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流程創新觀點優化銀行信用卡徵授信作業流程-以T銀行為例(2021) 許慧雯; HSU, HUI-WEN本研究探討金融業者如何透過內部流程創新觀點優化信用卡徵授信流程,掌握更精準的客戶相關資料,並延伸客戶商品的服務範圍與強化徵授信風險管理。信用卡業務是消費金融產品的重點業務之一,本研究將以臺灣的大型商業銀行之一的T銀行為研究對象,探討由傳統銀行業轉型數位金融後,透過金融科技的運用在信用卡徵授信流程中如何與時俱進運用流程創新觀點來優化作業流程,減降人工作業工時與誤差,並同時做好預防詐欺偽冒與防範逾期呆帳的風險。本研究目的歸納以下三點: 一、如何透過數位優化與運用金融科技的方式,優化信用卡徵授信作業流程。 二、以數位優化與運用金融科技的管道申請信用卡,產生的偽冒辦卡風險態樣分析。 三、透過數位優化與運用金融科技的管道申請信用卡,逾期繳款催收的客群態樣分析。 本研究擬由「流程創新」理論(Process Innovation)與金融機構「授信原則」為文獻探討基礎,採用「個案研究」做為研究方法,以個案T銀行發展的歷史為背景,運用金融科技Bank3.0、串接數位服務個人化平台(MyData)、行動身分識別服務(Mobile ID)持續進行「流程創新」進而優化信用卡徵授信作業流程來研究,分析優化後徵授信作業的補件流程效益、偽冒申請態樣及逾期放款的風險預防管控,兼以金融法規探討為輔,綜合分析國內金融科技發展現況及未來推動策略方向。個案研究資料來源為T銀行內部相關資料,包括:2020年申辦信用卡線上補件數據資料、預防偽冒的資料態樣與數據及通路來源、逾期放款催收的資料態樣與數據,研究分析趨勢與探討高風險因子在流程創新優化的同時,提供信用卡徵授信人員在業務目標與授信原則風險承擔之間妥善評估。研究結果發現徵授信作業流程的風險有以下型態: 一、信用卡申請資料不實、資料異常、疑偽冒。 二、信用卡徵授信人工審理的經驗判斷誤差及後續客戶持卡繳款異常。 三、信用卡徵授信流程需避免違反內外部相關法令與準則規範導致客戶權益受損或公司商譽損失。 剖析T銀行在金融機構中的定位並透過金融創新流程優化成功的商業模式和客群來源分析,試圖從本研究中探究出主導流程創新成功的關鍵因素與可能增加或面臨的風險因素,並結合文獻理論與現況分析的結果,來探討台灣金融機構業者歷經數位優化或金融科技創新後,除了提供民眾更便利的金融服務滿足多元的需求之外,未來可能面臨的衝擊或風險及提出因應措施之建言,可提供金融業於防範信用卡徵授信作業風險時之參考。Item 數位發展對傳統銀行的重要性-以Y銀行為例(2021) 趙素芬; Chao, Su-Fen本國銀行業因面臨主管機管高度監理、嚴謹金融法規、繁瑣作業流程,所需的資訊、人力成本非常之高。這幾年台灣金融業受到內外部環境衝擊,銀行利差日趨縮小,除現行同業之間的削價競爭,還有受疫情影響,發展數位金融更是刻不容緩。布雷特 ‧ 金恩 (Brett King)發表《Bank 3.0 -銀行轉型未來式》(2013)一書,當時國內銀行業掀起一陣未來實體分行將會消失的聲音,也造成各家銀行開始推動數位轉型的風潮。從近六年來國內金融機構及分支機構家數並未大幅減少,惟減少原因多為銀行合併營業據點相近而裁撤,傳統實體分行雖不至於立即消失,但面對新型態數位銀行的新局勢,不論是產品、系統、服務、人員都須跟著改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稱金管會)在2019年也核准了三家國內純網銀的設立,並積極建置金融科技基礎建設及發展藍圖,期望傳統銀行都能逐步發展數位化轉型。本研究透過個案公司內部線上線下數據分析及內部訪談進行研究,瞭解目前的數位金融發展上主要偏向內部流程優化及輔助提升業務能力,雖有訂定新興科技應用發展計畫,以內部優化、對外助攻,來強化該行新金融科技應用。然而,數位發展絕不僅是只有數位優化,因此建議個案可再針對內部的六大項目,作業流程簡化及集中化、服務行動化、數位通路多元化、作業流程自動化、作業無紙化、員工心態調整作為強化數位發展的方向。另從個案研究背景發現Y銀行多以購併模式增大公司資產規模,銀行業最終的業務發展不能只靠合併,就像數位發展不能只有成立一個專案部門。本研究也整理訪談結果,建議個案就數位發展可透過四大面向來進行調整,分別為組織架構定義明確、系統及人員專業度提升、數位發展範疇、數位人才培訓強化內部數位發展。近期金融業也因員工不當挪用客戶款項的舞弊情事成出不窮出,主管機關高度監理機制而使得在業務開發或數位轉型速度受到影響。傳統銀行未來應思考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AI)邁向數位轉型,同時建立業務管控、法遵監理、內控監理等機制,逐步踏上智能數位轉型之路。Item 台灣銀行業動態競爭研究-以金融科技為例(2019) 王慧珍; Wang, Huei-Jen本研究蒐集台灣8大公股行庫發展FinTech相關金融商品之實際數據,依動態競爭理論之市場共同性與資源相似性兩個構面,進行競爭者圖像分析,並以8大公股行庫於 2016年至2018年間,所推出21項FinTech商品上線時程,進行彼此攻擊競爭之回應速度與回應率分析,以實證動態競爭理論。 實證結果與動態競爭理論相同之觀點如下: 1.當市場共同性愈大時,競爭者回應焦點廠商競爭性行動的可能性愈高。 2.當資源相似性愈高時,競爭者回應焦點廠商競爭性行動的可能性愈高。 3.市場共同性在競爭性行動與回應上,是比資源相似性強的預測因子。 4.由於市場共同性與資源相似性的競爭不對稱性,競爭廠商與對手相互採競爭性行動的可能性不同。 實證結果與動態競爭理論不同之發現如下: 1.市場共同性愈大時,焦點廠商對競爭者採取競爭性行動的可能性不一定較低。 2.資源相似性愈高時,焦點廠商對競爭者採取競爭性行動的可能性不一定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