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山區森林影像地形校正:MVECA法的嘗試
    (2010) 田應平
    在山區衛星影像的應用上,針對地形起伏所造成的地形效應進行校正為重要的前處理步驟,其足以影響後續影像分類的品質以及量化的精度。臺灣山地占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山地地區的森林光譜輻射強度值受地形效應影響甚大,如能對植被影像進行地形校正,則有助於後續研究量化精度的提升。為克服改進前人校正模式的缺點,這篇研究將提出一種新的參考操作模式,基於VECA(Variable Empirical Coefficient Algorithm)以及Minnaert+SCS修正設想的 Modification of Variable Empirical Coefficient Algorithm(MVECA)修正模式。 本研究以簡單統計評估、不同坡度坡向下的NDVI離散係數分析、分類評估等,對MVECA模式進行完整的效能檢驗。結果顯示其在無光照陰暗區以及低光照地區較前人模式具有較好的校正效能,與光照區的視覺差異、離散差異皆有所降低;與相對入射光cos(i)的R值除藍光段外,皆呈現極低度相關,顯示受地形效應影響大幅降低;在方位180°~225°、坡度0°~5°條件下的NDVI離散係數最低校正,效果最好;校正區域135°~180°方位的整體離散係數較其他方位都較低,尤其25°~50°坡度條件下,具有極佳校正效能;校正效能最差的地形位於坡度50°~55°、方位225°~270°條件下,以及方位315°~360°、坡度5°~15°的地形條件區域。研究最後以整合導向為目的,以最大相似分類法對研究區進行植被與裸露地二分類,結果顯示經校正後的影像分類較未校正影像有更高的分類精確度,完全陰暗區經校正後的影像分類較未校正影像有更高的分類精確度,證實本研究所提出的MVECA法具備地形校正的能力。 以MVECA法對山地植被進行地形校正,發現NDVI與分類精度皆較校正前的影像有明顯改善,顯示該法對於森林生態系的監測可提供助益,包括對於陰暗區植被參數的推估與山區森林長時間季節變化的監測提供研究操作的參考。
  • Item
    整合環境保育與地景生態之土地利用變遷評估模式建構:以大肚臺地為例
    (2018) 田應平; Tien, Ying-Ping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係在研究如何建構一個整合環境保育與地景生態之土地利用變遷評估模式。在本文中地景生態取向的保育課題,透過地景生態學以及環境保育學的理論渠流,而被匯掘出來。越來越多的環境保育研究及方案,聚焦在空間化保育的議題,同時也有愈多的地景生態研究,討論如何以更空間思考的方式來進行保育。 本研究呈現出人為活動與自然環境共同發展出的第二自然空間,如何回應人類活動所造成的衝擊。運用數值地理資料與地理資訊系統工具設計一個經驗研究,分析並詮釋大肚臺地在2003年至2014年土地利用變遷的過程,並進一步建立其評估模式。研究的尺度在一個小地形區,約莫168平方公里尺度的地形區作為研究的範圍,時間尺度則是以約一個12年左右工業區開發的歷程作為時間軸的變遷範圍。在本研究中以地形學為自然舞台的基石,以此作為切入的觀點來整合探討都市發展的介入,地景的改變及其所造成的水文變化。文中發現人工建物的嵌塊體、形狀指標等地景生態指標與水文系統具高度的相關性,並印證呈現在實際的淹水地點。本研究進一步論證,大肚臺地緩坡段的都市發展對於地景結構的擾動持續進行,逐漸改變水文系統的特性,在淹水地區的次集水生態域超過了保水流失的門檻值。而本研究亦提供保育介入的時間空間方法,因地景生態指標、水文指標均提供空間結構變化的資訊,以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量化改變的呈現,使得適時適地的保育得以介入,避免地景被過度擾動及利用。 本研究最後強調一種保育化的地景生態學研究實踐。大肚臺地做為經驗研究的設計,即是嘗試以此一新的土地利用變遷評估模式描繪出可操作的空間保育研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