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7073
Browse
8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齡農村聚落參與農村再生發展模式(2011-12-01) 林如萍Item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六期第二次-「家庭組」(2011-12-01) 林如萍Item 東亞社會代間交換類型與老人生活滿意:代間規範之影響機制(2012-07-01) 林如萍本研究旨在探討東亞社會的臺灣、南韓及日本之代間關係,並分析代間關係與老年福祉之關聯機制。運用2006 年東亞社會調查計畫(East Asian Social Survey, EASS)之資料,選取「60歲以上、目前至少有任一位成年子女」之老人為對象進行分析。立基於代間連帶(solidarity)觀點,本研究分析並比較東亞三國,老人與成年子女的代間居住安排、代間交換協助,以及代間規範等代間關係面向。研究發現:相較於西方社會,東亞三國代間同住之比例仍高,臺灣老人更有五成以上與成年子女同住。就代間交換來看,日本與臺灣、南韓存在差異。南韓與臺灣的老人接受成年子女協助的程度較高,並且,老人獲得成年子女協助多於其提供子女的協助。而日本老人則是提供子女協助的程度最高、獲得子女協助的程度最低,老人提供成年子女協助多於獲得子女協助。再者,日本的老人對於代間規範的期待程度也是最低。就代間關係與老年福祉之關聯來看,代間同住雖是東亞社會中傳統孝行的展現,但僅對南韓老人代間同住有助生活滿意。而代間交換確實攸關老年生活的福祉,但東亞三國的情況並不完全相同。對臺灣及南韓的老人,獲得子女得協助有助生活滿意;而對日本老人來說,提供成年子女協助較少者,其生活滿意程度較高。進一步分析,代間交換與代間規範存在關聯機制。對南韓的老人來說,代間規範期待的程度越高、且接受成年子女協助越多者,其生活滿意程度越高。本研究由社會變遷及福利制度,討論東亞三國中日本的代間關係之獨特性。再者,對照於西方研究以社會交換論之「公平法則」觀點,本研究由儒家思想中社會關係的「家人互動法則」出發,分析東亞社會代間關係與老年福祉之關聯機制,並對未來代間關係之研究取向提出建議。Item 退休老農生活改善計畫(2011-12-01) 林如萍Item 親密關係強化與婚前預備方案發展計畫(2012-12-01) 林如萍Item 中老年世代婚姻教育學習手冊研發計畫(2012-12-01) 林如萍Item 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家庭篇,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系列(中央研究院, 2012-05-01) 林如萍本書七篇論文的排序大致環繞著兩個主軸:一是家庭結構或鉅視層面的討論,例如家庭結構的變遷,家庭價值觀的轉變,跨族群通婚的新興家庭現象,以及初婚年齡變動的結構肇因;另一則是家庭關係取向的檢視,包含父母成年子女間之代間關係的多元發展,以及夫妻關係 中家庭決策和家務分工權力模式。此外,特別針對1990至2005年婚姻與家庭脈絡對個人心理健康的影響,作一系統性的檢視,期能增進本書在家庭研究上的應用價值。Item 雙薪家庭幼兒父母親之親職壓力研究(2011-04-29) 吳明玨; 林如萍Item 台灣老年喪偶女性的憂鬱傾向分析-不同家族網絡類型之比較(2011-04-29) 陳靜宜; 林如萍Item The impact of family network in mental health among the Taiwanese elderly widows(2011-10-27) Chen, Ching-Yi, & Ju-Ping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