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情緒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對國中七年級學生情緒智慧、同儕人際關係之影響(2006) 賴怡妏; Yi-Wen Lai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設計一套適合國中七年級學生之情緒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並探討該課程對國中七年級學生情緒智慧、同儕人際關係之影響效果。研究方法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台北縣某國中67名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共34位學生,控制組共33位學生,實驗組接受為期八週,每週三節課(135分鐘),共二十四節課的實驗課程處理,控制組則接受原綜合活動課程。 本研究以「情緒智慧量表」、「同儕人際關係量表」為量化資料的評量工具,於實驗課程結束進行後測,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分析「單元回饋表」、「課程總回饋表」、「學生及教師訪談大綱」及「教師省思札記」為質性的輔佐資料以深入瞭解教學實驗之效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情緒教育內涵融入綜合活動課程具可行性 二、情緒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有助於提升國中七年級學生情緒智慧,包括 「情緒認知」、「情緒表達」、「正向激勵」、「情緒調節」和「情緒反省」層面。 三、情緒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有助於提升國中七年級學生同儕人際關係,包括「人際支持」、「人際認知」、「人際需求」和「人際互動」層面,但無法有效提升國中七年級學生「解決衝突」層面。 四、實驗組學生對情緒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的看法持正向且肯定的態度,喜歡多元的教學方式及場地,覺得教學內容有趣且實用,給予每個單元很高的評價及滿意度,並表示課程對情緒瞭解、控制及增進同儕人際關係很有幫助,因此喜歡上此課程。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學校情緒教育教學及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國中生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2008) 黃筱甄; HUANG,HSIAO-CHEN國中生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的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的相關情形,及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家庭背景變項,在依附關係及同儕人際關係上的差異情形。研究者以 Greenberg 和 Armsden 於 1987 年根據 Bowlby的依附理論編製的IPPA為理論基礎編製研究工具,選取臺北市、臺北縣共八所國中的七至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704人,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根據受試者在研究工具的反應,進行統計分析,並獲得下述結果: 一、國中生依附關係因性別(女生高於男生)、年級(七年級高於八年級、九年級)、父母親教育程度之不同而有差異。 二、父母親教育程度在依附關係全量表達到顯著差異。研究結果顯示父母教育程度越高者(特別是大學以上教育程度),子女的依附關係表現也較佳。 三、國中生同儕人際關係因性別(女生高於男生)不同而有差異。 四、國中生依附關係和同儕人際關係有典型相關存在:父親依附、母親依附及同儕依附關係越佳時,其同儕人際關係越佳。 最後將研究發現,歸納成結論,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未來研究與教學上之參考。 關鍵詞: 溝通、信任、分離、依附關係、同儕人際關係、人際支持、解決衝突、人際認知、人際需求、人際互動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2016) 盧文君; LU, Wen-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類型、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以一百零四學年度就讀新北市國小的五、六年級普通班與特殊才能班學童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法,有效樣本數為1026人。以「休閒活動類型問卷」、「同儕人際關係量表」以及「國小學童幸福感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取所需資料後,再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以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驗證假設。茲將研究結果發現羅列如下: 一、不同性別在休閒活動類型「藝文型」以及「互動型」的偏好程度、整體同儕人際關係、整體幸福感上有差異。 二、不同年級在休閒活動類型「互動型」的偏好程度上有差異,但在整體同儕人際關係與整體幸福感上並無差異。 三、就讀特殊才能班的學童在三類休閒活動的偏好程度、整體同儕人際關係以及整體幸福感上有差異。 四、每週進行娛樂型休閒活動時數不同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休閒活動類型「藝文型」以及「知性型」的偏好程度有差異,但在整體同儕人際關係與整體幸福感上並無差異。 五、每週進行體能型休閒活動時數不同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三種休閒活動類型的喜好程度、整體同儕人際關係以及整體幸福感均有差異。 六、休閒活動類型的偏好程度與整體同儕人際關係、整體幸福感有相關;整體同儕人際關係與整體幸福感有相關。 七、三種休閒活動類型的偏好程度與四個同儕人際關係的向度可解釋幸福感五個向度,其解釋變異量介於24.9%~45.0%。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形成結論並提出建議,供第一線教育者、家長以及未來研究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