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Item 師培生社會情感學習課程實施成效之探討(2023) 曾麗紅; Zeng, Li-Hong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CASEL提出的社會情感學習為學生心理健康與福祉提供了教育實踐指引,並為解決學生心理與行為問題提供了預防性教育措施。此外,師培生作為學校教師的重要來源,其社會情感能力將會影響未來學生的自我管理、積極地社會互動、負責任地決策等的社會情感能力。因此,培養師培生的社會情感能力具有重要價值與意義。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四:(一) 編擬「社會情感學習課程」,探討實驗組在「社會情感學習課程」介入相對於對照組的教學內容,對於提升師培生社會情感能力之影響。(二) 探討實驗組在「社會情感學習課程」介入相對於對照組的教學內容,對於提升師培生利他行為之影響。(三) 探討課程實施對提升實驗組社會情緒能力之成效。(四) 探討課程實施對提升實驗組利他行為之成效。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中「不相等控制組前後測設計」,實驗對象為68名大學三年級兩班的師培生,聚焦「社會情感學習課程」的8個教學主題,以量化及質性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結論得知,實驗組師培生社會情感能力沒有顯著優於對照組;實驗組師培生利他行為沒有顯著優於對照組;「社會情感學習課程」對師培生的社會情感能力有積極的正面影響;「社會情感學習課程」對師培生的利他行為有積極的正面影響;質性資料的分析顯示,師培生對於「社會情感學習課程」的回饋普遍積極,認為這些課程主題和教學方法有助於增強他們的社會情感能力和利他行為。預期研究結果有助師資培育的課程與教學內容能夠與時俱進,以改善學校教育品質。Item 一位體制內教師成為轉化型知識分子的跨界之旅——帶著陌生人的觀點重返西藏自由運動(2022) 盧惠娟; Lu, Hui-Chuan我在臺灣教育體制內當了三十五年的國中老師,同時也投入西藏自由運動十二年,在不同場域跨界行動,期許成為轉化型知識分子。本研究以Greene的陌生人觀點為方法,重新回看及分析跨界運動的生命歷程,運用自我敘說的方式,將經驗再現及意義化。本論文的書寫先再現「老師我」與「西藏我」之間跨界行動的故事,再由「研究我」解讀此跨界的歷程與困境,最後搓揉經驗與理論,再概念化陌生人的觀點並建構陌生人觀點的方法。採二階段研究設計。第一階段是故事的書寫,透過自我文本、訪談三位協作者、文件分析,結合理論呈現教師跨界西藏自由運動的經驗,是在社會結構及個人的能動性間互動辯證的案例。第二階段是故事的探究,分析並討論我的重返經驗,在跨界轉化過程中以陌生人觀點為方法,使教師克服跨界社會運動的挑戰成為轉化型知識分子。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教師跨界至西藏自由運動追尋成為自由解放的自己,需面對場域文化、角色期待、目的對象等不同的挑戰,在朝向成為轉化型知識分子的歷程中需要承擔轉化社會的公共責任、裝備轉化社會的能力並付諸行動,以Greene陌生人觀點為方法有助於突破跨界轉化的困境。 二、陌生人觀點與轉化型知識分子是一個交織的歷程,陌生人觀點的方法能使個人產生能動,突破結構限制而行動。 三、從跨界行動經驗建構陌生人觀點的方法:如Greene提及的哲學思維、覺醒、自我覺察、抽離、多樣化觀點等方法,以及由跨界轉化經驗衍生的靜心、觀點轉化、容許不確定性等方法。Item 高等教育境外生跨文化溝通能力培育的探究(2022) 何宜紋; HE, YI-WEN不同文化中正確反應的溝通能力,應根據文化對象進行區分。本研究確立文化對象的區分條件是母語、標的語、官方語,這些條件也因地區、種族、社會身分認同而有所不同。據其文化跨度,約略為跨文化外、跨文化內、跨文化間而分的對象。因此,高等教育境外生於不同跨文化溝通能力培育之考量下,本研究目的旨為:了解賦能的內涵和蘊義,論述培育國際移動力的目的和價值,並建議提升培育的政策方向。英語文為教學媒介政策推動模式與境外生培育方向的相悖實情下,焦點團體座談法和深度訪談法的參與者,都表明培育境外生分明的溝通能力之重要性,並認同文化活動多樣性的擴展,有助於不同文化對象彼此理解。結果表明,賦能是互惠的,不同文化溝通能力習得對教師和學生都適用。透過語用失誤和整合式課程遊戲的結論,其意涵顯明如何構建不同文化對象之間的溝通能力培育,政策制定者必須以正確政策,支持培育成功的不同文化說話者,並促進在地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可為建議。Item 國中英語科教師全英語教學之教學轉化歷程研究(2023) 林怡葶; Lin, Yi-Ting因應《2030雙語政策》提出的高中以下英語科進行全英語教學之目標,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英語科教師進行全英語授課的教學轉化歷程,並且分析社群對教師教學轉化歷程的影響,以及探究英語教師運用何種教學方法與策略以幫助學生理解與習得教學內容,因此研究者採取個案研究法,並透過訪談、課堂觀察與教學相關文件分析,以瞭解一位國中英語科專家教師的教學轉化歷程、社群對此歷程之影響,以及教師採取何種教學方法與策略幫助學生理解全英語課程。研究結果顯示,個案教師的教學轉化歷程以全英語教學之理解為核心,盡可能地以英語作為授課語言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接著根據理解將教科書內容轉化為連結真實情境、可理解與符合目標的教學內容,並隨時檢核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狀況,並進行反思與得到新理解,以期修正與改善未來的教學。再者,個案教師因為參與社群得到教學專業的增能與心靈層面的支持,更加強化教學轉化歷程的不同階段且具有正面的影響。最後,個案教師運用不同的方法與策略呈現教學內容,像是藉由漸進式的任務式課程編排、妥善規劃的課堂語言,以及多元鷹架的搭建,如:多模態融入、差異化教學與適當的第一語言輔助等策略,以幫助學生理解全英語課程。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英語教學者以及未來相關研究作為參考。Item 國中跨領域教師協同發展與實施「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課程之研究:CLIL再統整模式(2023) 邵士原; Shao, Shih-Yua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英語教師與科技領域教師組成的教師專業社群,協同發展「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CLIL)的跨領域課程,並進行教學實踐。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透過質性研究的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從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師專業成長三個面向,檢視英語與科技CLIL的課程方案建構、實施與成效。本研究結果主要有五:(一)CLIL再統整模式的課程設計理念跨越學科與語言的線性思維。(二)課程設計以認知性言談功能轉化教材內據以提高學生認知層次。(三)從課室語言、教材、表現任務上整體考量,精緻運用跨語言策略,建構友善的英語學習情境可提升學科與語言學習的成效。(四)運用多元豐富的教材與多模態任務鷹架教學策略與評量方式,能提升學生在科技領域與英語的學習興趣與成效。(五)英語與科技CLIL課程發展與實踐轉化雙語教學認知並提升跨領域教學素養。Item 從課程社會學觀點探討個案高中校長推動108課綱之課程領導(2023) 林孟郁; Lin, Meng-Yu研究個案之場域為都會地區一所高中,研究目的旨在陳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推動之際,校訂課程決定的權責鬆綁和下放,並倡議學校自主發展本位課程。在此特定情境脈絡下,校長的領導不僅體現於校務行政上,更要展現課程領導者的積極作為和策略,與教師的互動和協同中持續的溝通和反思,課程開發時探討課程目標、教學策略及評量方式,提供所需的支持和資源,領導的歷程反映出校長的決心和承諾,確保課程知識能夠貼近學生需求和社會期待。本研究將透過微觀的政治取向,以課程社會學為觀點,探討權力運作和課程知識形成,其交互影響之實徵研究;資料蒐集上,邀請一位校長、四位主任及四位老師參與研究,經由深度訪談及焦點團體訪談法來進行,同時也收集相關的課程發展文件資料,包括課程發展委員會、教學研究會的會議記錄、總體課程評鑑資料、執行計畫相關課程發展成果報告書等。資料分析採用微觀的政治取向,並以課程社會學為分析架構;此外,另一研究同儕者也被邀請來參與資料分析,做為對本研究的檢核。 權力運作是聚焦在課程決策和執行過程中,不同利害關係人之間的權力關係和互動,而校長作為學校內的權力核心,其行動和決策對課程的發展和實施有著重大影響,藉由校長課程領導實踐的途徑與要素,具體而言,本研究結論:一、課程發展面向是多維度立體的動態歷程;二、反身性的課程連帶關係;三、課程領導的角色多重交織現象;四、跨領域課程協作有助於知識去階層化;五、知識的位移已超越誰的課程知識;六、對話理解共創集體責任感。 研究建議有三點:其中含括一、課程評鑑做為校本課程發展的品質保證;二、虛擬混成知識開啟校訂課程風貌的多樣異質性;三、追求課程公共性與社會平等為校本課程發展最終極的關懷。希冀,藉由校長在課程領導與利害關人間的慎思籌謀及協同合作之歷程,來剖析當前教育現場改革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於課程領導的角色將會面臨轉型與挑戰,以激發教師課程發展專業知能上研究量能之提昇,並在教材、教法及評量策略上之精進,主動且從容回應更大社會脈絡下的課程改革政策。Item 刻意練習對第二語言學習者寫作文法正確性之影響:運用間隔重複練習軟體之行動研究(2023) 安迪; Anderson, Casey Scott錯誤是學習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第二語言習得中。通過提供糾正性反饋(corrective feedback),英語教師希望學生能夠有意識的認知到他們的錯誤並改變習慣來修正錯誤。然而,儘管經過反覆糾正, 穩定的錯誤(stabilized errors) 仍然持續出現在學習者的寫作中。為了修改學習者的寫作錯誤,他們需要有機會不斷的練習,但傳統的寫作反饋通常缺乏練習部分,使學習者在糾錯中處於被動角色。本行動研究旨在通過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擴大語言學習者與反饋的互動,以增強對自身穩定錯誤的認識,並培養增加對寫作文法正確性的掌握。透過一個强調間隔重複的學習方案(spaced repetition software program) 來進行此項研究,該方案促使學習者在分散練習中積極糾正他們的寫作錯誤,以瞭解此練習模式是否能有效減少文法錯誤,以及學生如何看待學習策略。經由追蹤學習者的錯誤模式來比較實施此學習策略前後的差異。結果發現學習者的文法正確性在統計上有顯著進步。參與者由六名參加雅思考試寫作課程的成年台灣英語學習者組成。他們認為這項學習策略不僅有趣且有效地減少錯誤率,但他們也提出對於將此項學習策略應用於自我學習過程的困難。間隔重複應用程式雖然是將刻意練習應用於糾錯的有用工具,但學習者需要教師的指導才能有效地應用這種學習策略。Item 國文科教師教學轉化歷程之個案研究(2022) 吳翊瑛; Wu, Yi-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文科教師教學轉化之歷程,並分析教師在此歷程當中其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與因應之道,因此,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透過單一個案以正式與非正式訪談、課堂觀察、教師個人教學的相關文件等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藉此釐清國文科教師的教學轉化歷程,和其所面臨的挑戰與因應之道。而在本研究中發現,個案教師的整體教學轉化歷程從理解、轉化(準備、陳述表示、選擇與適性)、教學、評量、反思,直至新理解以形構出一個週而復始的動態循環歷程,並瞭解到個案教師會透過「自我調適」的方式來作為因應其在評量方面所面臨的兩大挑戰。一、理解:個案教師視「透過文學感受生活,藉由讀寫安身立命」為其國文教學的目標,並秉持著「語文思維教育理念」來理解課程內容與知識內部的組織結構。 二、轉化:個案教師會依學生「理解層次」的先後順序來安排教學進程,並視「課本」為其核心來佈局教學內容;並以「小量、遞進且相互關聯」、「多元形式鷹架」與「題目輔助文本」的方式陳述教學內容;亦會根據單元屬性的不同以選擇適切的教學方法;且透過「口頭問答」的策略,隨時對學生的表現做出回應。 三、教學歷程(教學、評量):個案教師會以「提問教學」搭配「多元鷹架」來引導學生,並關注於學生的迷思概念和學習興趣,並視評量測驗為其掌握學生對於課程內容理解程度的一道媒介。 四、反思歷程(反思、新理解):個案教師會加強學生解題技巧的能力、設計出以圖像為本的知識圖卡,且視學生對於文言文的反應為一種學習的過程。 而基於上述研究結果之發現,則分別針對教學現場教師與後續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一、建議教學現場教師能審視自身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與詮釋,是否和其在規劃、執行教學內容時是呈現相互連貫的關係。若面臨到挑戰與困境時,亦能詢問專家教師或是參與各類相關研習與課程。 二、建議後續研究能選擇多位國文科教師作為研究對象,或是蒐集學生對於課堂學習的感受,以和教師的教學轉化歷程進行比對與驗整。Item 馬來西亞獨中華文教師多元文化課程實踐之研究:邊陲對話與回應轉化(2023) 戴淑華; Tai, Shu-Fah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個能回應馬來西亞沙巴州華文獨立中學多族群班級文化多樣性的課程方案並探究其實踐的轉化。希冀透過課程實施的分析、論述,從中理解馬來西亞華文課程如何可能從單一的華族文化本源學習,轉變為回應多族群班級學生學習需要的可能。為達前述目的,本研究以沙巴州華文獨立中學初中一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多元文化課程取徑設計課程方案,分別從課程實施成效、學生學習表現及教師專業成長三層面來探究族群文化多樣性融入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華文課程的實施情況。本課程實踐的資料蒐集與分析,採質性研究取徑為主。包括:學生學習單、訪談記錄、課堂觀察記錄、官方文件等。首先,先就課程方案的發展理念、目標、模式、實施方式說明一位馬來西亞獨中的初中華文教師,在與研究者協同討論的歷程中,其個人對該學科教師如何教及學生如何學,才能啟動學生線上學習的動機與成效加以敘述。其次,聚焦於課程實施歷程及其因應策夜。最後,則闡述教師專業成長。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有三方面:一、 馬來西亞沙巴州多族群、文化之多元教育主題融入華文課程的設計與教學,豐富了學習內容多元與多樣性,學生開始透過議題討論檢核習以為常的現象與問題。 二、 馬來西亞沙巴州多族群、文化之多元教育主題教學活動因疫情無法實施時,除了按下暫停鍵,批判思考是梳理成因重要的取徑。 三、 教師實施馬來西亞沙巴州多族群、文化之多元文化華文教育課程方案後,開始意識並覺醒文化對學習的影響,以及體認到教師即為課程創制者的重要性。Item 大學生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所面臨的問題類型與求助意願之研究(2023) 詹曉林; Zhan, Xiao-Li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所面臨的問題類型與求助意願之現況,並分析不同人口統計學變項在問題類型以及求助意願中的差異情形。本研究藉由問卷調查法,對中國大陸的三所院校採方便抽樣,網路問卷填答共294份,得到有效問卷共275份,並從中挑選出8名大學生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目前主要遭遇的問題類型為學業問題與就業問題,並且個體在遇到問題時更傾向於求助朋友/同學、父母的非專業求助。本研究發現,在學業問題嚴重程度與就業問題嚴重程度上,沒有聊天對象的大學生顯著高於有聊天對象的大學生。然而,在就業問題嚴重程度上,大二、大三和大四顯著高於大一;理工類專業的大學生顯著高於經管類專業的大學生;母親健在的大學生顯著高於母親不健在的大學生;課餘時間有打工的大學生顯著高於課餘時間沒有打工的大學生。再者,在專業求助意願水平與求助意願總分上,父親不健在的大學生均顯著高於父親健在的大學生。然而,在專業求助意願水平上,大三顯著高於大一;教育類專業的大學生顯著高於經管類專業的大學生;母親健在的大學生顯著高於母親不健在的大學生。此外,研究結果進一步完善了大學生在疫情期間面臨的問題類型與求助意願方面的研究,亦了解個體問題產生的原因、如何處理問題以及求助專業人士評分低的原因,這對於心理諮詢服務的推廣提供了一定的支持。Item 運用概念導向閱讀教學帶領高中生主題探究之行動研究(2023) 陳景勻; Chen, Ching-Yun本研究源於研究者對於素養導向與自主探究的教育趨勢之下,國語文教師如何在國語文課中培養學生運用閱讀進行探究之好奇,因此研究者運用概念導向閱讀教學框架(Concept-Oriented Reading Instruction)來發展一套教學方案,帶領高中生進行主題探究,並檢視實施歷程中,學生主題探究與閱讀動機的表現,以及研究者的成長。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場域為臺北市一所實驗教育的高中語文選修課,共 4 位學生。本研究共分為兩期:行動期與調整期。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以參與式觀察、檔案文件分析、訪談之方式蒐集資料,並對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根據本教學方案實施歷程,在觀察與個人化階段,使學生有連結個人生活經驗的機會是關鍵;在搜尋與檢索階段,幫助學生釐清「哪些是與探究主題相關」的問題是讓學生展開搜尋的關鍵;在理解與統整階段,使學生討論各自所讀,並提供寫作的鷹架是關鍵;在與他人溝通階段,教師設計真實的溝通情境是關鍵。 二、實施歷程中,學生的主題探究表現為:(一)學生能提出觀察並提問,不過觀察記錄的表現較弱;(二)學生能用關鍵字搜尋資料並判斷其與探究主題的關聯性,不過找到新關鍵字來搜尋資料的表現較弱;(三)學生皆能理解並整合文本,且能完成一份連貫的書寫報告;(四)大部分學生能口頭分享成果並與聽眾溝通。 三、實施歷程中,學生的閱讀動機表現為:(一)學生皆因內在動機而閱讀;(二)學生皆因服從而閱讀,大部分學生因社會理由而閱讀;(三)學生皆因願意挑戰複雜文章而閱讀,皆沒有逃避閱讀的情形。另外大部分學生因相信其能成功閱讀而閱讀。四、 研究者的收穫與成長分別為(一)在教學觀念上,了解CORI是心法,沒有固定的方法;(二)在教學設計上,反思CORI教室在線上時應運用科技工具使協作更順暢;(三)在教師信念上,對閱讀素養能力再理解。研究者根據上述結論,提出對於運用概念導向閱讀教學進行教學或研究之建議,以供實務工作者或未來研究者參考。Item 國中彈性學習課程之學生課程經驗研究─以國際移工課程為例(2023) 李尚霖; Lee, Shang-Lin本研究聚焦於教師設計與實施彈性學習課程所產生的學生課程經驗,以理解並反思國中教育現場所面臨彈性學習課程實踐的挑戰與機會。本研究採個案研究,選定北部某國中的一門彈性學習課程──國際移工課程,作為研究場域。整門課程授課時間共計八週,研究者藉由課前閱讀教案並訪談教師,課中觀察,課後訪談學生訪談和文件分析,理解學生在國際移工課程中的課程經驗。本研究主要發現:一、彈性學習課程於108課綱的定位屬於校訂課程範疇,教師共備社群藉由釐清總綱、校方、社會領域教師自身的期待,並取各方之交集而生成課程,訂定課程主題為國際移工,意圖為發展學生對於全球化下移工現象的理解,包含了連結真實世界以及培養同理移工的態度。二、學生建構習得課程的歷程,閱讀了著重藍領移工艱辛處境的課程素材、討論時帶入自己過去對移工的觀察與見解、實作表現任務時依循的規準著重知識與技巧等,使學生主要習得了藍領移工的處境,以及準備找工作和做報告技巧等意料之外的效果。藉由關注學生的課程經驗,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歷程中如何學習,可以看見學生容易在哪些環節產生共鳴,哪些環節促成意料之外的效果。類似課程未來能試以「大概念」進行課程設計,並採用多元的學習設計,如體驗式學習或教育戲劇等,有機會促成學生經驗貼近原先的課程意圖。Item 高等教育對 STEM 跨域人才培育的想像與實踐-從學生的觀點探析之(2023) 陳俞安; Chen, Yu-An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STEM跨域人才的培育成為我國重要的議題。然而,近年台灣出現STEM人才短缺、質量不足的問題。為因應跨域人才的需求,國內有越來越多大專院校成立跨領域學程。雖然有不少研究針對學生的STEM職業興趣進行探討,卻較少有研究以質性的方式,從學生的觀點,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與未來職業想像之間的互動。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生在STEM跨領域學程的學習經驗,以期為我國STEM跨域學程之規劃提供方向與指引。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為探討培育STEM跨域人才學程的規劃理念與推動策略、學生選擇STEM跨域學程的原因與期待、學習歷程與經驗等,以提供學生觀點給STEM跨域學程的大學作為參考。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透過分析相關文件、訪談學程師生,以多元的視角了解STEM跨域學程的推動及學生的學習歷程。依據研究發現,本研究之結論包括:學程重視學生的專業發展、強調跨域整合的能力;學程定位和學生意見,持續帶動學程制度的修正;能接觸多元背景同儕和修課的彈性,是吸引學生就讀跨域學程的原因;學程提供專題課程和修課彈性,讓學生發展其跨域自主性;學生之間的跨域互動和思維,有助於培養跨域溝通與合作的能力;跨域經驗讓學生對未來的想像更加開放;學程主任和老師的跨域理念,對於學程的發展方向具有關鍵性的影響。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我國STEM跨域人才之培育及未來研究,提出啟示與建議。Item 高中歷史科素養導向教學實踐研究(2023) 楊善茵; Yang, Shan-Yin108新課綱上路後,在「核心素養」的精神下,無論是教學方法或學習內容、學習表現均產生關注點的轉變。高中歷史科在此轉變之下,也面臨了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調整,然而節數減少、教學內容改以主題式編排、重視「概念」的掌握與「主題、議題」的統整與探究等變動,卻也為現場教師帶來新挑戰。為了解素養導向教學所強調的精神是否能夠落實於教學現場、如何落實於教學現場,同時也為改善研究者自身的教學實務工作,以期在歷史必修課程中實踐素養導向課程,本研究之目的如下:一、探索適用於高中歷史科的素養導向教學方案規劃歷程二、分析素養導向教學方案在高中歷史必修課中的實施歷程三、檢視教師在過程中如何因應困境並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與省思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以高中歷史部定必修課程第二冊東亞史為範圍,挑選兩個單元設計素養導向教學方案並於研究者任教的一所台北市公立高中實施為期一學期的研究。主要運用觀察法、訪談法與文件分析法蒐集歷程中各項資料如:課堂觀察紀錄、教師省思札記、學生訪談紀錄、前/後測表單、學生回饋單等,採取三級編碼之方式統整與歸納重要發現。研究結果顯示:一、規劃面:素養導向教學的實施與否、如何規劃,教師個人理念與自發性是最主要的因素,其規劃歷程涉及教師信念、教師課程理解與現實考量,凸顯課程與教學設計的複雜性與全面性。二、實施面:素養導向教學為課堂創造更多空間,適當的活動設計與文本選用能有效激發學生自主思考、探索與對話,促進教師角色的「轉移」與學習模式的「活化」,對於提升學生的歷史理解、解釋及資料運用能力有相當助益。三、教師困境因應與專業成長:教學現場的複雜與多變使素養導向教學的規劃與實施均不容易,教師難以獨自克服「時間不足」的問題。但透過教學方式、內容與流程的調整,仍能以「少量多餐」、搭配講述的方式融入課堂中,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省思。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供現場教師、未來研究者和教育主管機關參考,盼能使素養導向教學的精神與理念落實於高中歷史課堂中。Item 國中補校英文科差異化教學實踐之個案研究(2022) 黃書晴; Huang, Shu-Ch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將差異化教學實踐於國中補校英文科課程之歷程,想瞭解國中補校英文科差異化教學方案的規劃與設計、實施歷程、成效研究者對此的實踐省思。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選擇研究者服務的國中夜補校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該班級代號為補一甲,人數為10人,並以半結構式訪談、教師札記及課堂觀察紀錄、文件分析以及學習風格量表為主要資料蒐集方法。透過差異化的課程內容、過程、評量及情境營造,研究者以英文自我介紹、職業相關英文以及英文介係詞及運用為主要教材內容設計成兩階段的差異化教學課程,上課次數為8次,訪談為教學前及教學後共2次。透過此次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壹、補校學生個體差異程度大,教師宜仔細做學生需求評估及了解學習者背景。 貳、個別學習任務之特性適合補校學生呈現學習成果,值得融入補校差異化課程。 參、補校英文差異化課程有效提高學生基礎英文能力、學習英文自信心及課堂參與度。 肆、教師應該更以「學生」之角度思考並設計課程。Item 英語歌曲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生英語口說態度、焦慮與學習動機影響之個案研究(2023) 何姵萱; Ho, Pei-Syuan本研究旨在探討英語歌曲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生英語口說態度、焦慮與學習動機之影響。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之方式進行,以研究者任教的五年級一個班之十三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十二週之研究。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及半結構式訪談法,研究以量化為主,質化為輔。藉由相依樣本 t 檢定比較前測與後測的差異,與學生進行訪談以客觀地了解其在該學期的成長及遇到的問題或對用英語歌曲學習英語的看法。經過三個月的教學後,本研究的結果如下:一、英語歌曲融入教學有助於提升對國小生的英語口說態度。 二、創造正向與溫暖的學習環境可以降低學生在學習英語時的焦慮感。 三、英語歌曲教學搭配多元活動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四、在課堂中融入英語歌曲教學對師生皆有所收穫。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本研究所提出之建議可作為未來欲研究英語相關領域之教師或對於英語教學有興趣之對象及研究者提供參考的方向。Item 自我調整學習理論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安親班學生完成回家作業之行動研究(2022) 余承澔; Yu, Cheng-hao本研究源於研究者對於自身教學場域之觀察,以及對當今自主學習趨勢的響應。研究者發現,自身所服務之私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下文以安親班代稱之)的學生,相當缺乏自主學習之能力,因此設計並實施本研究。目的在應用自我調整學習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RL) 理論以發展一套教學方案,幫助學生在完成回家作業的歷程中習得SRL策略;並檢視學生在接受本方案後,在SRL策略運用與態度上的變化;最後探討研究者在此一歷程中的反思與成長。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場域為臺北市一所安親班的五、六年級混齡班,共13位學生。本研究共分為兩期:行動期與修正期,實施時長皆為六週。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以參與式觀察、文件分析、訪談等方式蒐集資料,並就所蒐集資料進行整理、歸納與分析。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適用於安親班之自我調整學習教學方案的內容主要有二:首先,是透過差異化的計畫表,引導學生進行事前的目標設定、自我激勵與環境建構;在執行時自我記錄、時間管理與尋求幫助;並在事後自我反思。其次,是藉由故事討論與工作站學習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練習SRL的三階段循環。 二、發展教學方案的歷程中,主要遭遇學生難以看見自己的進步、學生缺乏學科學習策略、教師過度焦慮等困難。解決方式則是結構化的教學介入、搭建學習策略鷹架、教師自身善用自我激勵與反思策略等。 三、接受本方案後,學生的SRL策略運用與態度都有所進步,並展現出正向調節的行為。 四、進行本研究後,研究者的教師信念與自我效能感有所改善。 研究者根據上述結論,提出對自我調整學習教學及研究之建議,以供實務工作者或研究者參考。Item 公立國中教師雙語教育運作狀況之研究(2022) 陳宥霖; Chen, You-Lin「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是以「提升國家競爭力」、「厚植國人英語力」為兩大目標。自該藍圖頒布後,全面提升國民的英語能力,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雙語教育」一詞則為教育帶來新的氣象。對於某些私立學校而言,雙語教育並非前所未見,然而,對於公立學校來講,雙語教育為教育現場帶來全新的面貌。一改以往只以「中文」授課的教學型態,雙語教育為教學現場帶來許多挑戰,但我國雙語教育的相關文獻資料甚是缺乏,在尚未建立出專屬於我國的雙語教育之前,值得引起教育界之關注與研究。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針對台北市以及新北市公立國中學校,雙語運作狀況之調查,瞭解雙語教師的教學專業以及教學技巧,並探討其運作困難以及因應對策,最後針對國中雙語教育的運作現況,以期提供相關建議,將有助於我國雙語教育之發展方向。根據本研究之結果,可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國中雙語教育的實施科目現以藝能學科為主,主要考試學科為輔。 二、國中雙語教師需具備專業的學科內容知識,設計有趣的雙語課程,以及學習 各種教學技巧,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國中雙語教師遭遇的困境多為缺乏雙語教材與資源、需花費大量備課時數且 教學誘因不足。 關鍵字:雙語教育、雙語教學模式、雙語教師之專業能力Item 老師,今天你又生氣了嗎?——「心理位移」運用於教師情緒調節之研究(2022) 顧談; Gu, Tan本研究旨在運用「心理位移」書寫生氣情緒事件,探討教師在不同位格的認知 轉變歷程及情緒調節效果,希望藉此呈現不同位格的整體轉變趨勢。本研究採用內 容分析法及焦點團體訪談,以五位教齡低於十年的在職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 三週的心理位移日記書寫,經分析後所獲初步結論如下:一、心理位移書寫前教師情緒現狀及因應策略教師生氣情緒主要對象為學生,安適幸福感呈中低程度且有情緒支持需求;因 應策略以「情緒焦點」因應為主。二、心理位移書寫中的認知轉變歷程(一)參與者個人轉變歷程 參與者呈現出不同的轉變歷程,主要表現在不同位格所採取的主要因應方式 不同;而安適幸福感量表結果顯示:參與者書寫後的安適程度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整體認知轉變歷程 從「我」位格至「他」位格,各位格主要因應方式如下: 1.「我」位格:以「情緒焦點」因應為主,主要是「情緒表達」。 2.「你」位格:「情緒焦點」及「問題焦點」因應不分上下,多採用「認知重構」、「情緒表達」。 3.「他」位格:「情緒焦點」及「問題焦點」共同因應,較多採用「認知重構」、「尋求支持」。 4.「再回到我」:以「問題焦點」因應為主,「認知重構」、「問題解決」較多採用。 心理位移書寫對教師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反思與接納、自我覺察、理解他人及採用問題焦點因應等。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亦提出相關建議,供教育相關單位,作為提供教師情緒支持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打開教學實習的黑盒子:行動者網絡觀點(2023) 楊碩庭; Yang, Shuo-Ting教學實習是實習教師由大學過渡到中學現場的歷程。本研究以行動者網絡(ANT)的視角出發,借Latour打開黑盒子的精神,瞭解教學實習的網絡是如何構成的。以Callon、Nespor等人的理論作為架構,觀察英才大學地理科教學實習的情景,並以兩位實習教師作為主要研究參與者。透過研究資料蒐集,分析教學實習中的行動者以及網絡的構成。研究發現如下:第一,將「教學演示與設計」作為實習期間的必要通過點,能看見不同行動者在網絡中的動態。實習教師透過課堂案例、自編教材與教師的回應達成對學生的徵召。研究進一步發現「徵召」幫助我們看見教與學在心理歷程以外的實際行動,如何透過多樣物件達成,體現人與物在網絡中的對稱關係。第二,教學實習座落於大學與中學的學習網絡間,各自有多種人與非人行動者存在,行動者間交互影響,改變實習教師在實習期間的行動軌跡。教師在網絡中創造新的物件,找到在實習網絡中位置,進而穩定並支持自身的教學,完成對多重教育期待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