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幼兒與青少年新住民子女創造力優勢之歷程
    (2022) 黃詩媛; Huang, Shih-Yuan
    新住民子女具備雙重文化的身分及多元文化的成長背景,因而促成其在創造力的優勢。多元文化研究指出,雙文化背景的兒童在執行功能顯著優於單一文化背景的兒童,且執行功能與衍生情緒可能影響創造力表現;雙文化者的創造力優勢需考量其涵化取向,透過文化適應中涵化取向可能會激起正負向情感,而創造力與學業成就之間存在關聯性。故本研究將觸角擴展至學齡前幼兒階段及中學階段,瞭解新住民族群之發展特質。採取多元化評估方式,以操作式測驗及自陳式量表測量個體表現,檢證新住民子女創造力優勢之內在機制,探究影響其創造力優勢之可能因素,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實徵研究,有待本研究進一步釐清。首先,研究一主要以學齡前幼兒發展層次出發,使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中兩波次同一群的學齡前幼兒樣本,第一波次新住民幼兒169名,本地幼兒樣本1,886名,總計共2055名幼兒。第二波次新住民幼兒144名,本地幼兒樣本1,747名,總計共1891名幼兒。檢驗不同族群幼兒在認知發展與衍生情緒的差異表現,瞭解其表現特質,作為後續研究延伸探討之依據。結果顯示,本地幼兒在各項能力得分皆顯著高於新住民幼兒,新住民幼兒衍生情緒得分低於本地幼兒,低害羞、低恥感,可能為正向預測創造力優勢的潛在因子。執行功能效果未彰顯,可能跟自陳式量表與家長評量方式有關,有待後續研究二克服相關限制。研究二測量執行功能測驗以相對客觀性的操作式測驗作為指標,使個體實際操作執行功能的表現能力,精準測量、評估個體執行功能的抑制能力、轉換能力、更新能力等成分。研究二以不同族群的個人層次進行探討,以青少年新住民子女與本地子女為研究對象,新住民子女240名,本地子女354名,總共594名中學生。研究結果發現,新住民子女在創造性人格、創造思考之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創造性傾向之冒險性、好奇性、挑戰性得分顯著高於本地子女。新住民子女在操作式執行功能之轉換能力、更新能力顯著高於本地子女,以及衍生情緒之害羞和恥感得分顯著低於本地子女。本地子女則是在抑制能力顯著高於新住民子女。透過多重中介分析結果,大陸新住民子女會因為具有較好的轉換能力,而有較高的創造性人格;大陸新住民子女會因為具有較低的恥感特質,進而提升其挑戰性。東南亞新住民子女會因為具有較佳的更新能力,而有較佳的流暢力與變通力;東南亞新住民子女的創造性人格和想像力比較好,是因他們比較不害羞;東南亞新住民子女冒險性和挑戰性比較好,是因為他們恥感比較低,進而提升其冒險性和挑戰性。意即,學齡前新住民幼兒之執行功能效果未彰顯,於青少年中學階段之新住民子女在執行功能之轉換能力、更新能力表現顯著高於本地子女。在衍生情緒中,幼兒與青少年階段之得分皆以新住民子女低於本地子女。可知,造就新住民子女創造力優勢的可能因素,在認知層面上,新住民子女具有較佳的轉換能力與更新能力所致,在情意層面上,新住民子女較本地子女不害羞、恥感較低所致。研究三以多元文化層次切入,青少年新住民子女240名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整合型新住民子女具有較高的正向情感,進而提升其創造性傾向之表現;整合型涵化取向的新住民子女透過豐富情感表現,進而激發在想像力的展現。新住民子女在接觸臺灣文化與原生國文化之文化適應歷程中,在接受新想法與不尋常的事件或情況,透過正向情感的表達取向,產生創造性思維,再經由創造性人格、創造性傾向、創造思考能力,進而有較佳的學業表現。本研究延伸過去新住民子女創造力優勢之心理機制,突破現有研究發現,同時兼顧認知、情意、社會等各個面向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全面性的觀點探討新住民子女創造力優勢之可能因素及其內在機制,建立更完整的創造力優勢歷程。本研究突破過去研究進一步以自小在臺灣生長的新住民幼兒、青少年,著眼於新住民子女的優勢觀點。研究建議聚焦於認知層次的培養與情意層次的推動,鼓勵子女適性發揮其優勢特質。
  • Item
    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之敘事研究
    (2012) 蔡雅雯
    本研究希望在新移民子女「雙族裔」身分的基礎上,理解其發展出的雙族群認同樣貌,並進一步探討此樣貌與環境之間是如何交互影響,及其中的發展歷程與影響族群認同的相關因素。本研究使用敘事研究法,共有三名新移民子女為研究參與者,分別為國中生、高中生與成人,透過個別訪談收集資料,使用敘事分析法的「整體-內容」方法分析資料,目的即將發言權交還給新移民子女,打破過去主流社會為他們所定義的自我與身份,邀請他們親自分享自己豐富、獨特的生命經驗,說出自己主觀的認同與定位,並藉此建立更多元且豐富的新移民子女形象與故事。主要的發現如下: 一、 新移民子女的族群認同樣貌與家庭圖像 三位受訪者均展現出新移民子女多元、情境性且具流動性的族群認同特性,並藉由三個獨特且豐富的故事,回應了主流價值的偏見與歧視對於新移民家庭的影響,但也同時呈現出新移民家庭面對主流所擁有的韌力、生命力與主控權。 二、 主流文化觀點對新移民家庭的影響 當探討主流觀點對新移民家庭的影響時,可以從三位受訪者的故事中看見新移民家庭努力不懈、重視教育等態度,打破傳統認為的弱勢家庭圖像。但同時也看見主流文化對新移民家庭仍存在著許多的歧視與偏見,這些經驗直接影響著新移民子女的族群認同,更使得新移民子女們為了保護自己而需要學習、發展出一套因應主流眼光的策略與手段,研究中結果發現有以下三種策略:1.選用”台灣人”標誌,再加上延異策略以降低差異,增加認同。2.繼承母親對主流圖像的態度與因應策略。3.將學業成就期許視為族群認同的重要動力。 三、 新移民子女雙族裔的族群認同影響族群態度、歸屬與實踐 本研究發現個體對主流文化及非主流文化的情感經驗,將直接影響個體如何知覺兩個同屬於自己的文化間的關係與位置,而這樣的知覺受到社會主流觀點,及家庭脈絡中母親對身份態度的影響;而個體知覺自己位於兩個文化中的位置,會影響個體是否會對此族群擁有歸屬感與投入,並是否積極展現實踐行為。 四、 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的發展階段及其影響因素 三位受訪者目前均處於不同的族群認同發展階段,而在探討三人處在不同階段的差異時,可以發現除了年紀的差異外,「成長背景的差異性」、「家庭對族群身分的態度」、「主流環境的友善性」及「多元族群的社區環境」等因素都影響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發展階段上的成熟度,並決定了雙族裔者在複雜的社會網絡中,能否找到有利於自己的位置,發展出多重的族群認同。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針對未來研究方向、新移民子女、新移民家庭,及學校教育工作者提出建議。
  • Item
    國小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情緒智力之研究
    (2010) 林于勛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新移民子女在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及情緒智力之間的關係,主要目的有四項:(一)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新移民子女在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和情緒智力上的差異性(二)探討新移民和本國籍子女在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和情緒智力上的差異情形。(三)了解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和情緒智力上的關係。(四)分析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和親子關係對情緒智力的預測力。本研究以宜蘭縣四、五、六年級之新移民子女和非新移民子女共479 名為研究對象,並施以「基本資料」、「母親管教量表」、「親子關係量表」、「情緒智力量表」等研究工具,再將所得之資料行進行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來分析探討。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以性別而言,新移民女童在人際情緒智力上優於新移民男童。 2、母親國籍為大陸籍之新移民子女在「知覺母親管教方式」和「親子關係」上均明顯優於母親為東南亞籍者。 3、雙親家庭之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回應」面向及「正向親子關」均明顯優於單親家庭者 4、以國籍而言,本國籍子女在知覺「正向親子關係」上優於新移民子女,且本國籍子女的情緒智力表現顯著優於新移民子女。 5、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與情緒智力具有顯著相關性 6、新移民子女知覺之「正向親子關係」與情緒智力具有顯著相關性。 7、新移民子女知覺之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能有效預測整體情緒智力42%的變異量。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家長、學校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