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從孔子的形象變化論道德仁義禮法的落實─西漢前傳世與出土文獻下的學術發展(2013/8-2014/7) 林素英時代環境、社會政治與學術立場不同,對孔子的認知與形象就有所差別,所以藉由 對孔子的形象變化,即可相對代表不同的學術意義,歸納出學術發展之情形。雖然各界 都同意《論語》是理解孔子最重要之資料,不過限於編輯者之取材以及體例等各種因素, 致使孔子之形象並不全面。例如《左傳》乃最早記錄孔子之資料,然而其中的孔子形象, 即與《論語》大有差別。至於新近諸多戰國簡文中,更出現大量孔子的新形象,以及後 世所稱儒、道、墨、法等不同學派人物的互動記錄。如此現象孰是孰非,或者皆是、或 者皆非,是相當耐人尋味的。然而若能從學術發展的眼光來看,孔子這些不同形象之呈 現,都可代表不同學術視野下對於孔子之學的不同解讀,不同學派人物之往來互動,又 是不同學術思想間之激盪與摩和,正可呈現當時學術發展之更全面狀況。 基於此因緣,本研究乃以孔子的形象變化為主軸,輔以道德、仁義、禮法思想的逐 步向下落實的歷史事實,展現孔子在上承古代學術傳統而進行學術傳播,以至於西漢時 期孔子被型塑為「素王」期間的學術發展情形。同時為求把握較寬廣之學術視野,因而 兼採《左傳》、《禮記》與《易傳》等重要經史傳記、先秦諸子以及西漢今文學派對孔子 「特殊加工」之各項傳世文獻。另外也兼採郭店、上博乃至清華簡等出土文獻中有關孔 子與先秦個學派人物互動之寶貴資料,以綜理出西漢前之學術發展情形。詳細梳理後, 並對其利弊得失進行客觀評價,以為日後學術發展之戒鑑。 本計畫共計三年。第一年,以經史傳記資料中的孔子形象為主,並探討子夏學派對 當期學術發展之影響。第二年,以先秦諸子以及戰國簡文中的孔子形象為主,並探討子 游、荀子學派對當期學術發展之影響。第三年,將從今文學派如何塑造孔子成為「素王」, 且以「六經」為孔子所作之重要形象,探討西漢之學術發展情形及其對後世之影響。Item 從施政策略論〈緇衣〉對孔子理想君道思想之繼承—兼論簡本與今本〈緇衣〉差異現象之意義(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 2007-03-01) 林素英孔子一生志在從政,而記載孔子理想君道思想最完整而有系統之篇章,限於《論語》之收錄原則,撤而當今文獻中,實應以〈緇衣〉為本。尤其郭店本以及上博本都有〈緇衣〉,因而對照簡文之不岣記載,或可梳理自從孔子以至於今本〈緇衣〉之時,其理想君道思想之繼承情形。由於理想之君道思想應該包含人君典型之樹立、施政原則之確定以及施政策略之貫等三大部分,各有複雜之內容,宜分項詳加論,有則僅就施政策略之部分提出討論。因此,有在敘述為文之動機與目的後,即行討論施策略所據資料之問題,繼此之後,則進入核心議題討論部分,分別從好賢惡惡禮敬大臣、謹言慎行以為臣民表率、與臣民建立良好互動、以恆久不變之毅力貫徹政治實踐等四方面進行討論。最後,提出今本〈緇衣〉之思想乃是立本於孔子之理想君道思想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