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心理治療中成年初顯期個案的中途流失現象之調查研究(2024) 趙婕如; Chao, Chieh-Ju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初顯期的個案自行決定中止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的經驗,藉由研 究者自編的調查問卷,了解哪些因素與此決定有關。在問卷中,研究者以 18 歲至 29 歲的 成年人為研究對象,且近兩年內曾在大專院校、社區諮商所、身心科診所或醫院接受至少 一次的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最後自行中止晤談者。研究者透過問卷了解個案之背景因素、 個案決定中止心理治療之內外因素、個案當時接受的心理諮商治療之形式、提供服務的心 理專業人員之特徵,並請個案針對晤談提供質性回饋。本研究共收回 207 份有效樣本,研 究結果顯示:(1)個案中止心理諮商/治療的原因比率,從比率最高的原因,依序排列為 晤談感受不佳;對心理師不滿;身心狀況變好;生活的變動;身心狀況變差;擔心他人看 法;非自願前往,行政流程感受不佳(1.54%)。(2)除了上述原因外,在質性回饋中,個 案也曾提及因對心理師的討好感到不真誠、對晤談感到抗拒以及對於結束的複雜感受而選 擇中止晤談。(3)接受心理諮商/治療超過兩次的個案,選擇身心狀況變好的比率顯著多 於諮商兩次內的個案。研究結果則顯示兩者具有顯著差異。(4)心理師的工作年資與個案 的中途流失原因兩者並無顯著關聯。(5)個案付費與否與個案的中途流失原因並無顯著關 聯。(6)個案在是否仍願意再次回到晤談的考量上,與中途流失的原因有顯著關聯。(7) 願意再次尋求心理諮商/治療的比率有高達 86.5%。(8)多數的個案皆在 1 至 6 次晤談間 中止心理諮商/治療。(9)若不計個案中止晤談的原因,晤談超過兩次的個案相較晤談兩 次內的個案的來談困擾程度皆顯著下降。最後,本研究就上述結果進行討論,提出諮商實 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方向建議。Item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以自我慈悲為中介變項(2022) 陳秀芬; Chen, Siou-Fen隨著成年初顯期的概念越發被重視,且臺灣當代年輕人的自我與生涯發展狀態也符合該發展階段的特徵,本研究認為對面臨多重不確定性壓力與自我分化議題的成年初顯期年輕人來說,了解其心理幸福感以及自我慈悲,便顯得尤其重要。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初顯期年輕人之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心理幸福感與自我慈悲間的關係與差異情形,並檢驗自我慈悲於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中的中介角色。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臺灣18歲至29歲者為研究對象,合計821名,並以無法忍受不確定性量表──簡式(IUS-12)、自我分化量表中文版(C-DSI)、心理幸福感──簡式(PWB-18)與自我慈悲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以及中介效果分析。研究結果如下:(1)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無法忍受不確定性為中上程度、自我分化為中下程度,自我慈悲與心理幸福感則皆為中等偏高程度;(2)除原生家庭結構、出生序以及居住與離家情形,不同性別、目前居住地區、父親教養類型、母親教養類型、家庭社經地位、個人最高學歷、個人學職狀態、個人學職類型、個人經濟狀況、情感與婚姻狀態、子女養育狀態的臺灣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其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心理幸福感以及自我慈悲之整體向度與分向度上,皆有不同的展現,且不同的背景變項,其影響的層面也不盡相同;(3)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負相關,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自我慈悲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4)自我慈悲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中,有部分中介效果,並在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中,具完全中介效果,而自我慈悲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中,具部分中介效果。最後,本研究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對後續研究與實務提出建議。Item 年輕成人罹癌康復後生命經驗之詮釋(2014) 方格正; Fang Ko-Cheng前言:年輕癌症病人族群長久以來未受到研究或實務工作者足夠之關注,年輕人相對而言預後較佳,許多人在罹癌康復後仍需回歸原本的生活。儘管癌症已經緩解,但年輕人的生命往往再也不同了。為了提供年輕癌症病人適當的協助,臨床工作者必須對其生命經驗有深入足夠的了解。 研究目的:以詮釋現象心理學為立基,理解曾經罹患癌症的年輕成人在康復後如何詮釋生病經驗以及後續對人生造成的影響。 方法:研究參與者包含五位介於24至35歲之年輕成人,其中3位診斷為淋巴癌、另外兩位則分別為血癌與乳癌。他們在19到26歲之間確診為癌症並接受治療,受訪時距離治療結束的時間約為5至10年間,每位參與者均接受兩次深度訪談,述說有關癌症之生命經驗,包含確診、治療、以及治療結束後之心路歷程。本研究以視框之破裂與新視框的形成作為理解之基礎,分別針對各文本進行文本分析與理解,文本分析方法包含(1)受訪者的生病故事(2)對子分析與普遍視框之辨識(3)詮釋主題 (4)整體性詮釋(5)透過對先前文本的理解來拓展理解。(6)綜合詮釋等六步驟。 結果:本研究除了深入詮釋每一位受訪者所理解之癌症生命經驗與意義之外,亦統整所有的文本以進行綜合詮釋,結果包含「癌症作為邊界經驗」、「人生的中斷與銜接」、「罹患癌症對親密關係與婚姻的阻礙」、「罹患癌症與自我認同的建立」、「網路社群的幫助」、「內在語言的力量」,以及「創造屬於自己的生病意義」等七大主題,並在結論處總結年輕癌症病人的特殊性,提出研究與實務工作層面之建議。 結論:本研究有助於人們深入地理解年輕人生病經驗中的苦、欣賞其堅強與韌性,並認識到其身為人之主體性,將所遭逢之事予以組織、形成意義,並化整為人生的一部分。Item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待業歷程與生涯調適力之紮根研究(2014) 許晨韋本研究旨在探究成年初顯期之待業歷程與生涯調適力。研究者採用立意抽樣,以十位曾於二十到三十歲之年齡階段擁有半年以上待業經驗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在待業期間運用何種內、外在資源進行生涯調適,度過待業狀態,之後從其經驗歸納出成年初顯期之待業歷程。研究者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紮根理論之分析程序: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成年初顯期待業經驗之生涯調適力包含外在環境資源與內在心理資源兩部分。外在環境資源內涵之核心主題為社會關係與環境品質,而社會關係之內容包含:(1) 從關係中獲得陪伴、支持與協助;(2) 安全、信賴的關係滿足被包容,接納的需求;(3) 關係允許自主,給與尊重。環境品質之內容包含:(1) 經濟能自我支持;(2) 家庭環境給與安全感;(3) 放鬆,自由的生活氛圍;(4)利於學習的環境;(5) 行業就業機會充足;(6) 社福資源的介入與協助。 內在心理資源內涵之核心主題為朝生涯目標前進的動機、面對生涯目標的態度、為達成生涯目標採取的行為,以及壓力的因應與調適。朝生涯目標前進的動機包含:(1) 有改變的需求;(2) 生涯目標符合自身興趣;(3) 自我期許;(4) 期待獲得認同與肯定;(5) 追求理想的生活。面對生涯目標的態度包含:(1) 承諾投入追尋目標,為選擇負責;(2) 為達成目標而堅持;(3) 享受追尋目標的過程;(4) 勇於嘗試,面對挑戰;(5) 獨立思考,走自己的路;(6) 保持彈性。為達成生涯目標採取的行為有:(1) 積極行動,儲備實力;(2) 排除阻礙,全心投入;(3) 自我評估,選擇有利機會;(4) 反思過往經驗,發掘進步的可能;(5) 保持生活重心;(6) 運用周遭資源。壓力的因應與調適之內涵為:(1) 擁有個人化調適心情的方法;(2) 正視問題,改變現狀;(3) 賦予經驗正向意義;(4) 自我激勵;(5)重視生活品質;(6) 知足感恩。 此外,參與者成年初顯期之待業歷程為從進入待業起,壓力來源與生涯調適力內、外在資源持續交互作用,直到結束待業。參與者在待業期間面臨壓力情境,生涯調適力協助其因應,繼續朝生涯目標邁進。本研究整理出成年初顯期待業期間之壓力來源有外在環境層面、個人生活層面、關係層面與自我感受層面。外在環境層面之壓力有:(1) 經濟環境不利於求職;(2) 不友善的職場;(3) 薪資水準過低。個人生活層面之壓力內涵為:(1) 兼職工作與學習上的挑戰;(2) 考試壓力;(3) 挫敗經驗;(4) 經濟壓力;(5) 其他生活壓力。關係層面之壓力包括:(1) 家人的關注;(2)承受期待;(3) 依賴產生罪惡感與羞恥感;(4) 同儕比較的壓力;(5) 孤獨感。自我感受層面之壓力有:(1) 自我懷疑;(2) 伴隨不確定而生的焦慮感;(3) 身分認同;(4) 生活缺少目標與意義感。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認為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在待業期間,持續投入生涯目標的追尋,經營理想的生活型態,以自主、彈性之態度面對生涯不確定,較能有效因應待業期間之壓力,達成較佳的生涯調適,並使待業經驗產生個人成長的意義。最後,根據研究之過程與結果,提出研究限制與相關建議。Item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自我認同狀態、自我定義記憶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探討(2009) 廖小雯; Hsiao-Wen Liao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自我認同狀態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同時結合自我認同狀態取向以及敘事的分析取向進一步探討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從過去重要經驗中所形成的自我定義記憶與其自我認同狀態、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114位成年初顯期階段年輕人,其中男性14位,女性100位,平均年齡為20.6歲。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包含「自我認同狀態量表」、「心理幸福感量表」和「自我定義記憶問卷」。其中「自我定義記憶問卷」之內容分析向度為「意義賦予評分」以及「解釋歷程評分」。本研究有以下四點主要的發現: 一、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認同狀態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的相關。 1. 認同達成狀態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自主性」、「環境掌控」、「個人成長」、「正向人際關係」、「生活目的」和「自我接納」六個心理幸福感向度有顯著的正相關。 2. 認同尋求狀態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自主性」、「環境掌控」、「生活目的」和「自我接納」四個心理幸福感向度有顯著的負相關。 3. 認同混淆狀態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自主性」、「環境掌控」、「個人成長」、「正向人際關係」、「生活目的」和「自我接納」六個心理幸福感向度有顯著的負相關。 4. 認同早閉狀態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個人成長」向度的心理幸福感有顯著的負相關。 二、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自我認同狀態與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解釋歷程有顯著的相關。 1.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認同達成狀態與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負向化歷程」有顯著的負相關,且認同達成狀態與自我定義記憶中的「積極化歷程」有顯著的正相關。 2.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認同混淆狀態與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負向化歷程」有顯著的正相關。 三、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解釋歷程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的相關。 1.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負向化歷程」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自主性」、「個人成長」、「正向人際關係」、「生活目的」和「自我接納」五個心理幸福感向度有顯著的負相關。 2.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定義記憶中的「積極化歷程」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自主性」、「環境掌控、」「個人成長」、「正向人際關係」、「生活目的」和「自我接納」六個心理幸福感向度有顯著的正相關。 四、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解釋歷程對自我認同狀態與心理幸福感之間關係有中介效果。 1.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負向化歷程」分別對認同達成狀態與心理幸福感、認同混淆狀態與心理幸福感之間關係有中介效果。 2.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定義記憶中的「積極化歷程」對認同達成狀態與心理幸福感之間關係有中介效果。Item 「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的發展—成年初顯期之關係攻擊(2008) 王孜甯; Wang, Tzu-Ning關係攻擊是指以傷害對方人際關係為目的之攻擊行為;成年初顯期則指由青少年轉換至成年階段之過渡時期。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發展適合臺灣社會的《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藉以測量成年初顯期個體在不同激發情境脈絡下的關係攻擊傾向,並建立其心理計量特性。首先進行前導研究,包括訪談、開放式問卷以及半開放式問卷,藉以瞭解成年初顯期關係攻擊之內涵;再以文獻及前導研究結果為基礎編擬本量表,進行預試以及項目分析後形成正式量表為十四則情境共38題。激發情境類型包括一般性激發情境(激怒起因大多來自於兩人在看法或態度上的歧異)以及關係性激發情境(牽涉到關係性威脅、社交地位或自尊遭到損害的情況),後者再依據互動者的關係劃分為好朋友及普通朋友的脈絡。行為反應題項則分為間接關係攻擊與直接關係攻擊,前者指攻擊者利用第三者的關係或群眾力量進行攻擊,例如拉攏第三者站在自己這一方;後者指攻擊者直接利用自己與標的人物之間的關係進行攻擊,例如與標的人物冷戰。本研究以1502名大學生(578名男性及924名女性)為研究參與者,分析《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之心理計量特性。研究結果顯示本量表內部一致 (α = .69~ .82) 且穩定 (r = .70~ .84),具有可接受之信度。而在效度方面,內容效度檢核結果顯示,各題激發情境與關係攻擊行為反應的敘述符合研究者所劃分的類別定義;至於建構效度的部份包括因素效度、同時效度及區辨效度。以各分量表與全量表之內部相關以及驗證性因素分析來檢驗因素效度,顯示各分量表之間具有關連性但也各有功能存在,且本量表的整體模式適配情形頗為理想;再以同儕提名方式的《大學生社交行為量表》以及自陳式的《大學生活適應量表》檢驗同時效度,發現《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與此二量表皆有相關存在,且會因不同激發情境下採用的關係攻擊手段不同,而產生程度不一的關連性;最後分別以性別、年級與社交行為來檢驗區辨效度,發現《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能有效區辨男性與女性、大一與大四、關係攻擊者與非關係攻擊者的關係攻擊傾向,其區辨力會因為不同激發情境下採取之關係攻擊類型而異。同時研究者也根據不同性別與年級提供得分概況。最後針對研究結果做進一步的討論,並在量表發展、量表使用、量表解釋以及未來研究方向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Item 成年初顯期經歷同儕死亡者之哀悼經驗:敘事研究(2016) 徐伊萱; Hsu, Yi-Hsuan本研究採用質性的敘事研究法,透過生命故事的呈現,以瞭解成年初顯期經歷同儕死亡者之哀悼經驗與影響、因應方式,以及其需求。研究者以立意取樣邀請三位願意分享於成年初顯期經歷同儕死亡哀悼經驗的研究參與者,研究參與者初次訪談年齡在26-29歲間。本研究運用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將研究參與者的訪談內容謄寫為逐字稿後,研究者為呈現研究參與者的角度,以第一人稱撰寫其生命故事,再以敘事分析法中的「整體-內容」形式進行分析。 研究發現研究參與者於成年初顯期面對同儕死亡碰撞時,個體經歷失去生命掌控感的焦慮。在葬禮中哀悼者面對死亡事實,但哀悼者認為當下只是行禮如宜的參加者。與他人的互動經驗裡,哀悼者得到的支持少於其需求,同時由於文化對於同儕角色的社會期待,使得同儕死亡哀悼者的悲傷難以與逝者家庭交流。 本研究顯示同儕哀悼者受到成年初顯期發展特性的影響,經歷同儕死亡後哀悼者重新檢視與他人的關係,在追尋夢想的過程產生擺動。死亡相關禮俗中,同儕關係在社會中不被重視,哀悼者的悲傷表達在社會影響下轉為被動,因此哀悼者的悲傷不容易被他人辨識與理解,使得哀悼過程孤獨。 綜合研究發現哀悼者因應不同的哀悼經驗,採取不同的方式協助自己,包含哀悼者嘗試理解或重新詮釋哀悼經驗,藉由行動協助自己適應沒有逝者的世界,運用內在對話與逝者產生永恆連結,並且重新建構死亡對於自己的意義。 本研究指出哀悼者在哀悼經驗的影響下,其哀悼需求如下: (1)由於他人不了解同儕死亡帶給哀悼者的經驗與影響,使個體表達悲傷、尋求社會支持上產生困難,因此哀悼者需要來自他人主動的理解與認可。 (2)因成年初顯期經歷同儕死亡的衝擊,使哀悼者產生困惑與痛苦,在快速、短暫的幫助下,哀悼者並未得到適切的抒發,哀悼者需要適時的引導與教育。 (3)同儕哀悼者們需要個別化哀悼協助自己與逝者告別,同時也需要集體哀悼共同談論逝者、表達悲傷,促進團體與逝者的連結。 (4)由於社會對同儕死亡哀悼者在哀悼療癒空間與時間的不友善,因此需創造屬於哀悼者的哀悼空間與時間,讓他們能夠全心、安心地感受自己在面對失落的痛苦。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結果與發現,分別對於專業心理工作人員、哀悼者、陪伴者,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