與五歲組的氣質表現沒有顯著差異,但性別上男生比女生活動量大、規律性低、反應強度也低,且情緒本質較正向、堅持性低、分神度低、反應閾高。(三)全部241位受試幼兒中,偏好有彩色者有229人,佔95%。(四)受試幼兒中只有64人(26.6%)能表現出某特定偏好顏色。(五)幼兒喜歡的顏色由多至寡依序為:紅、黃、紫、藍、橙、綠、黑、白、灰,其中喜歡紅色的女生較多,喜歡藍色的男生較多;以年齡區分,偏好紅、黃、藍三原色者,四歲組人數較多,偏好橙、綠、紫中間色者,五歲組較多。(六)幼兒對其偏好之色彩知覺各有不同,約可分成三種類型,有如具體物件、知覺如抽象表徵,或聯想如某情境。另外在幼兒色彩偏好與其氣質之關聯分析,則發現:(一)偏好有彩色的男生,且反應閾限較高,偏好有彩色的女生,情緒本質較為正向,且反應強度較小;(二)有固定色彩偏好之男生,反應強度較小;(三)喜歡黃色的男生,堅持性較低,喜歡藍色的男生,反應閾限較高,反之喜歡紅色的男生反應閾較低;(四)喜歡藍色、黃色的女生,情緒本質較為正向,喜歡紫色、紅色的女生,情緒本質較偏負向。針對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可以繼續對年齡更大的兒童進行研究,並可以增加對無彩色色彩偏好、色彩偏好和情緒之間的關聯性研究。Item 學前幼兒的語言能力與心智理論表現之相關研究(2009) 徐子晴; Tzu-ching Hsu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57名三至五歲幼兒為對象,探討學前幼兒的語言能力與心智理解能力兩者之間的關係。其中語言能力除了以看無字圖畫書「青蛙,你在哪裡?」編故事的方式,收集敘事語料以分析幼兒的平均語句長度及複雜句,並進行「一般語言能力測驗(接受性語意能力及語用能力)」、「語法能力測驗」、「補語句型理解作業」的測試。而心智理解能力則以「錯誤相信作業」、「意向作業」及「外表真實區辨作業」來評估。研究發現,幼兒在一般語言能力、補語句型理解能力與心智理解表現之間存在關聯性。幼兒各層面的語言能力與心智理解能力之間的關聯性,會隨不同年齡層,而展現在不同的語言層面。如:與心智理解能力有顯著關聯性的語言層面,在三歲組的發現是「接受性『語用能力』」;在四歲組的發現是「接受性『語意能力』」與「接受性『語法能力』」;在五歲組的發現是「接受性『語意能力』」、「接受性『語法能力』」及「接受性『語用能力』」。此外,四歲組和五歲組的補語句型理解能力,均與心智理解能力有顯著的關聯。研究者依據上述之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育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學前幼兒、語言能力、心智理解Item 幼兒玩具知覺偏好之探討(2007) 廖培淳; Pei-Chun Liao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受試幼兒玩具知覺偏好的狀況,並分別探討幼兒年齡、幼兒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四者與受試幼兒玩具知覺偏好之關係。以台北市公立幼稚園四至六足歲幼兒為對象,透過「幼兒玩具知覺偏好作業」進行一對一訪談,輔以書面記錄及錄音方式收集受試幼兒玩具知覺偏好資料;並使用「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問卷」收集各受試幼兒的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資料。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經由視知覺,全體受試幼兒對於不同的感覺動作玩具(球)、象 徵玩具(天線寶寶)、建構玩具(積木)與益智玩具(巧板), 多喜好材質或特質相較之下屬於軟質的玩具,例如塑膠空心球、充氣天線寶寶、泡棉積木與泡棉巧板。且在色系的視知覺上,受試幼兒多偏好暖色系的玩具。而在經視觸知覺統合後,受試幼兒的玩具偏好與視知覺階段的測試結果並無太大差異。 二、幼兒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受試幼兒的玩具知覺偏好均有關聯性。男生較偏好硬質玩具,而女生多喜愛軟質玩具;男生喜歡冷色系玩具,女生則偏愛暖色系玩具。家庭社經地位高的幼兒較偏愛橡膠球,中、低家庭社經地位的幼兒則喜歡塑膠球;中家庭社經地位的幼兒喜愛冷色系積木,而低社經幼兒喜歡暖色系積木。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不刻板的幼兒較喜好橡膠球,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稍刻板的幼兒則較偏好塑膠球。 關鍵詞:幼兒、玩具、玩具知覺偏好Item 幼兒家庭概念之探究(2007) 洪琬琪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之家庭概念,探究幼兒腦海中的家庭、幼兒判斷家庭成員的規準、家庭帶給幼兒的情感感受及家庭所具備的功能,最後分析幼兒的性別、家庭結構、居住經驗跟生活經驗是否帶給幼兒在家庭概念不同的見解。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希望能提供家長在教養上及教師在親師互動上之參考,為達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法之訪談法進行。 本研究為探究不同居住地區的幼兒之家庭概念,因此以台北市(大安、文山區)與彰化縣(芳苑、王功地區)的大班幼兒各二十名為研究對象,並以研究者編制的結構式訪談大綱、相關的人物圖卡及兩題開放性問題進行訪談,以獲得幼兒腦海中的家庭圖像、判斷家庭成員的規準及對家庭的情感感受,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幼兒腦海中的家庭圖像以主幹家庭及擴展家庭居多。 二、幼兒對不同型態之家庭的認同情形,除了在「單親家庭」的意見 較有差異之外,其餘各題之認同情形並沒有非常極端的差距。 三、形成家庭最主要的考量為「共同居住」、「結婚」、「互相照顧」。 四、家庭具備多重功能,滿足幼兒生理及心理需求。 伍、城鄉幼兒呈現出不同的家庭概念。 最後,依據以上研究發現歸納結論,並提出給予幼兒教育人員、家長及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孩子眼中的父親--學齡前幼兒及其父親對父親參與的知覺研究(2007) 謝宛臻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學齡前幼兒及其父親對父親參與的知覺及親子知覺之差距;並探討幼兒的性別、單雙薪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父親每週工作時數與幼兒知覺及父親知覺的父親參與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就讀於台中市立案幼稚園之140名大班幼兒及其父親為研究樣本,研究工具包括「父職參與量表」及「照片識別任務」,並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分析資料。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父親知覺之父親參與多,尤以「情感參與」方面最多。 二、幼兒知覺的父親參與少,其中以「親子教養」最多,「勞務參與」最少。 三、親子知覺之差距大,尤其「情感參與」方面差距最大。 四、幼兒的性別、家庭社經地位與幼兒知覺及父親知覺之父親參與無關。 五、雙薪家庭的幼兒及父親知覺到的父親整體參與及「勞務參與」面向顯著高於單薪家庭的幼兒及父親。 六、父親每週工作時數為「41~50小時」的幼兒知覺到的父親整體參與及「勞務參與」顯著高於父親每週工作時數為「51小時以上」的幼兒;父親每週工作時數與父親知覺之父親參與無關。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幼兒之老人概念研究(2009) 蕭怡筠; Hsiao Yi-Yun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之老人概念,藉由質性研究的方式以獲得幼兒之老人概念輪廓。研究目的為:探討幼兒對老的定義及感受、瞭解幼兒對生命週期的認識、探討幼兒辨識老人的依據、瞭解幼兒對社會中老人角色的認識、瞭解幼兒對老人的印象、瞭解幼兒在祖孫關係中互動情形、探討不同背景幼兒(性別、城鄉、家庭結構、與老人相處經驗)之老人概念。 本研究以台北市(內湖、信義區)與新竹縣關西鎮大班幼兒各二十名為研究對象,並以研究者自編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圖卡進行,研究發現主要如下: 一、幼兒的老人概念充滿個人感情與心像,且深深受到生活經驗的影響。 二、大班幼兒已具有區分出老人的能力,且對老人辨別以生理老化和社會老化 為主要判斷依據。 三、幼兒對老的認識具多元性。 四、我國幼兒對老人具有正向的印象,且多以自己的祖父母為藍本來描述。 五、幼兒對老人之概念與家庭組成結構與其生活型態有相關性。 本研究提出的建議分為三方面: 一、給家長之建議:若能多給孩童機會去接觸老人,培養對老人的概念與情 感,將有助於化解對老人刻板印象,並幫助其強化未來自己老年時的自我 概念。 二、給幼教人員之建議:在日常生活作息上,安排適合年長者與幼兒的互動機 會;增加與老人相關的單元主題教學,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的老化知識。 三、建議未來之後續研究,在樣本方面可增加各年齡層之幼兒做為研究對象, 以增加資料豐富性;另可以本研究之訪談大綱為基礎,發展適合學齡前幼 兒之老人概念量化評量工具與問卷。 關鍵字:幼兒、老人、概念Item 幼兒在園所自由活動時間與同儕互動時幽默表現之研究(2006) 張鐿霏; Yi-Fei Chang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的方式收集幼兒在園所自由活動時間與同儕互動時幽默表現的描述性資料,探討幼兒幽默表現的類型及內涵,及「性別」、「年齡」、「接收幽默表現者的回應行為」在幼兒幽默表現上的異同狀況,研究對象為台北縣某機構附設托兒所小小班15名幼兒,其中男6名、女9名,觀察時間為94年2月至95年1月。 研究結果發現:以幽默發出的「對象」及「意圖」為主要架構來分析,可將幽默分為:轉移注意力型幽默、自我調侃型幽默、自我娛樂型幽默、娛樂他人型幽默、貶低他人型、與他人分享型幽默;在第一階段中「自我娛樂型幽默」所佔比例最高;在第二階段中「自我娛樂型幽默」、「娛樂他人型幽默」所佔比例最高。此外,在第一階段中男生在「轉移注意力型幽默」的次數低於女生,男生在「自我調侃型幽默」的次數高於女生,這兩種幽默類型男女間有顯著差異;在第二階段男女間的幽默表現沒有顯著差異。 從「引發幼兒笑的因素或情境」的角度來分析幽默表現行為,可將幽默表現行為分類為化解緊張氣氛、討論禁忌話題、自我優越感、新奇有趣的言行、文字或聲音遊戲等。在第一階段及在第二階段中「新奇有趣的言行」所佔比例較高。此外,無論是在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男女生之間幽默表現情況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描述性資料顯示在同一時間點上,年紀偏小(二—三歲)的幼兒會覺得「跌倒」、或是某些肢體動作很好笑,而年紀稍大(三—四歲)的幼兒則是對於語音上的遊戲較有興趣,此外,幼兒從學期初到學期末對某種型式的幽默表現會有發展趨勢及深度上的差異。Item 幼兒圖畫故事書中同儕的衝突起因、解決目標與解決策略之類型與相互關係研究(2008) 蘇玉枝本研究以國內所出版的50本幼兒圖畫故事書為研究樣本,以內容分析法分析圖晝書中的同儕衝突起因、解決目標與解決策略類型,同時希望能瞭解圖畫書中同儕衝突起因與解決策略、以及解決目標與解決策略之間的關聯性,並進一步探討歐美國家與亞洲國家所出版的圖畫書之文化差異與同儕衝突起因、解決目標與解決策略之間的關聯。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同儕衝突起因、解決目標與解決策略的類型 (一)同儕衝突起因以「價值觀不同」出現的次數最多,其次為「違反規則」,第三為「爭奪權力」。「肢體衝突」則未出現。 (二)解決目標以「滿足個人需求」出現次數最多,其次為「使同儕難過」,第三是「為同儕著想」。 (三)解決策略以「語言主張」佔最多數,其次為「利社會行為」,而「肢體動作」排第三。以「提出交換條件」策略的出現次數最少。 二、同儕衝突起因與解決策略之間有顯著相關。 三、同儕衝突解決目標與解決策略之間有顯著相關。 四、文化差異與同儕衝突起因、解決目標與解決策略的關聯性方面,研究結果顯示文化差異與幼兒圖畫書中的同儕衝突起因並無顯著關係,然而文化差異與解決目標以及解決策略之間卻有顯著相關。 根據本研究結果給予教育工作者與家長的建議亦包含在本研究論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