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707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高密度脂蛋白之影響因素-飲食、體能及荷爾蒙(上篇:飲食)
    (臺灣營養學會, 1999-09-01) Lyu L-C, Lai Y-C, Wu W-H
    高密度脂蛋白(HDL)為蛋白質含量最高,密度最大,循環在血液中之脂蛋白(lipoprotein)。HDL在反轉膽固醇運輸機制中扮演主要之角色,因為它會與血中游離的膽固醇以及與周邊組織代謝的膽固醇結合,將其運送到肝臟代謝,減少粥狀動脈硬化之危險,所以俗稱為好的脂蛋白。美國在1988及1993年的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中,增加了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35mg/dL,列為與糖尿病、高血壓等危險因數同樣重要的主要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危險因數之一。所以需不需要提高HDL-C?如何提高HDL-C?是營養從業人員常被詢問的問題。本篇針對飲食對高密度脂蛋白之影響作一文獻回顧。一般而言,飲食中醣類攝取與HDL-C多呈負相關,而膽固醇及總脂肪攝取量與HDL-C多呈正相關,脂肪的飽和度及雙鍵位置也可能HDL-C有所影響,蛋白質種類及攝取量對HDL-C影響不大。酒精攝取量是飲食中影響高密度脂蛋白濃度最明顯之因素。
  • Item
    飲食對血液脂蛋白之影響
    (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1999-06-01) Lai Y-C, Lyu L-C
    去年所公佈的第三次國民飲食調查發現臺灣地區年輕一代的飲食習慣逐漸趨向西化,而與飲食攝取習慣習習相關的粥狀動脈硬化及心血管疾病也一直高居國人前十大死因中;所以經由了解飲食與血中脂蛋白濃度之相關性,有助於降低粥狀動脈硬化及其相關慢性疾病的發生,並可提供國人飲食習慣的參考建議。由文獻中可見,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飲食可降低血中脂蛋白濃度;而飲食中膽固醇、總脂肪含量、飽和脂肪酸與酒精等的攝取量增加,會使血中不論是高密度脂蛋白或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均會隨著上升;飲食中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量則有助於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除了飲食因素的控制之外,適度的維持理想體重和持之以恆的運動習慣也有助於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及提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的濃度,增加身體對粥狀動脈硬化及其相關慢性疾病的保護機制。
  • Item
    高密度脂蛋白之影響因素-飲食、體能及荷爾蒙(下篇:體能及荷爾蒙)
    (臺灣營養學會, 1999-12-01) Lyu L-C, Lai Y-C
    高密度脂蛋白(HDL)受飲食影響因素(除酒精外)相對於低密度脂蛋白 (LDL)較小,但體能及荷爾蒙因素對高密度脂蛋白卻可能影響較大。本文將體能分為三部份來探討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關係:第一、肥胖程度多與血液中HDL-C呈負相關;第二、中廣型肥胖或上身肥胖的體型也與HDL-C呈負相關;第三、運動量與HDL-C有顯著之正相關性。就荷爾蒙之影響而言,女性血中HDL-C的濃度比男性顯著高許多(約25%) ,這極可能與性荷爾蒙影響有關。停經後婦女其HDL-C比停經前是否會下降或上升並無一致性。停經後所使用的女性荷爾蒙,動情激素(estrogen)可降低LDL-C及提高HDL-C及三酸甘油酯的濃度,而黃體激素(progesterone)可降低HDL-C和三酸甘油酯,提高LDL-C。停經後所使用的女性荷爾蒙對HDL-C的影響並無定論。提高HDL-C的最好生活型態選擇為持續規律的運動,避免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