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0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大學生翻譯學習型態與其翻譯能力關係之探討
    (2009/08-2010/07) 廖柏森
    國內翻譯教學的成效往往未能盡如人意,一個可能的原因在於學生的翻譯學習 型態(translation learning styles)未能配合翻譯學科的特性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導致其 學習行為缺乏效率。Robinson(2007)從學習者的角度檢視譯者的養成過程,論證譯 者的學習型態可影響其譯作表現。他主張(1)學習者應有意識地察覺自己的學習上 的長處,進而調整學習環境來強化這些長處,包括察覺自己身為譯者的效能;(2) 學 習者應擴展自己學習型態的可能性。過去也有許多學科將學習型態整合至課堂教學 的實徵研究皆證明其結果相當正面(Felder & Silverman, 1988; Reid,1987, 1995; Sabry & Baldwin,2003 ),可見學習型態在學習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不過目 前翻譯教學的研究都集中在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上,對於學生學習翻譯型態的研究 則完全闕如,需要進一步探究。因此本計畫擬兼採量性和質性研究方法,首先採用 問卷調查大學生的翻譯學習型態,透過預試(pilot study)和統計方法確保量表工具的 信度、計算學生對於問卷的回應以及學習型態和翻譯能力兩變項間的相關性。之後 再進行質性的焦點團體訪談,邀請學習翻譯高成就和低成就學生就其學習型態和情 境交換意見,可補充和深化量性問卷結果不足之處,並提高本計畫的效度。本計畫 的結果應可闡明翻譯學習型態與翻譯能力之間的關係,了解哪些學習型態有助於學 習筆譯,進而協助學生發展適當的學習方式來增進學習效能。並建議教師如何在課 堂上配合學生學習型態來提供適切的翻譯教材教法,以提升教學成果。
  • Item
    全球化下的翻譯研究所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2014-01-01) 陳立書; 廖柏森
  • Item
    大學生翻譯學習型態與其翻譯能力之關係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1-09-01) 廖柏森
    國內翻譯教學的成效往往未能盡如人意,其中一個可能原因在於學生的翻譯學習型態(translation learning styles)未能契合翻譯學科的特性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導致其學習行為缺乏效率。不過目前翻譯教學的研究多集中在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上,對於學生學習翻譯型態的研究則完全闕如,也不確定學生的翻譯學習型態是否會影響其翻譯能力。因此本研究旨在設計一份「翻譯學習型態」問卷,先透過專家評定和學生預試( pilot test)確保該問卷量表的信效度,接著針對三所國立大學共120名修習翻譯課的學生進行施測。收回問卷後先進行描述性統計如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等計算,了解全體學生在各種翻譯學習型態上的傾向。再以學生的學期成績與其學習型態執行Pearson積差相關性統計,檢視學生的翻譯學習型態與其翻譯能力之間的關係。最後以學生成績的前25%和後25%區分為高成就和低成就兩組與其學習型態做獨立樣本t 檢定,探究筆譯高低成就與其學習型態間是否具顯著性差異。研究結果希望有助闡明翻譯學習型態與翻譯能力之間的關係,增進翻譯教師對於學生學習筆譯過程的理解,在教學上也可協助學生有意識地認識自己的學習型態,以擴大其學習效能和增進翻譯能力。
  • Item
    溝通式翻譯教學法之意涵與實施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09-09-01) 廖柏森
    翻譯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一直晚至廿世紀下半期才蓬勃 發展,漸次獨立成為一門學科。但現時的翻譯教學在理論研究和實 務方法上仍深受外語教學領域的啟迪和影響。尤其因文法翻譯教 學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之影響所致,形成由教師主導 (teacher-fronted)的翻譯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往往顯得被動無趣, 也常因譯文不易達到教師的標準而備感挫折。有鑑於此,愈來愈多的 翻譯教學研究者和教師提倡有別於傳統作法的另類翻譯教學法,其 中如Kiraly(1995, 2000)、Colina(2003)等人就倡導與溝通式外語教 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密切相關的溝通式翻譯教學法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eaching)。溝通式翻譯教學法是奠基於建構 論(constructivism)的教學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 協助學生發展翻譯的知識和技能,讓學生意識到翻譯是兩種文化溝通 的過程,而非只是兩種語言規則詞彙的機械式互換。因此本文旨在為 國內現行的大專翻譯教學提供理論基礎,論證以建構論為翻譯的教學 觀、以溝通式教學(communicative method)為翻譯教學法,而翻譯 教學技巧則包含小組合作學習、同儕討論互評、網路教學平臺以及任 務教學等,期望能作為國內翻譯教師在教學上之參考,以促進翻譯教 學之多元發展,並提升學生學習翻譯之成效。
  • Item
    大學生英譯中的筆譯錯誤分析與教學上的應用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0-09-01) 廖柏森
    本研究從翻譯錯誤(translation errors)的角度來探討學生翻譯 的過程,希望能增進翻譯教學的成效。翻譯錯誤在翻譯教學上向來 被視為一種弊病,但是從第二語言習得領域的對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和錯誤分析(error analysis)等研究顯示,其實學生在學習翻 譯時所犯的錯誤更可視為其習得翻譯技能的必備手段和過程,有助我 們了解學生是如何嘗試內化翻譯的技能。由於翻譯是一種心理認知過 程,難以由學生外在的行為直接觀察,必須經由其書面譯作間接推斷, 尤其是透過學生翻譯上的錯誤,較容易探知其翻譯思考時的文字轉換 過程。但是國內翻譯研究仍缺乏學生翻譯錯誤的實徵證據,因此本研 究於大學翻譯課堂利用網路平台教學大量蒐集學生英譯中翻譯作業和 練習上的錯誤,主要利用質性分析方法,將這些翻譯錯誤歸納為有系 統的三大類型(typology),分別為解譯錯誤、語言錯誤和其它錯誤, 並且發現大學生的語言錯誤次數遠高於解譯錯誤。本研究進一步解釋 這些錯誤類型的可能成因及因應的解決之道,最後根據這些錯誤原因 提出翻譯教學上的義涵和應用。期望這些結果能提供翻譯教師作為教 學上的參考,以發展更有效能的翻譯教學和評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