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家長支持自主性教養與青少年目標感—潛能信念與基本心理需求滿足的作用(2024) 陳虹仰; Chen, Hung-Yang此論文以中期青少年階段的臺灣樣本,探討家長支持孩子自主性的教養方式與孩子目標感之關聯性。本論文的三個研究中,家長自主支持區分為促進自發意願(promotion of volitional functioning)和促進獨立性(promotion of independence)兩個面向。青少年目標感在三個研究中皆包含了兩個目標發展向度—目標探索(purpose exploration)與目標投入(purpose commitment),並在研究三檢驗了與目標內涵相關的另外三個向度—意義感(meaningfulness)、目的導向(goal orientation)和超越自我的意圖(beyond-the-self intention)。研究一以高職學生為樣本所進行的交叉延宕模式分析結果顯示,家長促進獨立性正向預測青少年一年後的目標探索,而家長促進自發意願與青少年一年後的目標探索或投入沒有顯著關聯。研究二參考社會認知理論框架,檢驗了青少年的潛能信念能否解釋家長自主支持對青少年目標感的預測效果。結果顯示,兩種家長自主支持正向預測青少年的內控信念和自我效能,並再進一步正向預測青少年的目標投入。青少年的內控信念也解釋了兩種家長自主支持對青少年目標探索產生的間接效果,但青少年自我效能並未在此關聯間扮演中介角色。上述間接效果雖然同時存在於高中及高職青少年的橫斷資料,但沒有在縱貫資料上獲得支持。研究三根據自我決定理論,檢驗青少年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能否解釋家長自主支持對青少年目標感的預測效果。分析結果不僅支持研究假設,也發現青少年特定需求的滿足在各種目標向度中發揮了不同效果。當兩種家長自主支持預測青少年的能力需求獲得愈多滿足,可進一步預測青少年的目標投入、意義感和目的導向。當兩種家長自主支持預測青少年的連結需求獲得愈多滿足,可進一步預測青少年的目標探索與其超越自我的意圖。在上述的間接效果中,多數能夠於高中及高職學生上同時被觀察到。Item 父母心理控制與子女關係攻擊:檢視時間關聯與親子關係品質的調節角色(2015) 陳虹仰; Hung-Yang Chen本碩士論文以父母心理控制與兒童關係攻擊之關聯為主軸,檢視兩者的時間關聯性(研究一),以及親子關係品質在父母心理控制與兒童關係攻擊之間所扮演的調節角色(研究二)。研究一中,研究參與者為406位學童(男生215位、女生191位)。學童分別在五、六年級下學期以自陳式量表填答其所知覺之父母心理控制程度、以同儕提名進行關係攻擊之測量。結果發現,父親心理控制正向預測兒子隔年的關係攻擊傾向;母親心理控制正向預測女兒隔年的關係攻擊傾向。然而,子女關係攻擊對於父母隔年的心理控制傾向不具預測效果。研究二中,研究參與者為193位學童(男生92位、女生101位)及其家長。學童在五年級下學期以自陳式量表填答其所知覺之父母心理控制程度,並在五、六年級下學期以同儕提名進行關係攻擊之測量;父母則在學童六年級上學期評估其親子關係品質。結果發現,親子關係品質的調節效果僅存在於母親心理控制與女兒關係攻擊之關聯。當母女關係品質不佳,母親心理控制正向預測女兒隔年的關係攻擊傾向;當母女關係品質愈佳,母親心理控制則負向預測女兒隔年的關係攻擊傾向。最後,本碩士論文亦提供相關討論、實務建議、未來研究方向及研究限制等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