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35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心理動力取向治療師置身臨床沉默現象之經驗探究(2024) 涂繼方; Tu, Chi-Fang本研究旨在探索心理動力取向治療師在個別心理治療實務工作中,置身臨床沉默現象的經驗內涵,以及揭示構成臨床沉默現象的經驗本質結構。研究採用探索性的質性研究設計,依循描述性現象學的研究取徑,採用微觀現象學的訪談與分析策略,同步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本研究最終納入了來自五位心理動力取向治療師,共計24小時的訪談資料進行分析,從中發現「順勢而為」、「臨在調頻」、「空中現影」、「承前啟後」、「靈光乍現」五個普遍共時性經驗主題,構成了治療師置身臨床沉默現象的整體經驗,並依此呈現「身臨其境的靜中共感」、「開不了口的治療師」、「說不下去的當事人」三個系列,共9個臨床沉默經驗案例。此外,研究形構出治療師置身心理治療沉默現象之普遍歷時性結構,包含「工具性的語言知識」(說定的)、「話語意義建構(未說的、說出來、對話)」、「心理表徵運作(可說)」、「具身經驗感受(可說)」、「生命存在(不可說)」五個層次。這展示出治療師如何在臨床治療關係中調動這五個層次知己知彼,進而解讀與運用沉默,促進雙方的意義建構交流。而這一經驗歷程也擴展至心理治療場域,進而形構出治療師自身的治療之道。最後,本研究對於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討論,並提出未來實務培訓的建議:1. 增進沉默現象的辨識與應用;2. 深化對於治療雙方非語言內在歷程的探索;3. 沉默需要透過人際經驗來獲得體會與學習; 4. 沉默培養治療師臨床工作的謙虛態度與專業主體性,以及進行研究歷程的反思,並提出了未來研究的建議。Item 諮商督導困境與因應效能之研究—以雙矩陣模式為架構之內涵探究與量表發展(2024) 賴姳臻; Lai, Ming-Jhen本研究旨在探討諮商督導困境與因應效能內涵,結合質性研究之意義探究與深度瞭解,以及量化研究之客觀實證與科學性,發展諮商督導困境與因應效能量表,作為諮商督導人員瞭解與檢核其困境與因應之工具,為督導工作提供反思及發展調整因應方式之參考。依據研究目的,研究採取序列性混合研究設計,共分三個研究進行。研究一質性階段,為督導困境與因應的內涵探究,邀請6位諮商督導者進行深度訪談,運用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並以雙矩陣督導模式作為主題分類架構。研究一結果,在督導困境中依據59個意義編碼、27個次主題,歸納出與治療系統有關的個案理解與概念化的困境、諮商策略與介入的困境及諮商關係困境主題,以及與督導系統有關的受督者困境、督導關係困境、督導者困境及脈絡因素困境主題,共有7個督導困境主題;而在困境因應中依據39個意義編碼、18個次主題,歸納入雙矩陣督導系統,共有7個因應主題。研究二為量表發展階段,結合研究一質性發現與文獻整理形成初編量表,先經專家內容效度審查確定項目後,進行預試與項目分析及建立信、效度。研究二之結果:諮商督導困境與因應效能量表,包含7個向度共計56題的困境與因應配對題;量表信效度方面,諮商督導困境不同分量表信度介於 .82~ .89之間,總量表信度 .95,因應效能不同分量表信度介於 .88~ .94之間,總量表信度 .97,分量表與總量表均具備良好的內部一致性。效度部分則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量表具備良好之建構效度;諮商督導困境與因應效能量表與諮商督導專業知覺量表之相關達中度顯著相關,顯示具備良好之效標關連效度。研究三為量表應用階段,包含差異性分析與表現程度分析,以作為背景參照與督導現況評估,研究三針對不同背景之差異性分析結果顯示:1. 督導困境程度女性高於男性,因應效能為男性高於女性;2. 督導困境程度碩士層級高於博士層級,因應效能則為博士層級高於碩士層級;3. 不同督導身份者(是否持有督導認證)在督導困境之考驗均未達顯著差異,因應效能總分則認證者高於未認證者;4. 不同年齡在督導困境、因應效能之考驗,除個案理解與概念化困境的因應效能達顯著外,其餘均未顯著,整體因應效能則達顯著;5. 不同諮商工作年資在個案理解與概念化的困境、諮商關係困境、督導者困境上,年資愈淺組別的督導困境高於年資愈深的組別;諮商工作年資愈高的組別,其因應效能較高於年資愈淺的組別;6. 不同督導年資在個案理解與概念化的困境、督導者困境上,年資愈淺者所感受到的困境較高於督導年資深者;因應效能的七個分量表均達顯著,督導年資愈深者,面對此七個困境向度之因應效能均高於督導年資較淺者。研究以督導困境作為Y軸,因應效能作為X軸,與其平均數架構出包含四個象限的表現程度:分別為優先改善區(高度困境頻率與低度因應效度)、次要改善區(低度困境頻率與低度困境因應效能)、繼續保持區(高度困境頻率與高度困境因應效能),及過度重視區(低度困境頻率與高度困境因應效能),分析參與者在督導困境與因應效能各向度之表現程度。結果顯示,座落在優先改善區的為督導系統中之「督導者」與「受督者」因素,顯示此兩個分量表上感到偏高困難頻率且因應效能偏低,極需要增加此部分專業的知能;座落在次要改善區的為督導關係,亦即督導者雖較少面對有關督導關係的困境,但由於其因應效能偏低,與督導關係有關的能力亦需要增加。研究亦發現不同發展階段之督導者(資淺組與資深組)的督導困境與因應效能達顯著差異,兩組之表現程度有所差異。最後,透過討論綜整督導困境與因應效能的內涵與發現,並提出對評量工具、實務應用與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Item 家長支持自主性教養與青少年目標感—潛能信念與基本心理需求滿足的作用(2024) 陳虹仰; Chen, Hung-Yang此論文以中期青少年階段的臺灣樣本,探討家長支持孩子自主性的教養方式與孩子目標感之關聯性。本論文的三個研究中,家長自主支持區分為促進自發意願(promotion of volitional functioning)和促進獨立性(promotion of independence)兩個面向。青少年目標感在三個研究中皆包含了兩個目標發展向度—目標探索(purpose exploration)與目標投入(purpose commitment),並在研究三檢驗了與目標內涵相關的另外三個向度—意義感(meaningfulness)、目的導向(goal orientation)和超越自我的意圖(beyond-the-self intention)。研究一以高職學生為樣本所進行的交叉延宕模式分析結果顯示,家長促進獨立性正向預測青少年一年後的目標探索,而家長促進自發意願與青少年一年後的目標探索或投入沒有顯著關聯。研究二參考社會認知理論框架,檢驗了青少年的潛能信念能否解釋家長自主支持對青少年目標感的預測效果。結果顯示,兩種家長自主支持正向預測青少年的內控信念和自我效能,並再進一步正向預測青少年的目標投入。青少年的內控信念也解釋了兩種家長自主支持對青少年目標探索產生的間接效果,但青少年自我效能並未在此關聯間扮演中介角色。上述間接效果雖然同時存在於高中及高職青少年的橫斷資料,但沒有在縱貫資料上獲得支持。研究三根據自我決定理論,檢驗青少年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能否解釋家長自主支持對青少年目標感的預測效果。分析結果不僅支持研究假設,也發現青少年特定需求的滿足在各種目標向度中發揮了不同效果。當兩種家長自主支持預測青少年的能力需求獲得愈多滿足,可進一步預測青少年的目標投入、意義感和目的導向。當兩種家長自主支持預測青少年的連結需求獲得愈多滿足,可進一步預測青少年的目標探索與其超越自我的意圖。在上述的間接效果中,多數能夠於高中及高職學生上同時被觀察到。Item 教師佩戴口罩類型對幼兒認知、語言、社會與情緒發展之影響(2024) 鍾媛媛; Chung, Yuan-Yuan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於2019年底爆發後,政府開始實行不同防疫政策來防堵疫情擴散。其中,強制民眾於室內外佩戴口罩的政策雖然保護民眾健康,但同時也遮蓋了臉部部分訊息,改變過去人們習慣的溝通方式。當佩戴口罩成為日常,使得幼兒在家庭外的人際互動都大量暴露於需佩戴口罩的環境時,口罩對於幼兒發展的影響相當值得研究與討論。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教師佩戴口罩類型對於幼兒認知、語言、社會與情緒發展之影響。研究參與者為來自大臺北地區ㄧ間幼兒園四個班之37名幼兒,並依原先班級架構指定分配兩班為教師佩戴一般口罩組與兩班為教師佩戴透明口罩組。參與研究之幼兒則全程佩戴一般醫療用口罩。研究介入時長為55個上學日。幼兒之主要照顧者在接受研究介入前填寫幼兒發展評估問卷,並於研究介入完成後再次填寫評估問卷。本研究採用線性迴歸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幼兒的主動性表現會受教師佩戴口罩一般口罩或是透明口罩而有差異,佩戴透明口罩有助於增加幼兒在主動性上的表現。但整體而言,幼兒認知、語言、社會和情緒發展不會受到教師佩戴一般口罩或是透明口罩而有差異,甚至佩戴一般口罩有助於增加幼兒在讀寫萌發和情緒理解上的表現。研究者依此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家長、教師及相關領域研究者作為參考,以利了解口罩與防疫政策對幼兒發展之影響。Item 課堂中的數位分心管理:探討手機擺放位置與設定對數位分心強度和學習表現的影響(2024) 曾躍友; Tseng, Yao-YuItem 幼兒照顧安排與情緒能力之關聯:親子關係的中介角色(2024) 杜佩柔; Du, Pei-Rou本研究旨在調查臺灣目前育有3歲以下子女之家庭照顧安排現況,探討3歲以前之照顧安排與幼兒情緒發展之間的關聯,並分別檢驗父母回應及親子安全依附在此關聯中可能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使用臺灣幼兒發展資料庫(Kid in Taiwan, KIT)小月齡組中,完整參與從3月齡至48月齡進行的七波次調查問卷之3540位幼兒(男生1775位、女生1765位)作為研究對象,使用結構方程模式檢驗幼兒照顧安排(開始接受托育的月齡、托育類型、托育時長)如何影響4歲幼兒之情緒能力表現,以及親子關係(父母回應、安全依附)於兩者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主要發現有:(1)有50%的育兒家庭選擇在子女 1 歲前交由他人托育,且以祖父母或親友照顧的非正式托育形式為最多;(2)在控制家庭背景與前一波次的情緒能力後,非父母親的照顧以及長時間托育(每週大於30小時)可以顯著負向預測四歲時情緒能力表現;(3)在控制家庭背景與前一波次的情緒能力後,父母回應在親友照顧、全日型托育與情緒能力之間,具有顯著的中介效果,說明交由親友照顧或者全日型的托育安排會透過較低的父母回應,影響幼兒情緒能力;(4)在控制家庭背景與前一波次的情緒能力後,安全依附在親友照顧、日間托育及全日托育與情緒能力之間,具有顯著中介效果,說明交由親友照顧、日間托育或全日的托育會透過較低的親子依附關係,影響幼兒情緒能力。本研究之結果顯示,父母將幼兒交由非他人進行托育,會與幼兒情緒能力的長期發展具有負面關聯。然而,其中關連可能來自於托育安排下阻礙了家庭內正向的親子關係發展。結果凸顯出托育需求盛行的現況之中,父母親與幼兒的親密連結對於幼兒發展仍然扮演重要角色。最後,依據研究結果之主要發現,本研究針對托育相關制度與政策,以及未來研究的可發展方向提出相關建議。Item 閱讀困難之學習障礙兒童與典型發展兒童在幽默理解表現的差異—以執行功能為中介變項(2024) 葉俊言; Yeh, Chun-YenItem 在臺灣就讀學位且有嚴重心理困擾的外籍學生使用心理健康服務的情形探討(2024) 李盈瑩; Lee, Ing-IngItem 社交自我效能在大學生父母依附與人際關係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果(2024) 邱玥容; Ciou, Yue-Rong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的社交自我效能在父母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滿意度中是否有中介效果,以及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在父母依附關係、社交自我效能與人際關係滿意度上是否有顯著差異。研究者使用問卷調查法,獲得469份有效問卷。研究工具包含「關係結構問卷—中文版」、「社會自我效能感知量表中文版」以及「中文版UCLA孤寂量表第三版」及個人基本資料。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式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大學生的父母依附關係、社交自我效能和人際關係滿意度沒有性別差異;(2)大學生的父母依附關係和人際關係滿意度沒有年級差異,大學生的社交自我效能具有年級差異;(3)大學生的父母依附關係、社交自我效能和人際關係滿意度間有顯著關聯性;(4)社交自我效能在大學生父母依附焦慮和人際關係滿意度之間無中介效果;(5)社交自我效能在大學生父母依附逃避和人際關係滿意度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進行探討,並提出建議,以提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Item 在理工與諮商心理之間─心理師的生涯轉換與生涯召喚經驗敘事研究(2024) 鄭宇軒; Cheng, Yu-Hsuan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由理工科系經生涯轉換之心理師的生涯轉換與生涯召喚的經驗,藉以了解其生涯轉換和生涯召喚的歷程,以及在華人文化對於生涯召喚和生涯轉換之影響。研究者以四名曾就讀理工科系,具生涯召喚之心理師為對象,進行深度的訪談,後以敘事分析之「整體─內容」、「類別─內容」的方法進行分析。在分析結果後,發現四名研究參與者之生涯召喚之發展,也足以看到「生涯召喚在童年時期可見端倪」、經歷「向內覺察與向外探索」、「召喚有所影響、懷疑,也需要維持」、「多元的召喚內涵」。在研究中也發現,參與者都會「踏上受社會文化價值與父母期待所影響的追求生涯召喚道路」,先後經歷「發現所愛與意義」、「鬆綁社會主流價值或父母期待」的歷程,而鬆綁社會主流價值或父母期待的因素,則包含有「重要他人的支持」、「順應期待」、「領域中代表人物的意見」、「與社會期待相反的事例」、「年齡」、「透過閱讀與參與活動注入新觀念」。此外,研究中發現四位研究參與者雖然生涯轉換的道路不盡相同,但皆共同轉換的過程有類似的轉換模式,也見到「機緣巧合的善用」,並和「楷模的影響」、「環境中的人事物」、「理工訓練下的思維和心態」、「『認命』的思維和態度」有著關聯,並看到了華人文化「追求功名」、「父母對子女期待」、「中庸」、「華人文化中的信仰」與「存在意義」在生涯轉換和生涯召喚的影響。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對於欲從理工科系欲進行生涯轉換,追求召喚者,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