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樂作醫者—醫師生涯召喚經驗之敘事研究(2024) 朱書儀; Chu, Shu-Yi本研究旨在探討醫師的生涯召喚經驗,包含開展歷程、召喚內涵以及帶來的影響。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三位執業年資大於三年,並主觀確認有生涯召喚經驗並持續實踐召喚的醫師,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其年齡介於30—50歲之間,分別是兩位女性一位男性。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搜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類別—內容」方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ㄧ)醫師生涯召喚的浮現與確立為動態發展過程,生涯召喚來自於外部親社會動機和內部個人價值展現,從投身於醫療工作與病患互動的過程中逐漸確立,涉及深刻的自我探索。另外隨著個人生涯發展和成長,醫師生涯召喚會經歷質變,從最初收獲回饋的成就感到對助人的奉獻與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二)醫師生涯召喚的四項共同內涵:興趣與優勢的發揮、利他助人的展現、建立支持關係與連結、生涯的平衡和諧。擁有生涯召喚醫師的個人特質與優勢有三,分別是:彈性適應、高韌性和高挫折忍受力、自我身分清晰。(三)醫師生涯召喚帶來的正面影響:其一為抵抗高壓環境,幫助度過困境並在其中保持高度職業承諾和職業滿意;其二為在工作中展現幫助病患的責任心和惻隱之心,從中收獲成就感與喜悅,個人價值得以實現,進而成為持續工作的動力;其三為促進個人內在成長,包括增加韌性和提升自我覺察能力。醫師生涯召喚的潛在負面後果包含:生涯召喚有其雙面性,過度投入工作導致犧牲生活品質、工作與家庭失衡、支持關係的削弱以及壓力超過負荷。Item 矯正機關基層戒護人員生涯發展歷程之敘事研究(2019) 楊宛馨; Yang, Wan-Sin本研究旨在探討矯正機關基層戒護人員的生涯發展歷程,進一步探討其抉擇因素、身心壓力適應經驗及工作的意義。 研究對象為三位從事十年以上之矯正工作基層戒護管理人員。研究者擬訂訪談大綱,並進行半結構式質性訪談,由研究參與者敘說個人生命故事,並以質性研究中的敘事研究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1.影響研究參與者從事生涯選擇的因素,包括有家庭與婚姻支持、追求生活穩定的性格、宗教信仰等因素,其中又以經濟因素為主要考量。2.矯正工作困境與壓力,主要有與收容人互動相處、做出決策並承擔責任、熬夜輪班等,在適應上,研究參與者透過釐清責任執掌、重視個人下班休閒、保持正向樂觀與工作意義價值幫助自己適應。3.三位研究參與者歷經矯正工作各自有不同領悟與心路歷程,在真真的生命故事中看見她對矯正工作的熱忱與此份工作所賦予她的意義與目的感。小柔在矯正機關工作約15年後,越發體認到身體健康與心情快樂對她而言是最重要的生涯價值。而信仰基督教的強哥則相信從事矯正工作必定是上天安排的旨意,只是現階段強哥仍不甚確定從事此份工作的意義與使命。Item 教師生涯召喚、生涯調適力與生涯滿意度之研究(2016) 邱美櫻; Chiu, Mei-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的生涯召喚、生涯調適力與生涯滿意度之差異情形、相關情形與因果關係。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以「成人生涯召喚量表」、「生涯調適力量表」和「家庭及工作生活滿意度量表之工作滿意量表、快樂(生活滿意)分量表」為研究工具。以立意取樣方式抽取全國高中職、國中、國小及特殊教育學校等共29所學校正式教師進行問卷的填寫,有效問卷共615份。研究資料透過SPSS 22與LISREL 8.71進行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與線性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師的生涯召喚狀態,在年齡、任教年資、學校級別、轉職經驗和宗教信仰等背景變項上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二、教師的生涯調適力表現,在年齡、教育程度、任教年資、擔任職務與宗教信仰等背景變項上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三、教師的生涯滿意度,在年齡、性別、任教年資、轉職經驗和宗教信仰等背景變項上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四、教師生涯召喚和生涯調適力之相關係數為.483~.604,達統計上顯著水準。 五、教師生涯調適力與生涯滿意度之相關係數為.412~.536,達統計上顯著水準。 六、教師生涯召喚和生涯滿意度之相關係數為.544~.838,達統計上顯著水準。 七、教師生涯召喚、生涯調適力與生涯滿意度之因果模式從本研究資料中獲得支持。其中,生涯召喚和生涯調適力、生涯調適力和生涯滿意度、生涯召喚和生涯滿意度間有直接因果關係存在。此外,生涯召喚亦透過生涯調適力間接影響生涯滿意度。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相關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