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5 of 124
  • Item
    虛擬實境應用於臺灣學生進行泰語語序學習之成效
    ( 2021) 譚華德 ; Watthanapas, Nitiwat
    泰語具有獨特的拼寫系統及文法規則,有別於中英文的文法語序規則,致使學習的難度大幅增加。而過去研究也指出外語的文法語序學習是最困難的外語學習任務之一,伴隨科技的蓬勃發展,新興科技已被廣泛地應用於外語學習中。故在本研究藉由多國語言虛擬學習評量系統來幫助泰語學習者進行文法語序學習。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邀請北部地區某一國立大學進修推廣中心修習泰語課程的學習者參與研究,進行5週的教學實驗,並於實驗結束後一個月進行語序學習保留率的測驗,共蒐集84份有效資料。本研究所使用的數據資料經由問卷與訪談蒐集而得。而研究結果發現:泰語自我效能對於語序學習保留率及VR學習價值、語序學習保留率對於VR學習價值與持續使用意願、VR學習價值對於持續使用意願,皆具有正影響;而泰語語言焦慮對於語序學習保留率及VR學習價值則具有負影響。另外,從訪談分析結果可見,參與者對於泰語具有積極的學習動機,並且對於使用虛擬科技作為泰語學習工具具有高度的持續使用意願及肯定它的教育價值。關於不同性別參與者對於泰語自我效能及泰語語言焦慮的感知,具有顯著差異,且不同學習經驗參與者對於泰語自我效能的感知及語序學習保留率亦具有顯著差異。最後,研究結果歸納出泰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主要為跨文化交流,而泰文學習困難之處則包含字母發音、字彙拼寫及語序結構。同時,本研究也確認基於虛擬實境的學習系統有助於提升泰語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及泰語語序的知能。因此,本研究建議,教學者可借助虛擬科技幫助成年語言學習者進行語序學習,藉此促進他們培養更良好的語言能力。
  • Item
    教師於社群課程實踐之個案研究:以批判教育學為視角
    ( 2021) 洪郁婷 ; Hung, Yu-Ting
    課程改革相關討論一直備受關注,尤其臺灣實施十二年國教之後,這一波改革對師生而言更是直接的衝擊;不過,即使處在這樣的脈絡之中,教師的課程實踐似乎仍是步履維艱。過往的研究,多從國家機器、教師文化、專業認同等方面對上述現象予以解釋,本文則企圖打破原先的論述框架,新闢教師實踐的論述空間,故嘗試採完全走入教師的脈絡之中,不再讓教師成為被觀看的他者;用批判教育學的視角,從課程意識、師生關係、社會責任三個層面的覺醒歷程,理解教師為何要實踐、如何去實踐,並將教師批判覺醒後的課程實踐予以理論化。本文採為時兩年的質性個案研究,深入臺灣北部某縣市都會區的大型完全中學國中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研究對象為此社群其中三位教師;並運用參與/非參與式觀察、回溯性的深度訪談、文件分析,探究教師如何藉由社群建構出多重反思的專業文化場域、教師覺醒的契機與歷程、以及實踐的困境所映射出的結構性問題。研究發現,教師的教學作為,往往反映了教育體系中的各方權力關係,故教師通常會在權衡之下,選擇自認為最適合的處理方式,但這不一定具有教育意義;若能打破現存結構對教師的定義,教師賦權的力量便會產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則頗為複雜,既是平等的關係,教師須帶著批判反省的力量聆聽學生的聲音;亦是權力不對等的關係,教師須走向解放的權威,方能帶領學生共同建構課程,這對本研究的個案而言,是仍待努力的方向。教師的社會意識則能帶領教師走向覺醒,本研究個案因能與課室中弱勢的學生站在同一陣線,故得以揭露迷思,看見社會結構中的隱形群體,進而期待能藉由課程實踐,消解此結構所帶來的壓迫。根據上述的發現,研究結論有五項,分別為:一、社群的交流能讓教師看見多元的課程實踐;二、教師可從自身與課程的連結開始展現主體;三、反省的學習能生成批判性知識並共構課程;四、教師面對基進的改革行動時仍會游移不定;五、納入課程實踐的改革論述使教師賦權增能。而本文亦針對未來關於教師課程實踐的研究以及關於第一線教師的實踐,予以相關建議。
  • Item
    臺韓高等技職教育推動教學卓越政策與實務之比較
    ( 2021) 朴東飛 ; Park, Dong-Bee
    本研究主要探究臺韓高等技職教育推動教學卓越政策與實務,先從瞭解國際高等技職教育教學卓越品質的發展,去探究臺韓高等技職教育推動教學卓越政策與實務措施。本研究解析臺韓高等技職教育推動教學卓越政策之外,借鏡臺韓科技大學的實例,更進一步瞭解臺韓技職大專教學發展中心落實教學卓越的實踐,並且本研究進行臺韓高等技職教育推動教學卓越政策與實務比較,探討臺韓教學卓越政策措施與實務策略之異同。本研究是採取以文件分析為主,補以訪談的方式,探究臺韓高等技職教育推動卓越政策與實務,並根據上述資料分析所獲得的研究發現如下:一、 臺韓教學卓越政策皆強化高等技職教育辦學目的與技專院校獨有的培育特色。 二、 臺韓教學卓越政策皆強化技專院校之自主能力與競爭力。 三、 臺韓教學卓越政策較側重落實教學創新。 四、 臺韓教學發展中心建置學校教學卓越平台系統與機制。 五、 臺韓教學發展中心輔導學生的學科知識是落實教學卓越實務的核心。 六、 臺韓教學發展中心具與產業接軌的實效性,強化師生的職務實作技能。 七、 臺灣技職教育教學卓越政策較側重於培養學生在實際產業環境中所需實作技能,韓國則以建構「國家職務能力標準」來提升高等技職教育教學卓越的品質。 八、 臺灣教學發展中心較為全面性地落實教學卓越實務,韓國則以落實「國家職務能力標準」為本的課程與管理「教學品質」系統,來實現技專院校之教學卓越的實務。 基於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供給臺韓未來高等技職教育教學品質發展之建議。
  • Item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素養導向的教科書發展與設計—教科書內容分析與編者觀點探究
    ( 2021) 蘇苑瑜 ; Su, Yuan-Yu
    108課綱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學習內容以疑問句形式呈現,教科書編者須自行組合學習內容及學習表現編寫,希望引導跨學門、探究學習,成就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而108課綱理念是否落實,教科書為重要關鍵。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素養導向設計之情況,以及教科書編者發展素養導向教科書的歷程。本研究採用二階段研究設計,第一階段為教科書內容分析,針對高中公民科四版本教科書進行學習內容架構、學習表現引導方式、素養導向教學設計三面向之分析,瞭解教科書素養導向設計之情況;第二階段為教科書編者深入訪談,透過訪談17位教科書編者,包含主編、編輯、作者,探究素養導向教科書發展的歷程。最後綜合兩階段所得之資料,分析並討論教科書發展歷程中的素養設計爭議及相關問題。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一、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素養導向設計之情況(一)課次架構以項目為基礎組合相關條目編寫,教科書呈現更多元的面貌(二)跨學門設計以冊內跨學門為主,少有課內跨學門整合論述(三)教科書多直接呈現而非引導學習表現,學習表現設計集中理解及思辨面、較少活用性設計,主題探究有較多整合性及策略性設計(四)題文脈絡性依活動類型而有差異,活動提問設計層次各版本存有差異,部分提問與題文情境連結性不高(五)文本設計增加情境案例及提問,著重文前預習性提問及文末省思性提問,較少文中理解與探究性提問二、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編者發展素養導向教科書之歷程(一)學習內容條目開放性及大考不確定性,編者傾向擴充解釋條目、著重易評量及理解思辨面學習表現的素養設計(二)課綱倉促實施,各界未充分溝通,編審對課綱學習內容範圍及教材編選原則的理解存有落差,再加上時間壓縮,編者認為柔性課綱失去彈性(三)教科書市場使用與教科書素養設計存在矛盾,以教師教學考量為出發點的教科書設計,難促成學生中心之素養導向教學1.考量教師教學習慣,教科書設計傾向社會科學分論編寫,少課內跨學門整合論述2.考量教學時間及方便教師教學,教科書編寫多回答條目問題而非引導探究條目問題,探究活動未能循序漸進引導探究3.由教師中心演繹式編寫轉向學生中心歸納式編寫的情境脈絡化設計,知識定義難結合情境編寫,教科書篇幅增加且知識概念不明本研究最後提供素養導向教科書發展及設計相關建議與省思,供未來教科書發展及設計實務,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 Item
    高中學生生涯探索:學校課程與家庭教養資本之互動關係
    ( 2021) 孫以柔 ; Sun, Yi-Jou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以新北市一所男女合校的完全中學高中部作為研究場域,探究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下,第一、二屆經歷108課綱的學生,在學校的生涯輔導系統中的探索經驗。本研究挑選對108課綱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具有學習的主動性與明確生涯方向的高一與高二各一位學生作為研究參與者,探討家庭教養經驗與學校學習經驗如何協助與支持其找到生涯願景,成為108課綱素養導向課程所期待的學生圖像。本研究以Bernstein理論作為分析架構,剖析個案學生在進入學校系統前的起點行為如何受到家庭教養與成長經驗的影響,產生不同程度的生涯認同與探索狀態,並習得與形塑出不同形式的運用資源與感知系統的能力。其次,探究個案學生進入學校生涯輔導系統後的學習歷程,包括學科課程、生涯規劃課程、生涯探索活動,以及個案學生與不同系統成員的互動經驗。本研究期待透過學生經驗以反饋學校課程的整體規劃與安排,以期作為未來課程改革的參考,使更多學生有機會從學校的學習中找到生涯方向與目標。研究結論如下:一、學生經由家庭教養經驗形塑出生涯價值觀,影響其參與學校生涯輔導系統的不同角色類型與互動位置。 二、學生的生涯探索經驗受到社會關係的互動經驗影響,但系統成員的職務分配未必符應學生的社會關係。 三、學生的課程意識與生涯興趣覺醒於自主性探究過程,有助於開啟對於學校生涯輔導系統的覺知與批判。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學校應重視家庭教養經驗對學生的影響並積極系統合作,針對不同參與程度的學生與家長規劃接觸資源的不同方式。 二、學校整體課程規劃宜整合跨領域的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建構兼具統整性與延續性的校本生涯輔導系統與課程地圖。 三、家庭與學校應提供學生更多自主學習與探究的時間、空間與機會,導引學生主動建構知識與興趣,開展出生涯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