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應用PBL於國中社會領域教學的行動研究
    (2023) 張祐綸; Chang, Yu-Lun
    西元1968年,教育部正式將國民中學階段納入具有普及、義務與強制性質的國民教育,五十餘年來,國中課程歷經過多次的調整與變革。國民教育的課程目標是以「民族精神教育」和「國民生活教育」為中心,在2002年以前,《課程標準》中的社會學科和公民與道德科課程,偏重在「陶冶民族意識」的民族精神教育目標;在2002年以後,《課程綱要》中的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則從「協助個人社會化歷程」的十大目標,再到「培育學生面對未來、開展不同生涯所需的公民素養」為旨,而改以偏重國民生活教育為課程的核心。本研究基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實踐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的教育宗旨,以「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概念,應用於國中社會領域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並檢視實施的過程與成效。研究過程中採用行動研究法的精神,於桃園市某市區大型國中針對七、八、九年級學生,在110學年度上、下學期共4次段考區間,分別進行6~8課次的PBL教學設計與實施、作業評量與檢核,並針對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結果進行反思與修正,一方面試圖調整與發展一套適合國中學生程度的PBL方法與實施步驟,另一方面則用以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程的精神與目標。為了在國中階段社會領域課程實踐PBL的方法,本研究透過簡化與調整醫學院PBL的實施流程、應用5W1H法協助學生分析與界定問題、設計同時採用分組和個人之雙軌學習單於PBL分組教學活動、設計PBL作業評量單檢視學生自主學習成效,與建立PBL步驟向度評分標準用以分析學生在PBL的學習結果等。而本研究的結果顯示:1.學生在歷次PBL分組共學的成績可能呈現進步或退步的趨勢,但在個人自主學習的成績則呈現進步的趨勢;2.各年級學生在PBL分組和個人學習時表現較優的向度並不相同,但整體以「獲得知識基礎階段」的表現優於「問題探究階段」的表現;3.實施PBL可能有助於學生展現分組共學的學習成效,與在問題探究實作的過程中表現出不同向度的能力,但對於學生在校的段考成績並沒有明顯的影響。本研究的結論認為,PBL有助於達成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的實踐,學生在PBL的學習過程中得以問題為中心激發學習動機、學習與同儕合作解題、學習自主學習的方法,並展現出在學校段考成績之外問題探究過程的多元能力。
  • Item
    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高中地理海岸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
    (2006) 李欣憶; Hsin-yi Li
    問題導向學習是訓練學習者培養高層次能力之教學法,由教學者扮演促進者或指導者的角色,以真實世界的問題來刺激學習者學習;學習者透過分組合作的方式,以及自我導向學習的過程建構起相關知識,在主動探究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習動機,也增進了學習成效。問題導向學習特別適合應用於複雜程度高、需跨學科統整的教學課程。網路非同步學習的特性,能提供延續課程的平台,融入問題導向策略,所構築出的網路學習環境,將有助於提高問題導向學習的價值,此外,透過網路進行學習則是未來教育的一大趨勢。因此本研究以台灣目前面臨的海岸環境問題為主題,結合問題導向學習教學策略和WebCT網路教學平台,建置一套教學模組,並與宜蘭近海的學校合作,以實驗研究來證實這種創新的教學法是否能達成較高層次的學習目標。研究結果發現,透過問題導向式網路合作學習的確能強化學生的地理概念,而分組角色扮演來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不僅使學生更願意珍愛宜蘭的海岸,也從中訓練人際溝通的技巧,並增進同儕情誼,自導式的學習方式,有助於培養學生思考與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等高層次能力。整體而言,學生態度由被動轉為積極,走出課本,關懷鄉土,並將地理融入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