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國中生執行功能與生活滿意度之關聯研究──以認知彈性、情緒智力為中介變項
    (2023) 許庭玉; Hsu, Ting-Yu
    本研究欲探討國中生執行功能與生活滿意度之關聯,並探討認知彈性與情緒智力對其之中介效果。本研究以便利抽樣自2所國中共7個班級回收169份有效樣本,其中男生96人,女生73人。研究工具為「認知彈性量表」、「情緒智力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與「操作式執行功能測驗:Cold Hot Simon Task」,並透過描述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process中介效果分析(model4)、process序列中介效果分析(model6)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第一,情緒智力對國中生認知彈性與生活滿意度之正向相關有顯著中介效果。其中情緒智力對國中生認知彈性─選擇性與生活滿意度之正向相關有顯著中介效果;而情緒智力對國中生認知彈性─控制與生活滿意度之正向相關有顯著中介效果。第二,認知彈性與情緒智力在熱抑制與生活滿意度有序列中介的效果,即熱抑制分數較低(表現較佳)的國中生,會透過提升認知彈性與情緒智力,正向影響生活滿意度。第三,認知彈性與情緒智力在冷抑制與生活滿意度間不具有序列中介的效果。依據以上研究結果,研究者進行相關討論,並對學校教育現場、輔導工作現場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教師支持系統模式驗證暨正向心理團體方案之效果
    (2023) 陳金奇; Chen, Chin-Chi
    教師的壓力來源及可能的影響,在近年來國內外已有相當實證研究,我國在2019年將「教師支持」的工作,正式納入教師法及相關法令中,本研究以中小學以下教師為對象,研究目的為瞭解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力、壓力因應等之間的關係,以及實施團體方案,幫助教師覺察自我、紓解工作壓力,增進心理健康。本研究有兩項子研究:研究一為編製適用於教師支持系統的研究工具,以問卷調查方式,二次取樣數分別為601份及143份,驗證量表的建構效度與效標關聯效度,與實證資料的適配性。研究二,以MANOVA、ANOVA探究各研究變項間的差異性,以SEM驗證可能的影響模式。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智力及因應策略呈現負相關,情緒智力與因應策略呈現正相關。情緒智力對於因應策略、正向心理健康具影響關係,而情緒智力與因應策略對於工作壓力則無影響。以準實驗設計方式,透過正向心理團體方案,觀察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力、因應策略及正向心理健康的前、後測及追蹤測驗的改變。招募41位教師分為三組,分別進行不同的團體方案,為期二個月,實驗組為9位教師,對照組A、B各16位教師。研究結果,實驗組相較於對照組更具有效果。本研究有助於瞭解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力、因應策略及正向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並作為規劃教師支持團體方案時參考,以期能促進教師之心理健康。
  • Item
    臺灣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工作者的情緒智力與治療效能之關係
    (2009) 簡里娟; Li-Chuan Chien
    本研究以華人文化的角度切入,探討我國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工作者之情緒智力對治療效能之影響。本研究邀請具有個別諮商或心理治療之經驗、且從事成年個別諮商或心理治療之專業工作者(男性22位,女性105位,平均年齡32歲)及一位與其晤談三次以上的個案(男性37位,女性90位,平均年齡22歲)共同參與研究。參與研究之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工作者需在當次晤談結束後立即填寫西方情緒智力量表、華人情緒智力量表、工作同盟量表及同理心量表;而個案則填寫工作同盟量表及同理心量表。蒐集的資料以階層迴歸分析法進行統計考驗。研究結果發現,西方情緒智力會直接影響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工作者所知覺的工作同盟以及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工作者自評之同理心能力;而華人情緒智力則對治療效能無顯著影響;華人情緒智力與西方情緒智力的交互作用對治療效能亦無顯著的影響。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理論、實務與研究上之建議。
  • Item
    情緒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對國中七年級學生情緒智慧、同儕人際關係之影響
    (2006) 賴怡妏; Yi-Wen Lai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設計一套適合國中七年級學生之情緒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並探討該課程對國中七年級學生情緒智慧、同儕人際關係之影響效果。研究方法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台北縣某國中67名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共34位學生,控制組共33位學生,實驗組接受為期八週,每週三節課(135分鐘),共二十四節課的實驗課程處理,控制組則接受原綜合活動課程。 本研究以「情緒智慧量表」、「同儕人際關係量表」為量化資料的評量工具,於實驗課程結束進行後測,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分析「單元回饋表」、「課程總回饋表」、「學生及教師訪談大綱」及「教師省思札記」為質性的輔佐資料以深入瞭解教學實驗之效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情緒教育內涵融入綜合活動課程具可行性 二、情緒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有助於提升國中七年級學生情緒智慧,包括 「情緒認知」、「情緒表達」、「正向激勵」、「情緒調節」和「情緒反省」層面。 三、情緒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有助於提升國中七年級學生同儕人際關係,包括「人際支持」、「人際認知」、「人際需求」和「人際互動」層面,但無法有效提升國中七年級學生「解決衝突」層面。 四、實驗組學生對情緒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的看法持正向且肯定的態度,喜歡多元的教學方式及場地,覺得教學內容有趣且實用,給予每個單元很高的評價及滿意度,並表示課程對情緒瞭解、控制及增進同儕人際關係很有幫助,因此喜歡上此課程。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學校情緒教育教學及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同理心訓練課程對高職學生同理心、情緒智力及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
    (2006) 劉中夫
    研究者主要目的在設計適合高職二年級學生學習「同理心訓練」課程,並探討該課程教學對高職二年級學生同理心、情緒智力及人際關係的影響效果。「同理心訓練」課程是整合知情意行,全方位的學習目標,課程教學重視「小組活動」及「互動學習」進行教學,其中課程教學共分為十六個單元,分上、下學期進行教學,主要在培養學生對同理心的認識與瞭解,透過教學活動學習同理心技巧訓練及互動練習,坦誠的表達自己的感覺及情緒,提升情緒智力及人際關係的能力。 本研究採實驗組、控制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國立中壢高級商業職業學校二年級六十三名學生,分為兩組,實驗組學生進行研究者之「同理心訓練」課程;控制組學生則進行原班級一般性課程教學,不予以任何實驗處理。在實驗效果評估方面以「同理心量表」、「情緒智力量表」及「人際關係量表」、「社會距離量表」為測量工具,以瞭解同理心訓練課程對學生同理心、情緒智力及人際關係的影響。在資料分析方面,本研究以「組別」作為自變項,學生在上述三個測驗的「前測分數」為共變項,「後測分數」為依變項,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法考驗研究假設。另輔以「社會距離量表」、「學生訪談問卷」及「學生教學活動學習單」、「單元教學回饋表」及「學生練習作業」、「教學過程及預期學習效果」、「單元課程教學講授綱要」、「學生體驗活動反應記錄」等所得的資料作為質化分析,以深入瞭解教學實驗之效果。綜合各項結果獲得以下研究結論: 一、同理心訓練課程經過實驗課程教學後,無法有效提升高職二年級學生「同理心」的能力。 二、同理心訓練課程經過實驗課程教學後,能有效提升高職二年級學生「情緒智力」能力。 三、同理心訓練課程經過實驗課程教學後,能有效提升高職二年級學生「人際關係」的能力。 四、從實驗組學生「團體教學回饋表」反應發現:1.團體氣氛是愉快的、溫暖的、輕鬆的,團體活動秩序部份經過檢討「事前協調溝通會議」,各組逐漸有進步。2.學生表現從對自己不滿意逐漸進入滿意,各小組長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小組活動共同參與練習、輪流表達,事先預作安排準備,讓學生感受自我成長。3.對團體活動看法覺得內容是有幫助的,喜歡動態多於靜態的活動,輕鬆活潑沒有壓力進行教學活動,學生反應是快樂自在學習、主動積極的投入。4.學習同理心技巧訓練,平時在生活上的收穫,對人際關係是有進步的,情緒逐漸被重視,能有理性的想法。5.對團體的看法,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有幾位內向與疏離的學生,因為彼此互動增加而逐漸被瞭解而能接納。 五、實驗組學生在「社會距離量表」實施前、後測量比較在前測發現被團體拒絕不喜歡的疏離學生總共五位,在後測時有兩位被選不喜歡人次減少,其餘的三位學生沒有再出現被選不喜歡,明顯表現人際關係都有進步。研究者特別訪談這五位學生學習同理心的心得反應發現: 1.參加同理心訓練課程後,學生覺得同理心技巧對人際互動是有改善。 2.學習同理心訓練課程後,覺得對人際關係的擴展、朋友及同學間的相處是非常有幫助的,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彼此尊重、接納,能站在對方立場看事情,有同理的瞭解及態度相處,心靈感覺是很快樂的。 3.從同理心訓練課程學習同理心技巧讓學生印象最深刻的有鼓勵、提供資料、簡述語意、摘要、自我表露、初層次同理心、勸導、情感反應等。 4.學過同理心訓練課程,對於同理心技巧,經常會應用在日常人際生活當中,表達及體會別人的感覺及想法真好。 5.學習同理心訓練課程,學生比較重視非理性想法帶來情緒困擾 的影響。 研究者根據所得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建議: 一、「同理心訓練」課程具有正向輔導效果。 二、建立師生「同理瞭解」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三、「同理心訓練」課程教學的實施,應由班級導師推動以提升輔導效果。 四、加強「理情教育」,妥善管理情緒,建立圓融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