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4
Browse
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族論述下的新加坡華人聚落變遷(2010) 葉韻翠; Yeh Yun Tsui本文為了解「在區域脈絡下,新加坡政府與華人地方社群對於聚落土地書寫上,所展現出的差異與變遷」所進行的一項研究。係透過對於聚落地景、社會空間、公共空間的分析,來解析聚落變遷。 為了對夾峙於周圍的馬來西亞、印尼兩大族裔國族主義國家造成的壓迫,及國內多元族群所潛藏的國家不穩定因素作出回應,新加坡政府以倡導公民國族主義作為柔性反制。在聚落變造過程中注入國族建構的想法,新加坡政府自1960年代以來強力介入了新、舊聚落的演替過程,以大規模的現代化政府組屋取代傳統聚落景觀。新、舊聚落的變遷不僅僅是為了解決長期的嚴重屋荒問題,由於國族論述趁勢加諸於變遷之中,使得華人聚落變遷存在著一些特性。 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新加坡政府透過對於聚落地景、空間的清除與改造,塑造出其認為有助於國族建構的基層社會環境。藉由組屋中族群比例的調配,使得一致性的組屋地景可以成為國家身分的象徵符號。混合不同族群、社群所創造出來的社會空間,以及各項規劃新構的公共空間,都成了政府建構國族認同的一項手段。而在從事「建構」之前,對於傳統聚落的「破除」,是新加坡政府國族建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華人傳統聚落地景的破除,象徵著清除了殖民時期舊有的族群、城鄉、社經差異;蘊藏在傳統聚落地景中的社會空間的打破,解構了原有的族群間,甚至是華人地方社群間的居住領域隔離現象,也消除了社會分類下的強烈地方社群意識;華人傳統聚落公共空間的消失,是聚落地景演替下的連帶結果,但重新座落在組屋區中的華人廟宇,卻又將原先遭到破除了華人地方社群空間,在廟宇所在的「異地」重新地建構起來。組屋政策雖對於傳統人際網絡、家庭成員的緊密聯繫產生了影響,但在高度國家認同的背後,新社區的人際關係卻是疏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