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社會情緒學習在臺灣推動現況暨其對兒童社會情緒學習、 學習動機、主觀幸福感影響之研究(2022) 林秀玲; Lin, Hsiu-Ling社會情緒學習(SEL)是由美國學業、社交與情感學習協作組織(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CASEL)所提出,包含了五個核心能力: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人際關係和負責任的決定。本研究將針對SEL探討課綱、教學、工具與課程。本研究共獲得以下四個成果:研究一使用質性內容分析法,比較臺灣綜合活動和美國伊利諾州SEL課程設計,比較後發現有四點相似:三大學習主軸、提供安全支持的情境、強調覺察與探究、重視師生共同學習,對於未來透過綜合活動推動SEL有以下五點建議:針對五大核心設計課程、收集合適的教學資源、針對不同年級發展課程、推動教師培訓或研習、開發可驗證SEL教學成效的工具。研究二透過採訪8個SEL教學得獎的老師,經質性分析後得出以下五點:SEL是以情緒覺察為首要的人際互動學習、實施過程要強調體驗與示範、可提升學生情緒覺察、情緒管理與自我效能、需面對教學與輔導的挑戰。研究三旨在探討小學生之社會情緒學習表現,以臺北市小學生為樣本對象,並經由自行編制的社會情緒學習量表進行問卷施測,全部回收有效問卷為220份。在信度方面,各分量表具有可接受到良好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係數= .88~.91)、全量表Cronbach’s α係數為.96,穩定的重測信度(rs= .74~.85),以及理想的組合信度(.62~.85)。經分析發現,本量表與焦慮、違規行為、學習動機、幸福感均達顯著相關,顯示本量表具有良好的效標關聯效度,可做為評量學生SEL表現的測量工具。研究四使用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結合綜合活動課程,為高年級小學生設計SEL課程(5週),透過準實驗研究,證實實驗組學生在「社會情緒學習」、「學習動機」、「焦慮」、「違規行為」、「主觀幸福感」等表現,均顯著優於對照組學生之表現。Item 高中生知覺心理控制對對立反抗、憂鬱情緒、主觀幸福感之影響: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受挫的中介效果(2023) 吳翊涵; Wu, Yi-Han本研究旨在了解高中生知覺心理控制、對立反抗、憂鬱情緒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並檢驗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受挫在變項關係中的中介效果。本研究參與者為臺灣北、中、南地區公私立高中(包含普通高中、技術型高中、綜合高中)一至三年級之在學學生,共884人。研究工具包含「知覺心理控制量表」、「對立反抗量表」、「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受挫量表」、「憂鬱情緒量表」和「主觀幸福感量表」,採用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和路徑分析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研究結果發現高中生知覺心理控制與對立反抗、憂鬱情緒、基本心理需求受挫均呈現顯著正相關;與主觀幸福感、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均呈現顯著負相關。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對立反抗、憂鬱情緒呈現顯著負相關,與主觀幸福感顯著正相關;基本心理需求受挫則與對立反抗、憂鬱情緒呈現顯著正相關,與主觀幸福感呈現顯著負相關。此外,本研究發現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在知覺心理控制與對立反抗,知覺心理控制與憂鬱情緒之關係均存在部分中介效果,在知覺心理控制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中存在完全中介效果;基本心理需求受挫則在知覺心理控制與對立反抗關係中存在部分中介效果,在知覺心理控制與憂鬱情緒,知覺心理控制與主觀幸褔感之關係均呈現完全中介效果。本研究根據以上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且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未來學術研究及青少年輔導實務之參考。Item 國中教師工作壓力、恆毅力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2023) 曾浩怡; Tseng, Hao-Yi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國中教師工作壓力、恆毅力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並驗證恆毅力在工作壓力及主觀幸福感之間所扮演的中介角色。研究以全臺灣的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合計310名,採用「國中小教師工作壓力量表」 、 「簡短版中文恆毅力量表(Grit-S)」及「簡式中小學中小教師主觀幸福感量表」為研究工具,透過網路問卷的方式進行施測,再依據所得資料以SPSS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處理與分析,並以四步驟法的中介檢驗恆毅力的中介效果。研究分析結果如下:1. 國中教師的工作壓力為中間程度、恆毅力表現為中上程度、整體主觀幸福感為中上程度。 2. 不同性別、教學年資、任教領域及兼任職務的國中教師在工作壓力上具有顯著差異。 3. 不同兼任職務的國中教師於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差異。 4. 國中教師的工作壓力對於恆毅力及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負向的預測力。 5. 國中教師的恆毅力對於主觀幸福感有顯著正向的預測力。 6. 恆毅力在國中教師壓力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Item 交友軟體使用者之人際依附風格、愛情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2022) 陳姵如; Chen, Pei-Ju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交友軟體使用者人際依附風格、愛情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性,亦了解人際依附風格、愛情態度是否對幸福感有預測力。研究方法採立意抽樣,問卷調查法,並使用網路問卷進行研究。研究對象為年滿18歲之交友軟體使用者,並採用「人際依附風格量表」、「臺灣人愛情風格量表—大學生版」、「中國人幸福感量表」為研究工具,後續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雪費法、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交友軟體使用者整體人際依附風格,在性別及戀愛經驗上具有顯著差異;交友軟體使用者整體愛情態度,在性別、性傾向、年齡及戀愛經驗上皆具有顯著差異;交友軟體使用者整體幸福感,在性別、性傾向、年齡及戀愛經驗上皆不具有顯著差異;交友軟體使用者人際依附風格與愛情態度之間存在顯著相關;交友軟體使用者愛情態度與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相關;交友軟體使用者人際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相關;交友軟體使用者之人際依附風格、愛情態度對幸福感具有預測力,其中「安全依附型」和「真情投入型」對「幸福感」為正向預測;「逃避依附型」與「擔憂佔有型」對「幸福感」則是負向預測。關鍵詞:人際依附風格、愛情態度、幸福感Item 影響社會比較效應的相關因素探析暨其與自我效能及主觀幸福感關聯模式之建構與驗證(2014) 吳永清; Wu, Yung-Ching本研究旨在建置國內適用於國中學生之「社會比較效應」量表,並嘗試建構並驗證社會比較效應、自我效能與主觀幸福感的關聯模式,同時探析國中學生社會比較效應的現況及影響其社會比較效應的背景變項和心理變項。研究中採用問卷調查法,以101學年度就讀臺灣地區(包括北中南東四區)公立國民中學七、八、九年級的男女學生為研究對象。先抽取405位國中學生為預試樣本,以做為量表信、效度之分析依據。再以934位國中學生作為本研究之正式樣本,首先進行國中學生社會比較效應、自我效能與主觀幸福感因素結構驗證(測量模式分析);其次建構並驗證社會比較效應、自我效能與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模式;再者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學生在社會比較效應上之差異,以及自尊、數學價值觀、團體表同感和社會比較效應之相關程度;最後探究背景變項、自尊、數學價值觀與團體表同感對社會比較效應的聯合預測力。 研究工具則包括:「個人基本資料調查表」、「自尊量表」、「數學價值觀量表」、「團體表同量表」、「社會比較效應量表」、「自我效能量表」與「主觀幸福感量表」。此外,本研究採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構方程模式、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與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分析資料和驗證假設。 茲將本研究獲致的研究結論,臚列如后: 一、國中學生的社會比較效應、自我效能與主觀幸福感的測量模式契合觀察資料。 二、國中學生的向下對比比較、向上對比比較與向下同化比較對主觀幸福感有直接效果;此外,「自我效能」在上述三種社會比較效應和主觀幸福感間具有中介效果。 三、國中學生的社會比較效應與其「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學校規模」與「城鄉區域」等背景變項有所關聯。 四、國中學生的自尊和向上同化比較、向下對比比較為顯著正相關;而其自尊和向上對比比較、向下同化比較為顯著負相關。國中學生的數學價值觀和向上同化比較、向下對比比較為顯著正相關;而其數學價值觀和向上對比比較、向下同化比較為顯著負相關。國中學生的團體表同感和向上同化比較、向下對比比較為顯著正相關;不過其團體表同感和向上對比比較、向下同化比較未達任何顯著相關。 五、國中學生背景變項中的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城鄉區域和心理變項中的自尊、數學價值觀、學校表同感、班級表同感或可作為預測社會比較效應之參考。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以供學校教師及輔導人員、教育相關單位與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應用一日重建法和分類與迴歸樹探討主觀幸福感(2013) 黃逸杉; Yi-Shan Huang本研究旨在運用新穎的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調查方法一日重建法(Day Reconstruction Method, DRM)及非線性的分類與迴歸樹(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CART)統計方法,探究主觀幸福感的情緒面。針對100名大學生為對象,用DRM蒐集到1657個以事件為單位的情緒資料,再運用CART統計方法,分析事件的情境與情緒間的關係。 分析資料時,DRM能得知受試者在不同情境變項下的情緒總和分數;以CART分析則能進一步提供情境變項條件組合與情緒的關係;將事件的情緒分數彙總,則可以得知受試者個人或群體的主觀幸福感分數,包含以持續時間加權的總和情緒與U指數;個人情緒可以與主觀幸福感的認知面──生活滿意度進行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從情境分類求情緒平均分數而言,大學生在從事約會/親密關係、放鬆/玩遊戲、飲食/聚餐、看電視/電影/聽音樂、逛街/購物等感情交友、吃喝玩樂方面的事情有最正向情緒;學校課業、社團活動、工作/打工等事情則有最負向的情緒。以CART分析則發現,在所有事件中,大學生的情緒與學校功課、放鬆/玩遊戲、會議/團體討論、與好朋友互動、交通/移動等情境有重大關係;此外CART將樣本分割成16個終端節點,各有不同的條件可預測情緒。彙整事件情緒資料到個人層次則發現主觀幸福感的情緒面與認知面明顯不相同,呈低度相關。 本研究還發現CART分析DRM資料時的優點,包括能同時分析不同資料型態且數量眾多的情境變項、找到特定的情境變項組合、排序情境變項的重要性等。 最後,這些發現在應用方面提供一些增進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建議。在研究方面建議可善加利用DRM的彈性拓展未來研究方向,包含改變情境變項、受試者族群、背景變項、情緒詞,並可搭配有時間資訊的記錄工具瞭解人們生活情境與情緒的關係。此外,亦可蒐集代表性良好的樣本,以CART建立預測幸福感的模式。Item 幾近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幸福感的關聯:完美自我呈現和情緒調節的中介效果(2016) 江國楨; Chaing, Kuo-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的完美主義特質下,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和負向心健康、幸福感之間的相關、預測力與中介效果。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向台灣北北基地區的大專院校學生進行施測,有效樣本638人。根據問卷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分析方法為描述統計、驗證性因素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負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有顯著相關。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完美的自我呈現」有顯著相關。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情緒調節策略」有顯著相關。大學生的「完美的自我呈現」與「負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有顯著相關。大學生的「完美的自我呈現」與「情緒調節策略」有顯著相關。大學生的「情緒調節策略」與「負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二、「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落差、高標準、井井有條)、「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可以解釋「負向心理健康」35%的變異量,其中以「接納策略」的預測力最高。「落差」、「高標準」、「完美的自我呈現」具有正向預測力,「井井有條」、「接納策略」具有負向預測力。 三、「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落差、高標準、井井有條)、「完美的自我呈現」、「情緒調節策略」可以解釋「幸福感」41%的變異量,其中以「接納策略」的預測力最高;大學生的「落差」、「完美的自我呈現」具有負向預測力,「高標準」、「井井有條」、「再評估策略」、「接納策略」具有正向預測力。 四、「完美的自我呈現」在「落差」與「負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在「高標準」與「負向心理健康」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完美的自我呈現在大學生的「落差」與「幸福感」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 五、三種情緒調節策略在大學生的「幾近完美主義特質」與「負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的部分中介效果如下,「接納策略」在大學生的「落差」與「負向心理健康」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再評估策略」、「接納策略」分別在「落差」與「幸福感」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再評估策略」在「井井有條」與「幸福感」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 六、三種情緒調節策略在大學生的「完美的自我呈現」與「負向心理健康」或「幸福感」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其中「接納策略」在大學生的「完美的自我呈現」與「負向心理健康」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接納策略」在大學生的「完美的自我呈現」與「幸福感」的完全中介效果成立。 本研究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針對大專院校諮商與輔導工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