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幼兒照顧安排與情緒能力之關聯:親子關係的中介角色
    (2024) 杜佩柔; Du, Pei-Rou
    本研究旨在調查臺灣目前育有3歲以下子女之家庭照顧安排現況,探討3歲以前之照顧安排與幼兒情緒發展之間的關聯,並分別檢驗父母回應及親子安全依附在此關聯中可能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使用臺灣幼兒發展資料庫(Kid in Taiwan, KIT)小月齡組中,完整參與從3月齡至48月齡進行的七波次調查問卷之3540位幼兒(男生1775位、女生1765位)作為研究對象,使用結構方程模式檢驗幼兒照顧安排(開始接受托育的月齡、托育類型、托育時長)如何影響4歲幼兒之情緒能力表現,以及親子關係(父母回應、安全依附)於兩者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主要發現有:(1)有50%的育兒家庭選擇在子女 1 歲前交由他人托育,且以祖父母或親友照顧的非正式托育形式為最多;(2)在控制家庭背景與前一波次的情緒能力後,非父母親的照顧以及長時間托育(每週大於30小時)可以顯著負向預測四歲時情緒能力表現;(3)在控制家庭背景與前一波次的情緒能力後,父母回應在親友照顧、全日型托育與情緒能力之間,具有顯著的中介效果,說明交由親友照顧或者全日型的托育安排會透過較低的父母回應,影響幼兒情緒能力;(4)在控制家庭背景與前一波次的情緒能力後,安全依附在親友照顧、日間托育及全日托育與情緒能力之間,具有顯著中介效果,說明交由親友照顧、日間托育或全日的托育會透過較低的親子依附關係,影響幼兒情緒能力。本研究之結果顯示,父母將幼兒交由非他人進行托育,會與幼兒情緒能力的長期發展具有負面關聯。然而,其中關連可能來自於托育安排下阻礙了家庭內正向的親子關係發展。結果凸顯出托育需求盛行的現況之中,父母親與幼兒的親密連結對於幼兒發展仍然扮演重要角色。最後,依據研究結果之主要發現,本研究針對托育相關制度與政策,以及未來研究的可發展方向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參與親子桌遊團體對國小孩童與家長之影響經驗研究
    (2020) 蔡政霖; Tsai, Cheng-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參與親子桌遊團體對於國小孩童與家長的影響經驗及助益因素,並發展一套能夠促進正向親子關係的桌遊團體方案。本研究以立意取樣的方式招募六組國小高年級的親子成員,一同參加八次的親子桌遊團體。團體過程透過親子填寫的單元回饋表了解團體的實施情形與成效,並於團體結束後分別對家長進行半結構式訪談,透過質性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分析訪談資料,瞭解團體對親子帶來的影響,並歸納團體產生的效益及助益因素。 研究結果如下: 一、 親子成員從一開始的抗拒排斥,到漸漸地期待參加團體。團體過程中自在的進行遊戲,享受遊戲的樂趣,親子在遊戲中互相支持,成為彼此的夥伴。 二、 親子桌遊團體為親子關係帶來的影響經驗包含六個部分,分別為:親子交流互動增加、親子關係變得不一樣、發現孩子的亮點、產生新的體悟、展開新的行動及帶來家庭關係的正向影響。 三、 促成親子關係改變的助益因素包含四個層面,分別為:桌遊媒材層面、方案設計層面、帶領者特質與技巧層面及家長特質層面。 四、 根據研究結果,建立一套新的親子桌遊團體方案。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研究和實務上的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國中資源班學生的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適應之研究:以學習障礙及輕度智能障礙為例
    (2011) 蘇曉佩; Hsiao-Pei Su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學生」的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適應之現況,及不同背景變項之差異情形,並進一步探討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其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適應之關聯,及探討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對其人際關係適應之預測力,與自我概念的中介效果。本研究共抽取臺北市、基隆市二十九所就讀公立國中資源班的「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有效樣本共計208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使用之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家庭關係量表」、「自我概念量表」、「人際關係量表」。所得資料以各項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其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適應在性別、年級及父母職業的背景變項上無顯著差異。 二、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其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適應有顯著正相關。 三、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其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能有效預測人際關係適應。 四、以自我概念為中介變項,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親子互動關係可預測其人際關係適應之情形。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在教學輔導方面,提出營造正向接納的環境、師長主動關心孩子、提供家長親職教育技巧、提升學生的自我概念三項建議;對未來研究提出擴大研究對象之範圍、增加研究變項及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三項建議以作為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國小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情緒智力之研究
    (2010) 林于勛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新移民子女在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及情緒智力之間的關係,主要目的有四項:(一)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新移民子女在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和情緒智力上的差異性(二)探討新移民和本國籍子女在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和情緒智力上的差異情形。(三)了解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和情緒智力上的關係。(四)分析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和親子關係對情緒智力的預測力。本研究以宜蘭縣四、五、六年級之新移民子女和非新移民子女共479 名為研究對象,並施以「基本資料」、「母親管教量表」、「親子關係量表」、「情緒智力量表」等研究工具,再將所得之資料行進行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來分析探討。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以性別而言,新移民女童在人際情緒智力上優於新移民男童。 2、母親國籍為大陸籍之新移民子女在「知覺母親管教方式」和「親子關係」上均明顯優於母親為東南亞籍者。 3、雙親家庭之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回應」面向及「正向親子關」均明顯優於單親家庭者 4、以國籍而言,本國籍子女在知覺「正向親子關係」上優於新移民子女,且本國籍子女的情緒智力表現顯著優於新移民子女。 5、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與情緒智力具有顯著相關性 6、新移民子女知覺之「正向親子關係」與情緒智力具有顯著相關性。 7、新移民子女知覺之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能有效預測整體情緒智力42%的變異量。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家長、學校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 Item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中生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2010) 葉芯慧
      本研究為探討原住民及非原住民國中生之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關係。本研究係以「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簡稱TEPS)由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和國科會共同規劃的全國性長期的調查計畫所提供之國中樣本及家長樣本作為研究資料來源,並採用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加以分析,所得之結論摘述如下: 一、國中男生之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較女生為佳,但在學科表現及學習成就略低於女生。 二、原住民族群在親子關係較其他族群為佳,但在自我概念、學科表現、學業成就顯著低於其他族群。 三、律師、法官、會計師等第五類社經地位國中生之親子關係顯著低於其他類別,但在自我概念、學習表現及學業成就顯著高於其他類別 四、性別及是否為原住民對親子關係有交互作用存在,其中非原住民男顯著高於女生,原住民則無顯著差異。 五、社經地位與是否為原住民對學科表現評量有交互作用存在,其中非原住民不同等第社經地位差異達顯著,原住民則無顯著差異。 六、社經地位與是否為原住民對學業成就有交互作用存在,不論是原住民或非原住民其不同等第社經地位在學業成就上皆有顯著差異。 七、非原住民之自我概念與學科表現評量及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有顯著正相關,但原住民族則無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原住民族於親子關係顯著高於其他族群,但是在自我概念、學科表現及學業成就皆顯著低於其他族群;另,非原住民之自我概念與學科表現、自我概念及學業成就皆有顯著正相關,原住民則無。此結果可供教育行政機關制定教育政策參考。
  • Item
    一個諮商師的親子關係經驗對其諮商專業影響之自我敘說研究
    (2005) 張怡敏; Yi-Min Ch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諮商師之親子關係經驗對其諮商專業的影響。研究採用「自我敘說」的方式,並以敘說研究的方法論以及「整體—內容」之分析方法來形成研究的結果。研究結果如下: 一、諮商師在親子關係的經驗有三方面,分別為「界限」、「情緒」與「找回自我」。 二、諮商師在親子關係的經驗對諮商專業的影響有三: (一)諮商師在親子關係中「界限混淆(enmeshment)的經驗」會影響其對個案產生「過於討好」或「厭惡拒絕」的反移情。 在這部份對諮商師與諮商專業提出的反思為: 1. 「自我覺察與反思」以及「接受督導」能釐清自身經驗對諮商過程的影響。2. 清楚而穩定的「諮商架構」有助於諮商師維持諮商時該有的界限並增加己身對反移情的覺察。3. 習得建立諮商架構的能力對諮商師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會產生「學習遷移」之效果。 (二)諮商師在親子關係中的「情緒經驗」會增強其藉由「成為諮商師」來彌補情緒壓抑之缺憾與滿足自身人際及自我價值需求的動機。 在這部份對諮商師與諮商專業提出的反思為:1. 諮商師在童年時期與重要他人或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情緒經驗將會對諮商師的經驗有較大的影響力。2. 諮商師的「負傷經驗」是否對諮商有正向效果,端視諮商師個人對經驗轉化的能力。 (三)諮商師在親子關係中「找回真實自我的修正性經驗」會影響其對不同學派諮商理論的喜好與學習,並深化同理心與情緒反映的能力。 在這部份對諮商師與諮商專業提出的反思為:1. 人的成長是來來回回而前進的過程。2. 諮商師個人的成長經驗能增加其對個案「防衛與抗拒」的同理與接納。3. 諮商師自我成長與諮商理論的學習是相輔相成、彼此相互整合而精進的。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討論與反思,並提出本研究的限制與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的參考。
  • Item
    父母教養態度、知覺青少年子女網路沈迷情形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
    (2005) 洪美鈴; Hung Mei-Ling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父母教養態度、青少年網路沈迷情形與親子關係的關聯,以台灣北部家中有子女15-18歲並且使用網路之父母為研究對象,以立意方式取樣,共得601份有效問卷,研究工具包括「子女網路成癮量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親子關係適應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以及迴歸分析與徑路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 本研究在差異性分析方面,主要的發現包括以下幾點:1.不同性別、教育程度與職業的家長在教養態度上有顯著差異;2.使用電腦網路與否的家長在教養態度與親子關係上有顯著差異;3.家中網路連線方式不同的家長在知覺子女網路沈迷與親子關係方面有顯著差異;4.家中網路電腦數量不同的家長在知覺子女網路沈迷情形有顯著差異;5.家長知覺不同性別的子女,以及上網頻率不同的子女網路沈迷方面有顯著差異;6.子女單次上網時間不同的家長在知覺子女網路沈迷情形與親子關係皆有顯著差異;7.子女上網聊天交友或玩網路遊戲的家長在知覺子女網路沈迷情形與親子關係方面有顯著差異。此外,本研究針對相關與預測分析方面,主要發現如下:1.父母教養態度與知覺子女網路沈迷情形可以預測父母知覺親子關係;2.父母教養態度與知覺親子關係可以預測父母知覺子女網路沈迷情形;3.父母教養態度可以透過知覺子女網路沈迷情形預測親子關係;父母教養態度也可以透過親子關係預測所知覺的子女網路沈迷情形。 最後,根據研究進行所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說明研究上的限制,並且提出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也根據本研究的結果與發現,進一步針對父母面對教養網路青少年子女,或是從事親職教育相關輔導人員在擬定輔導計畫時,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議與方向。
  • Item
    依附關係親職團體對國小學童家長教養態度與親子關係效果研究
    (2017) 江啟帆; Jiang, Qi-Fan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依附關係親職團體」對國小學童家長在教養態度與親子關係的效果,以台北市北投區小學32名家長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42歲,皆為女性,研究方法採實驗組—控制組設計,實驗組14人,接受共八次、每次三小時的親職團體課程,控制組18人,在研究期間不接受任何處理。資料分析包括量化與質性資料,在量化資料方面以家長所填之「父母教養態度量表」、「親子關係量表(父母版)」、「家長觀察表」,以及其特定子女所填之「親子關係量表(兒童版)」為評量工具,收集前測、後測和追蹤測資料進行分析。質性資料係收集團體過程紀錄、家長觀察表、單元回饋單、總回饋單、訪談記錄等質性資料進行內容分析,作為評估團體效益的輔佐。結果:1.在教養態度方面:「依附關係親職團體」對國小學童家長在「接納」程度上具有立即效果而無追蹤效果,而在「自信」、「歸因」及「瞭解」程度上無立即和追蹤效果。2.在親子關係方面:「依附關係親職團體」對國小學童家長在「親近感」、「溝通」程度上具立即性效果但無追蹤效果,在「欣賞」程度則有顯著降低的立即效果並無追蹤效果;特定子女部分則皆無立即與追蹤效果。3.在質性資料方面,實驗組成員對於依附關係親職團體給予正向的肯定,在參加團體後,更願意彈性調整教養態度和親子關係。最後,研究亦提出相關建議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