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身體、隱喻與轉化的力量--論莊子的兩種身體、兩種思維
    (國立清華大學, 2014-06-01) 劉滄龍
    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對「身體」與「隱喻」的思考,和當代西方哲學的相關討論有許多呼應之處,近來當代中國哲學的詮釋也陸續出現相關的論述。本文將順著此一思考取向來解讀莊子 (368-288 BC) 思想,並且探討「身體」、「隱喻」所涉及的自我轉化問題。 尼采對「生命身體」(Leib) 與「個體身體」(Körper) 所作的區分,隱含著隱喻思維與概念思維兩種不同的思考與生活方式,本文嘗試借用此一區分來詮釋莊子的自我轉化。「氣」是莊子思想中的根本隱喻,在氣的隱喻思維中,「個體身體」突破了概念思維的拘限,得以自我轉化並通向「生命身體」。對莊子來說,生死即是身體形式的轉化歷程。「氣」與「物化」的思想是透過隱喻思維而展開的自我轉化工夫,它具有批判概念思維的轉化力量。雖然總體而言莊子推崇的是隱喻思維,然而筆者發現他並未忽略隱喻思維與概念思維之間存在「不一也一」的關係,正如「生命身體」與「個體身體」的雙重身分雖有主從之別,卻不可偏廢。值得注意的是,若要突出莊子氣與身體的思想中的內在異質性、批判性,以「一」化「異」的解讀將很難開發莊子批判性的向度。據此,本文試圖闡明隱喻思維和概念思維間具有內在的同構關係,莊子洞見及此,以隱喻之思來吸收與轉化了惠施 (370-310 BC) 的概念思考,並反映他無意棄絕概念之思。
  • Item
    大陸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以余華、蘇童為例
    (2010/8-2011/7) 石曉楓
    〈大陸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以余華、蘇童為例〉 筆者近年集中處理臺灣成長小說的發展脈絡,本年度起決定由大陸方面進行雙軌觀 察。大陸成長書寫裡常見的主題,厥為「家變」、「暴力」與「性愛」。其中「家變」部 分筆者已有專書處理,至於「暴力」與「性愛」則皆與「身體」主題息息相關,本年度 起乃決定開始進行身體書寫領域的開發。 論題所謂「文革小說」,乃是指余華、蘇童小說中明確以文化大革命為時代背景的 作品;至於其他間接描述文革的作品,則作為輔助文本。至於將余華(1960-)與蘇童 (1963-)並稱,乃因二人成長地域、創作崛起時期及風格俱相近,而其童年又正逢文革 開展之初,余華、蘇童以童稚之眼觀照歷史,較之其他文革小說,因此更具備冷酷色彩 與荒誕特質。 此種荒誕特質尤其展現在身體的書寫上。余華小說中不憚其煩地展示著各種相異的 身體狀態,身體受難的過程,在余華小說中遂成為無法漠視的存在。而蘇童對於香椿街 暴力的渲染與虛構,可視為「政治身體」反映到「少年身體」的展現;對於父輩身體的 極盡色情化、肉體消亡所表現的狂歡狀態,也饒富意味。至其新作《河岸》,以身體胎 記指認的血統論,使歷史成為原罪,欲望亦是原罪,受罰的則是個人身體。 經由文本細繹,筆者意圖思考並解決的問題是:余華與蘇童的身體書寫,是否意味 著某種無可迴避的集體記憶?作家前、後期作品所展現對於文革的態度與思考,已有所 轉變,前期小說裡的灰暗視界究竟表達了什麼?後期的戲謔敘事又是否反向消解、或簡 化了身體書寫背後複雜的能量?其他如「飢餓」與「疼痛」,在小說中如何呈顯為革命 的倫理美學?酷刑如何展現為製造痛苦的量化藝術?死亡又如何進入宏大敘事,而形成 差異性問題?這些思考都饒富意義。 在余華與蘇童的文革小說裡,身體與政治、社會、權力互為糾葛,經由身體書寫, 或許我們可以提問,歷史究竟銘刻了什麼樣的痕跡在身體上?或者竟如蘇童在《河岸》 裡的反覆喟嘆:最終,「歷史是謎」?
  • Item
    「革命加戀愛」小說中身體書寫的轉變及其意義
    (2012/8-2013/7) 石曉楓
    本計畫預計以三年時間,分別對一九二○年代末至三○年代、大陸「十七年 小說」以及「新時期」小說中,以「革命加戀愛」為題材的創作進行考察,而研 究重點則置於其中身體書寫的轉變及意義分析。 在三○年代小說部分,預計先擇取蔣光慈、茅盾、洪靈菲三位作家作品為主。 蔣光慈為「革命加戀愛」小說的開山之祖;茅盾所顯示意義則為其在創作與批評 中態度的曖昧與多重性;至於洪靈菲作品裡所描寫的「哭泣身體」,則是此類型 創作中較為特殊者。 「十七年小說」部分,本計畫預計分兩個方向進行素材的過濾、擇取與閱讀, 一類是寫一九四九以前戰爭時期中的革命、戀愛與身體,此類長篇作品卷帙浩 繁,以楊沫《青春之歌》等為代表;另一類則是描繪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在革 命建設目的高懸下的戀愛/夫妻關係與身體表達,如秦也牧〈我們夫婦之間〉等。 「新時期」小說部分,則鎖定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張賢亮、陳忠實、王小波、 閻連科等人對於革命/戀愛身體的操作與顛覆。 本計畫的特殊之處,在於對「革命加戀愛」小說的討論,自茅盾以降,一般 集中於敘事模式的歸納,以及彼此消長、互動關係的探討等,但計畫意圖另闢蹊 徑,從作品內容及作家個人態度多重而游移的身體表述與觀念裡,探測、重讀文 本間的罅隙。本計畫的最終目的則是希望藉由脈絡化的研究,建立「革命加戀愛」 小說裡關於「身體」表述初步的歷史流變軌跡,並指出其意義,以為後續更細密 的身體史研究奠定基礎。
  • Item
    張賢亮小說中知識分子的身體/心靈史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2-06-01) 石曉楓
    本文以張賢亮〈初吻〉、〈綠化樹〉及《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合為《感情的歷程》)為主要探討文本,剖析小說中知識分子的身體/心靈史。除前言及結語外,文分三節,首節「勞動的改造與新人的鑄成」探討張賢亮小說中關於政治對身體的規範,以及孱弱/強壯身體的對照,接受勞改的資產階級右派分子,必須在勞動的參與中得到啟示,但此理想的轉化進程是否已真正完成?其實甚為可疑。二節「情欲/政治的激情與獻身」則論述小說中如何展示情欲的萌動與昇華,如何藉由性愛與政治的互涉,表現出知識分子最終的抉擇。三節「知識分子的身/心辯證」則闡釋主角在食、色、死亡思考中的反省,並對張賢亮小說裡所流露的知識分子心態進行剖析及討論。 本文最後指出張賢亮小說中的身體書寫,依然侷限於理性與感性、靈魂與肉體的二元對立狀態,並認為理性、靈魂絕對高於感性與肉體。他對身體的描繪固然大膽,但整體而言,在主題及思想內涵上卻遵循著馬克思主義路線,並表現為對體制的服從。然而張賢亮開啟了知識分子對於身體欲望的思考,也能與日後的身體性愛書寫,形成更饒富意味的對照,此為其「唯物論者的啟示錄」系列最大的意義所在。
  • Item
    革命與性愛的極樂戰場──閻連科《堅硬如水》中的身體書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2-06-01) 石曉楓
  • Item
    文革陰影與瘋癲書寫——余華早期小說中的身體奇觀
    (中國現代文學學會, 2010-12-01) 石曉楓
    余華早期以文化大革命為背景的先鋒創作有中篇小說〈一九八六年〉及短篇小說〈往事與刑罰〉,本文進行其中人物所展現的身體、刑罰、暴力與瘋癲書寫研究。除前言外,文分三節:「肉身悚懼:歡與無歡的往事魅影」;「肉身懲罰:想像與現實的交相煎逼」;「肉身覺醒:在死亡中遠離瘋癲」。首節由文革往事對於人物的心理影響論述。二節主要鋪展在文革陰影的籠罩下,倖存者以想像的施刑及自虐式的刑罰,經歷往事的心理重演,其表現實為歷史肉身的銘刻。而凡此刑罰暴力的展演,卻遭到大眾冷漠的對待,現實世界裡忘卻歷史創傷的群眾,是否已形成另一種瘋癲心理?三節再由小說人物的結局安排,顯示在余華的創作意念裡,往事的提醒是必要的,否則身體終將以死亡獲得最後的救贖。
  • Item
    在廣場上的身體──論余華《兄弟》裡的狂歡敘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2-03-01) 石曉楓
    本文試圖由「身體」角度切入,觀看余華《兄弟》裡廣場身體的狂歡演出。全文分別由「公眾廣場上的身體演出」、「低下書寫與政體嘲諷」及「在時間裡變異的身體」三方面進行論述。「公眾廣場上的身體演出」部分指出性的宣揚、暴力的鬥毆以及死亡的展演,為劉鎮此一公眾廣場的重要景觀。「低下書寫與政體嘲諷」部分指出余華的修辭策略,在於藉由身體孔穴的低下書寫,表達戲仿意圖,並將上述的「卑賤身體」與象徵意義上的「莊嚴身體」並置,從而產生嘲諷效果。「在時間裡變異的身體」一節則以「展示的身體」、「高大的身體」、「代罪的身體」以及「哭泣的身體」,分別統攝李光頭、宋凡平、李蘭、宋鋼等人物形象所表徵的意義。末以論述《兄弟》對於身體血統論的顛覆以及狂歡意義的討論作結。
  • Item
    蘇童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0-07-01) 石曉楓
    蘇童的《河岸》以少年視角表現文革敘事,形成冷酷色彩與荒誕之特質,此種荒誕特質尤其展現在身體的書寫上。本文分由「河與岸的關係:從愚人船說起」、「看與被看:身體的自主與非自主權」、「慾望與懲罰的交鋒:少年庫東亮的身體焦慮」以及「革命血統認證:身體的固著與脫逃」四節,論述《河岸》裡的身體書寫。首述放逐的身體懲罰、鎮民對於船民所執行的集體規訓、母親對父親所進行的私人規訓;次言女性身體所受集體眼光的審視及其歸屬權;再論少男成長的身體焦慮、愛欲苦惱,以及慾望的公眾檢閱、規訓的轉化等;最後回歸「愚人船」意象,論述父子血緣認證的問題。文末指出《河岸》是一則政治與欲望的身體寓言,庫家父子正是以「正義懲罰」與「情欲懲罰」之名,被施予身體的放逐。
  • Item
    隔絕的身體/性/愛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2-06-01) 石曉楓
    本文集中由「身體」角度,闡發《小團圓》裡主角九莉的成長創痛、母女關係與性愛觀,藉此剖析張愛玲對於女性身體的感知與書寫。除前言以外,第二節「成長傷痛與疾病書寫」,主要論述父權家庭對於九莉封閉性格的養成;第三節「一個無所不在的注視」,寫九莉的戀母∕懼母∕怨母情結,以及母女間惡∕恨∕愧的身體接觸與感知;第四節則以「性的惘惘威脅」為題,剖析女性身體的性體驗;第五節「愛的專一想望」,析論九莉對於愛的渴望與所受傷害。本文較為著意的兩項論點,一在於提示讀者,相較於邵之雍,《小團圓》裡的母親蕊秋其實更是無所不在的存在;二在於指出,由於受到母親及社會眼光的規訓與約束,九莉對於性的態度並非全然自主而愉悅,其中也包含著冷淡與恐懼。全文最後歸結出《小團圓》裡所書寫的主題,正是在隔絕的身體∕性∕愛裡的九莉,對於親情與愛情永遠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