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訓育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正義、關懷與紀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李琪明
    本研究基於校園道德生活與氣氛日漸重要之際,乃以個案研究方式選擇一所北市國小進行一學期的觀察、訪談與小規模問卷調查,並以正義、關懷與紀律作為學校道德生活的理論基礎。研究結果概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有關學校整體校園生活與氣氛,所顯現特點為:(一)該校雖為該區之近百年老校,但因其近年來校舍大幅改建以及近幾任校長領導風格不同,故其校風也展現不同風貌,但整體而言仍稱純樸;(二)該校之領導決策人員十分強調民主、溝通與關懷的理念,然教師實際的感受乃稱尚可,又因學校甚大,教師互動仍有待強化;(三)該校設有師生權益相關機制,如教師會與家長會等,前者似乎未獲普遍參與,後者則發揮諸多功能;(四)學生對於學校的整體氣氛多傾向於正面的描述,諸如學校像個花園、天堂等;(五)該校與社區互動良好,除重視鄉土教學外,更進一步與社區組織合作,讓師生參與社區之營造;(六)甲國小道德教育的重點在於生活教育,較為強調「紀律」與「關懷」層面。其次,在班級道德生活與氣氛方面,由低、中、高年級不同年段班級之剖析可得下述特點:(一)「紀律」取向的道德生活,包括秩序、常規與禮儀等,乃為國小道德教育的基礎與重要內涵;(二)隨著年齡的增長,「關懷」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融入,強調人際間的同理與尊重;(三)面對高年級學生的自主性增強之際,民主開放的氣氛益顯重要,亦即「正義」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需增強。本研究最後乃針對研究對象(即甲國小)做一概述並提出若干建議,另則針對研究歷程中研究對象之選擇、研究問題之聚焦、研究倫理之考量以及研究結果之處理等做一反省與檢討。
  • Item
    正義、關懷與紀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李琪明
    本研究基於校園道德生活與氣氛日漸重要之際,乃以個案研究方式選擇一所北市國小進行一學期的觀察、訪談與小規模問卷調查,並以正義、關懷與紀律作為學校道德生活的理論基礎。研究結果概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有關學校整體校園生活與氣氛,所顯現特點為:(一)該校雖為該區之近百年老校,但因其近年來校舍大幅改建以及近幾任校長領導風格不同,故其校風也展現不同風貌,但整體而言仍稱純樸;(二)該校之領導決策人員十分強調民主、溝通與關懷的理念,然教師實際的感受乃稱尚可,又因學校甚大,教師互動仍有待強化;(三)該校設有師生權益相關機制,如教師會與家長會等,前者似乎未獲普遍參與,後者則發揮諸多功能;(四)學生對於學校的整體氣氛多傾向於正面的描述,諸如學校像個花園、天堂等;(五)該校與社區互動良好,除重視鄉土教學外,更進一步與社區組織合作,讓師生參與社區之營造;(六)甲國小道德教育的重點在於生活教育,較為強調「紀律」與「關懷」層面。其次,在班級道德生活與氣氛方面,由低、中、高年級不同年段班級之剖析可得下述特點:(一)「紀律」取向的道德生活,包括秩序、常規與禮儀等,乃為國小道德教育的基礎與重要內涵;(二)隨著年齡的增長,「關懷」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融入,強調人際間的同理與尊重;(三)面對高年級學生的自主性增強之際,民主開放的氣氛益顯重要,亦即「正義」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需增強。本研究最後乃針對研究對象(即甲國小)做一概述並提出若干建議,另則針對研究歷程中研究對象之選擇、研究問題之聚焦、研究倫理之考量以及研究結果之處理等做一反省與檢討。
  • Item
    正義、關懷與紀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李琪明
    本研究基於校園道德生活與氣氛日漸重要之際,乃以個案研究方式選擇一所北市國小進行一學期的觀察、訪談與小規模問卷調查,並以正義、關懷與紀律作為學校道德生活的理論基礎。研究結果概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有關學校整體校園生活與氣氛,所顯現特點為:(一)該校雖為該區之近百年老校,但因其近年來校舍大幅改建以及近幾任校長領導風格不同,故其校風也展現不同風貌,但整體而言仍稱純樸;(二)該校之領導決策人員十分強調民主、溝通與關懷的理念,然教師實際的感受乃稱尚可,又因學校甚大,教師互動仍有待強化;(三)該校設有師生權益相關機制,如教師會與家長會等,前者似乎未獲普遍參與,後者則發揮諸多功能;(四)學生對於學校的整體氣氛多傾向於正面的描述,諸如學校像個花園、天堂等;(五)該校與社區互動良好,除重視鄉土教學外,更進一步與社區組織合作,讓師生參與社區之營造;(六)甲國小道德教育的重點在於生活教育,較為強調「紀律」與「關懷」層面。其次,在班級道德生活與氣氛方面,由低、中、高年級不同年段班級之剖析可得下述特點:(一)「紀律」取向的道德生活,包括秩序、常規與禮儀等,乃為國小道德教育的基礎與重要內涵;(二)隨著年齡的增長,「關懷」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融入,強調人際間的同理與尊重;(三)面對高年級學生的自主性增強之際,民主開放的氣氛益顯重要,亦即「正義」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需增強。本研究最後乃針對研究對象(即甲國小)做一概述並提出若干建議,另則針對研究歷程中研究對象之選擇、研究問題之聚焦、研究倫理之考量以及研究結果之處理等做一反省與檢討。
  • Item
    理想公民資質之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2-07-??) 張秀雄; 李琪明
    公民資質的良窳乃攸關民主制度穩固的關鍵,尤其臺灣地區正值邁向民主社會之際,其公民尚存自由開放但自律不足、爭取權益但過於功利、追求民主但法治不彰、享受富裕但卻缺乏禮節、多元尊重但認同分歧、價值多元卻流於真空、民間力量興起但易過熱等特點,故形塑當代社會的理想公民資質,並進而建構公民社會實乃重要課題。基此,本研究乃以臺灣地區為對象,藉理論探討、焦點座談及德懷術等研究方法,探討並建構理想的公民資質,在理想公民特質方面,共計三十三項,分為「人與己」、「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世界」及「人與生態」等六個主軸;在公民資質內涵方面,乃以「公民知識」、「公民德行」及「公民參與能力」三者為其重要層面。此套理想公民資質的特色分別呈現了多重角色的公民特質、認知情感行動兼顧的公民內涵、普世價值與儒家價值並融的公民資質觀、一般與專業公民德行兼重的公民資質觀、本土觀與世界觀兼具的公民資質觀,以及意識型態淡化與多元民主的公民資質觀。關於理想公民特質的建構,可作為公民教育目標訂定的參考,而理想公民資質內涵的建構,亦可作為公民教育內容的依據,故願藉此成為臺灣地區邁向成熟公民社會願景的努力標竿。
  • Item
    海峽兩岸德育教科書之分析與比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1-06-??) 李琪明
    教科書是學校課程中直接影響學生德育學習的重要媒介,其內容不僅關係著德育成效的重要指標,更透露出德育目標與整體教育的方針,進而更顯現出環境脈絡的特點。以此觀點置於海峽兩岸,自1949年起,兩岸陸續設有德育專門課程,並編有完整的教科書。然而,臺灣與中國大陸的歷史淵源及政治因素,是否會反映在德育教科書中?其教科書內容的異同之處為何?又透露出其各自的德育目標與教育政策為何? 基此,本文研究目的有三:一是瞭解臺灣地區德育教科書內容;二是剖析中國大陸德育教科書內容;三是分析與比較海峽兩岸德育教科書內容之異同,以作為兩岸德育教科書發展之參考。 本文採用文獻探討與內容分析法,針對臺灣地區國小「道德與健康」教科書、國中「認識臺灣」及「公民與道德」教科書,以及大陸地區小學「思想品德課」教科書、初中「思想政治課」教科書等,進行深入多元剖析。 研究結果發現,首就課程標準而言:兩岸德育課程標準形式大同小異但在內涵上同中有異;其次就教科書制度及重點而言:編審組織均由獨占而開放,邊審制度均朝向審定制,教科書內容重點有其共通處,但教科書形式與品質仍有極大差異且教科書教育理念有不同著重點;再就德育教科書之道德內涵分析與比較:兩岸德育教科書道德內涵主題類目差異甚大,但在次類目的重要性排序有其共通性,而在道德內涵各類目內容則是同中有異。 總之,兩岸德育或因擁有共同文化淵源而存有極大的相似性,但也因不同政治情勢的影響下而產生差異。目前兩岸均面臨社會與教育改革快速變遷之際,對於現階段德育的政策與目標,實有待深刻地反省與批判,以開創德育發展的前景。
  • Item
    大陸地區德育之政治意識型態批判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8-07-??) 李琪明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瞭解大陸地的德育全貌;二是探討大陸地區德育與政治意識型態的關係;三是以批判的角度,探討德育與政治意識型態應有的關係與定位。本文架構首先分別就大陸地區的德育觀、德育政策與德育課程三個層面,深入剖析德育與政治意識型態緊密聯結的關係,以印證教育淪為附屬與工具之環境脈絡的影響;進而論述政治意識型態對於德育產生的正、負面作用;最後,乃以批判 (並非全然否定) 的精神,期能釐清政治意識型態與德育的適當定位,以使德育重獲本然面貌與豐富的生命力。主要研究結論如下:就德育與政治意識型態的關係而言,政治意識型態是德育的最高指導原則也是重要內涵;操縱政治意識型態的政黨也同時是德育的決策單位;政治意識型態的領導人物亦成為德育的受尊崇人物;政治意識型態的衝擊往往也易成為德育改變的關鍵。其次,就政治意識型態對德育的影響而言,正面的作用有和諧統一德育共識之形成、權威有效德育政策之貫徹、全面配合德育課程之實施;但在負面作用則有德育知識由政治霸權所壟斷,易使德育產生混淆;德育政策以國家機器為重心,易使德育流於形式;德育課程成意識再製的工具,易使德育內容僵化。因此,筆者乃提出六點建議:一、建立多元政治意識型態衝擊的環境,減少政治意識型態對德育的宰制;二、釐清德育的價值與意義,擺脫政治意識型態的束縛,建立具本土性與國際性的德育觀;三、德育政策之內容應在多元價值中凝聚基本的認同感,同時兼重個人與社會需求的平衡性;四、德育政策的制定宜朝向上下互動的民主化原則,切忌政黨與政治領袖過度介入;五、德育課程的控制權應逐步「下放」或「釋放」,設定基本限度的德育目標,使德育課程在政治力運作中具有彈性與空間;六、建立德育教科書的評鑑制度,以「批判性德育」的精神建立評鑑規準,減少教科書中政治意識型態之灌輸。
  • Item
    批判的觀點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7-06-??) 李琪明
  • Item
    大陸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德育課程之沿革與發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6-06-??) 李琪明
  • Item
    我國國民中小學學校層次德育課程評鑑指標之建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9-06-??) 李琪明
    本文旨在將課程評鑑與教育指標之理論與趨勢,結合並運用於道德教育的範疇,期使德育邁向更為生活化與科學化的路向。德育改革乃今日教育不可忽視的課題,而重視德育品質與效果的德育課程評鑑研究則是改革的第一步。故本文乃先藉由理論及文獻分析,探討德育課程評鑑指標的理論基礎與重要理念,並剖析國內外德育課程或教育相關評鑑指標的有關文獻。其次,藉由文獻探討的基礎與數次焦點座談的討論與修正,具體建構出學校層次國民中小學德育課程評鑑指標46個與相關要項,並進而擬定指標資料之具體蒐集方式,以檢證德育課程評鑑指標之可行性與應用性。本文架構分為七部份:一為前言,指出本文之關切重點與研究主旨;其次二、三、四部份分別論及學校德育與課程的關係,課程評鑑的重要概念,以及教育指標的理念與原則,做為德育課程評鑑指標訂定之文獻與理論基礎;五、六部份則針對我國國民中小學階段的學校層次(有別於地方層次與國家層次),具體建構德育課程評鑑指標,並進而列出指標之資料蒐集方式,以達成本研究目的;最後則陳述啟示與建議,作為結語。
  • Item
    教育研究中意識型態的批判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5-06-??) 李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