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中職學生依附風格、生涯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之相關研究(2014) 黃思嘉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學生在依附風格、生涯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間之差異與相關情形。研究過程採用立意取樣方式,共抽取桃園縣與新北市共6所高中職,其中包含三所高中與三所高職之一、二、三年級男女學生,有效樣本共704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工具包括「人際依附風格量表」、「生涯信念檢核表」、「生涯決定困難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中職學生整體依附風格,在學校類型、性別、年級與決定狀態等背景變項有 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二、高中職學生整體生涯信念,在學校類型、性別、年級與決定狀態等背景變項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三、高中職學生整體生涯決定困難,在學校類型、年級與決定狀態等背景變項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但在性別上則無達顯著差異。 四、高中職學生依附風格與生涯信念有三組典型相關存在,且達統計上之顯著意義。 五、高中職學生依附風格與生涯決定困難有兩組典型相關存在,且達統計上之顯著意義。 六、高中職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有兩組典型相關存在,且達統計上之顯著意義。 七、依附風格與生涯信念對整體生涯決定困難有顯著預測力,其中以逃避 順從對整體生涯決定困難之預測力最高。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高中職生涯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台北市國中生生涯決策型態、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困難之相關研究(2013) 賴奕銘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生涯決策型態、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困難間之差異與相關情形。研究過程採用立意取樣方式,共抽取台北市10所國中,七、八、九年級男女學生,有效樣本共719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工具包括「生涯決策型態量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生涯決定困難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整體生涯決策型態,在性別、年級、決定狀態、畢業生涯決定、母親教育程度等背景變項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但不因父親教育程度、家庭社經地位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國中生整體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在性別、決定狀態、畢業生涯決定、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家庭社經地位等背景變項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但不因年級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整體生涯決定困難,在性別、年級、決定狀態、畢業生涯決定、父親教育程度等背景變項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但不因母親教育程度、家庭社經地位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國中生生涯決策型態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有兩組典型相關存在,且達統計上之顯著意義。 五、國中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困難有三組典型相關存在,且達統計上之顯著意義。 六、國中生生涯決策型態與生涯決定困難有四組典型相關存在,且達統計上之顯著意義。 七、生涯決策型態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對整體生涯決定困難有顯著預測力,其中以正確的自我評估對整體生涯決定困難之預測力最高。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國中生生涯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生涯規劃課程對高一男生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及決策型態之實驗效果研究(2007) 郭佩菁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生涯規劃課程對高一男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決策型態的實施效果,並探討高一男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決策型態之間的關係。以臺北市成功高中95學年度就讀高一學生之160 人為研究對象,採用準實驗研究法設計。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生涯決定困難量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及「決策型態量表」,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項共變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及質性方式進行資料分析。 一、本研究之生涯規劃課程的實施對降低參與者之生涯決定困難有統計上的顯著意義;尤其在「尚未準備就緒」、「訊息不足」及「文化環境因素」上,其實驗效果有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二、本研究之生涯規劃課程對促進參與者之生涯自我效能有統計上的顯著意義;在「生涯計畫」及「生涯資料蒐集」上,其實驗效果有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三、本研究之生涯規劃課程對促進參與者之決策型態察覺有顯著效果。 四、本研究發現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自我效能有顯著相關。 五、本研究發現決策型態與生涯決定困難有顯著相關。 六、本研究發現決策型態與生涯自我效能有顯著相關。 此外,本研究針對生涯規劃課程的實施內涵進行質性分析,並根據研究結果做進一步的討論,提出建議,以做為高中生涯輔導實務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生涯規劃課程、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決策型態Item 臺北市高中生生涯自我概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困難之研究(2008) 郭蓓蓉; Bei-Rong Kuo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生在生涯自我概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困難間的差異與關係。研究過程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共抽取臺北縣市12所國立、市立、縣立普通高中及完全中學高中部高一、高二、高三男女學生,有效樣本共1033人。研究工具包括「生涯自我概念量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預期量表」及「生涯決定困難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與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中生整體生涯自我概念,因性別、年級、就讀類組、決定狀態等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但不因家庭社經地位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 二、高中生整體生涯自我效能,因性別、年級、就讀類組、決定狀態等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但不因家庭社經地位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高中生整體生涯決定困難,因性別、年級、就讀類組、決定狀態等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但不因家庭社經地位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生涯自我概念與生涯自我效能間有三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且達顯著意義。 五、生涯自我概念與生涯決定困難間有四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且達顯著意義。 六、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困難間有六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且達顯著意義。 七、生涯自我概念與生涯自我效能對整體生涯決定困難有顯著預測力,其中以職業自我評量層面對整體生涯決定困難之預測力最高。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高中生生涯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國中生親職化與孝道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關聯研究(2017) 邱苡涵; Chiu, Yi-Han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在親職化與孝道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間的關聯性。採用立意抽樣,從國內北中南區國中抽取448位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並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包括,「親職化量表」、「孝道信念量表」、「生涯決定困難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及多元回歸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出生序為老大及中間子女,其親職化分數顯著高於老么及獨生子女 二、國中生親職化於父母婚姻狀況達顯著,特別是不公平性。 三、學生的父母的婚姻狀況是同住他們的相互性孝道信念顯著高於分居 四、國中生父親教育程度為博碩士畢業或肄業,他們的相互性孝道信念分數顯著低於其父親教育程度為大學(專科)以下 五、國中生母親教育程度為博碩士畢業或肄業,其相互性孝道信念之分數顯著低於其母親的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下 六、男生於缺乏動機量表的平均分數顯著高於女生 七、國中生生涯決定困難在父母婚姻狀況達顯著差異,特別是缺乏動機量表 八、國中生生涯決定困難在母親教育程度整體而言有顯著差異。 九、國中生親職化與孝道信念有一組典型相關,達統計上之顯著意義。 十、國中生親職化與生涯決定困難有兩組典型相關,達統計上之顯著意義。 十一、國中生孝道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有一組典型相關,達統計上顯著意義。 十二、親職化、孝道信念對整體生涯決定困難有顯著預測力,其中以不公平性對整體生涯決定困難有顯著之預測力。Item 高中生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焦慮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2005) 邱卉綺; Hui-Chi Chiu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生在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自我效能及焦慮憂鬱情緒上的差異情形,並探討高中生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自我效能及焦慮憂鬱情緒之關係。 本研究以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使用之工具包括「生涯決定困難量表」、「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與「曾氏心理健康量表」。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共八所高中或完全中學高中部之高一、高二、高三男女學生,合計共910人。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中生整體之生涯決定困難,因年級、性別、就讀類組、有無上過生涯課程、決定狀態等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差異,不因入學管道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差異。 二、高中生整體之生涯自我效能,因年級、性別、就讀類組、有無上過生涯課程、決定狀態等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差異,不因入學管道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差異。 三、高中生整體之焦慮憂鬱情緒,因年級、性別、決定狀態等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差異,不因入學管道、就讀類組、有無上過生涯課程等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差異 四、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自我效能之間,有四組典型相關達顯著意義。 五、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自我效能整體分數對焦慮情緒及憂鬱情緒所具有的預測力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其中生涯決定困難中的猶豫不決對焦慮情緒最有預測力,生涯自我效能中職業的自我評量對憂鬱情緒最有預測力。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做為高中生生涯輔導及未來研究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