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虛擬實境運動介入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與生活品質之影響(2021) 王立亭; Wang, Li-Ting背景:虛擬實境 (VR) 被應用在休閒與娛樂的用途。其對於高齡者生、心理健康狀態具有積極改善與維持效益已被研究發現。然而,少有研究設計相關量表,評估高齡者參與時的接受度和使用情形。方法:研究一,參考科技接受模型編製高齡者虛擬螢幕運動參與評估量表,研究對象為具有螢幕使用經驗高齡者 (年齡 ≥ 65歲);依序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題目鑑別度與內部一致性,確認問卷結構;及使用驗證性因素分析確認因素效度。研究二,高齡者 (平均年齡72.16 ± 4.9歲) 隨機被分配至實驗組 (n = 48) 或對照組 (n = 50) 瞭解虛擬實境運動介入對功能性體適能及生品質之情形。實驗組每週2次,每次約75-90分鐘,共12週VR運動,對照組無進行介入。功能性體適能和生活品質評估,使用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測驗、臺灣版世界衛生組織老人生活品質問卷,參與者於第1週進行前測、第13週進行後測、第24週進行保留測。並採用整體參與者前測功能性體適能成績預測生活品質之關係。結果:研究一,探索性因素分析萃取出五個因素 (外部變數、認知有用與認知易用、使用者態度、行為意圖、實際使用行為) 總解釋變異量66.68%。驗證因素分析修正後共14題,構念效度介於 .19至 .67之間,模型具有良好適配度。研究二,虛擬運動介入後,顯著提升上肢柔軟度、下肢柔軟度、上肢肌力、心肺適能及平衡能力;生活品質構面在感官能力、自主性、社交參與/隔離、感受與經歷死亡以及生活品質總分優於前測。保留測方面,實驗組功能性體適能在下肢柔軟度、上肢肌力、心肺適能及平衡能力仍有維持效果;生活品質皆未發現維持效益。此外,參與者功能性體適能表現與生活品質無線性關係。結論:本研究量表具備初步信效度,可供相關研究使用 (研究一)。虛擬實境運動介入提供了促進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及生活品質重要的結果,未來研究可採用不同VR工具、族群進行更有效的介入 (研究二)。Item 穿戴式裝置提升大學生身體活動量與學習動機:目標設定調節效果(2020) 蔡劻翰; Tsai, Kuang-Han現在為資訊科技發展快速的時代,大學生是主要使用族群之一,且大學生有身體活動參與不足與久坐問題,體育課作為大學生參與運動主要途徑之一,為改善大學生身體活動參與必須從體育課開始。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透過穿戴式裝置配合目標設定調節體適能教學改善大學生身體活動量與學習動機。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法 (時間系列設計),研究對象為107年第二學期修習大學體適能課程一個班級,共40人。將八週實驗教學分為四個期間來探討不同目標設定期間大學生體育課身體活動量改變情形。透過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 (Two-way Mixed Design) 來分析在實驗教學四個期間,學生身體活動改變情形,以及不同身體質量指數大學生差異情形。透過成對樣本t檢定 (Paired Sample t test) 了解大學生在實驗教學前後學習動機差異情形。並透過運動手環配合目標設定回饋單等質性資料蒐集了解穿戴式裝置配合目標設定對大學生影響情形。研究結果: 一、大學生在四個目標設定期中,目標設定後 (前、中、後) 在卡路里消耗量、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時間與步數上皆顯著高於無目標設定期。 二、不同身體質量指數大學生在八週實驗教學後在卡路里消耗量、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時間與步數上皆無顯著差異。三、大學生在八週實驗教學後學習動機顯著高於教學前。結論: 一、穿戴式裝置配合目標設定調節體適能教學有助於提升大學生課堂身體活動量。 二、穿戴式裝置配合目標設定調節體適能教學後不同身體質量指數大學生身體活動量上無顯著差異。 三、穿戴式裝置配合目標設定調節體適能教學有助於提升大學生體適能課學習動機。Item 不同運動訓練介入對體重控制班學生體適能的影響(2004) 陳建廷目的:探討八週三種不同運動訓練(肌力訓練、有氧訓練及有氧+肌力訓練)介入對體重控制班學生,體適能的影響。方法:以體重肥胖的國中男學生40人為受試者,年齡為13.74 ± 0.26歲,身高為158.14 ± 5.96公分,體重為67.50 ± 6.97公斤。依BMI值大小排列配對後,隨機分派至實驗組三組、對照組,各組人數各為10人。實驗組每週接受四天,每天45分鐘的不同運動訓練,對照組不接受任何運動訓練,但四組受試者均接受飲食控制課程宣導。前、後測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檢定。結果:體適能1600公尺跑走部份,三組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坐姿體前彎部分,肌力訓練組優於有氧訓練組,其他項目在各組之間則無任何差異。身體組成:在肌肉質量及去脂體重上,肌力訓練組比對照組有明顯的進步;其他二組實驗組的進步則未優於對照組。另外,在身體脂肪上,三組實驗組比對照組有明顯的減少。結論:八週的不同運動訓練介入後,對體重控制班學生在心肺功能及身體組成,都有明顯的改善。尤其,肌力訓練在全身肌肉質量及去脂質量的提升有正面的助益。因此,在鼓勵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學生平常多從事各項運動時,尤其應該在運動計畫中加入肌力訓練。Item 12週跑走訓練對老年女性體適能與認知執行控制之影響(2012) 羅尹伶; LUO, YIN-LING目的:本研究目的探討12週跑走運動訓練對無規律運動習慣老年女性體適能與認知執行控制之影響。方法: 以21位健康無規律運動的女性老年人(平均年齡67.52 ± 2.44歲)為研究對象,隨機分配在訓練組(12名)與控制組(9名),訓練組接受每週三次,每次30分鐘,運動強度為保留心跳率40-60%的跑走訓練,對照組則維持原本生活習慣,所有受試者於12週前後分別接受YMCA電動負載腳踏車推估最大攝氧量、功能性體適能評估肌力、肌耐力、柔軟度、敏捷/動態平衡、2分鐘踏步走,以及認知執行控制Erikson Flanker測驗,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p<.05)。結果:在12週訓練後,老年人的體適能與認知執行控制皆顯著進步(P<.05), 包括最大攝氧量(前測15.55 ± 3.26 ml/kg/min;後測19.15 ± 3.92 ml/kg/min、2分鐘踏步(前測133.67 ± 30.64次;後測143.67 ± 27.65次)、上肢柔軟度(前測1.96 ± 5.43cm;後測3.25 ± 5.25 cm)、上肢肌力(前測12.58 ± 2.02次;後測14.42 ± 1.62次)、下肢肌力(前測11.58 ± 2.31次;後測13.50 ± 3.26 次)、敏捷/動態平衡(前測 7.62 ± 1.54s;後測7.24±1.17s)、認知功能一致性(前測438.26 ± 56.12ms;後測408.64 ± 43.54ms)和認知功能不一致性(前測462.58 ± 67.36ms;後測 432.50 ± 50.04ms),訓練組的上肢肌力與認知執行控制也顯著優於控制組(P<.05)。認知執行控制與兩分鐘踏步有相關(P<.05)。結論:12週跑走訓練可改善無規律運動習慣老年女性的功能性體適能與認知執行控制能力。Item 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體適能與心智功能之比較研究(2010) 歐恬維; OU TIAN WEI目的: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方法,比較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體適能與心智功能之差異。方法:本研究共招募60位年齡65~75歲健康且活動能力與心智功能無障礙的老年女性,依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表 (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 PASE) 得分,分成低身體活動量(≦84.71分)、中身體活動量(84.72~125.68分)及高身體活動量(>125.68分)等三組,每組各20人。所有受試者皆進行體適能、簡易老年憂鬱量表與曾氏工作記憶量表檢測。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相關考驗,顯著水準設為p< .05。結果:(1)高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其敏捷/動態平衡與心肺適能表現,顯著優於低身體活動量組 (p< .05) ;(2)不同身體活動量組的憂鬱傾向與工作記憶力皆無顯著之差異;(3)老年女性身體活動量與下肢柔軟度、敏捷/動態平衡、上肢肌力與心肺適能表現呈顯著正相關 (p< .05) ;(4)老年女性憂鬱傾向與功能性體適能相關參數間無顯著相關;(5)老年女性工作記憶力與肩膀柔軟度、下肢肌力及心肺適能呈顯著正相關 (p< .05) 。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顯著擁有較佳的敏捷/動態平衡與心肺適能;雖然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之憂鬱傾向與工作記憶力皆無顯著差異,但高身體活動量者在憂鬱傾向與工作記憶表現有較佳之趨勢。Item 國中生體適能狀況與日常生活型態之研究-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2010) 葉菁菁; Ching-Ching YEH本研究旨在瞭解研究者所服務之國中學生體適能現況,並調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之動靜態生活情形與日常飲食習慣,同時從中探討學生的身體活動狀況和體適能表現、以及睡眠習慣的關係,以期能做為本校日後推動身體活動的基礎,擬訂相關目標、策略與行動方案。主要研究對象為七至九年級學生,扣除本校特殊學生及預試班級,正式問卷發出767份問卷,得有效問卷689份,無效問卷78份,有效問卷達90%(N=689)。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來進行現況描述,並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史皮爾曼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卡方檢定來進行相關分析。依據上述方法,得到以下結果: 一、現況部分:(1)本校之體適能狀態男優於女,BMI指數約30%體重呈現過重之現象;瞬發力以及心肺適能為整體表現中最需加強的部份,整體體適能成績除了柔軟度較理想,其他四項仍呈現待加強之狀態。(2)生活型態中之飲食方面三餐進食狀況尚屬正常範圍,但卻有逐漸偏向高油脂食物以及每天吃零食和喝含糖飲料的飲食文化。睡眠部分幾乎都有晚睡之習慣,並無法從睡眠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另外,在日常身體活動方面,大部分皆可達到活動量足夠或以上,平日最常做的身體活動是走路,評估整體研究參與者之生活型態,仍以靜態生活多於動態生活。 二、相關部分:(1)睡眠習慣與平日的身體活動表現上未達顯著,但BMI與睡眠習慣、日常身體活動量三者達到顯著之差異性。(2)體適能與睡眠習慣兩者皆未達顯著,然而,體適能與日常身體活動量兩者之間呈現正相關的情況,而研究參與者家庭社經背景之層次,無法推論研究參與者在國中時期的體適能成績表現。Item 瑜珈運動中年婦女體適能疲勞程度與生活壓力之研究(2010) 陳蘭芝; Chen Lan-Chih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有無規律瑜珈運動中年婦女在體適能、疲勞程度與生活壓力上的差異及其相關性。以94位大台北地區有無規律瑜珈運動40~55歲之中年已婚婦女為研究對象,其中規律瑜珈運動組30人,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以上之瑜珈運動,並持續半年以上者,另64位受試者無規律運動習慣。兩組受試者均測量柔軟度、六分鐘走路、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和腰臀圍比,並填寫個人疲勞強度(CIS)與生活壓力等問卷。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test、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有規律瑜珈運動者在「BMI」、「柔軟度」、「走路測驗」等表現顯著優於無規律運動者(p< .05);兩組受試者「腰臀圍比」無顯著差異。 二、有規律瑜珈運動者疲勞程度顯著低於無規律運動者(p < .05)。 三、有規律瑜珈運動者生活壓力顯著低於無規律運動者(p < .05)。 四、有規律瑜珈運動者,其疲勞程度與生活壓力呈正相關;無規律運動者其疲勞程度與走路測驗呈負相關,與生活壓力呈正相關。 從事規律瑜珈運動中年婦女有較佳之體適能和較低之疲勞程度及生活壓力。Item 提升國中生健康體適能之行動研究-以桃園縣某校為例(2014) 謝岳儒; Yue-ru Xie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透過體適能行動方案,藉以了解此方案對個案學校國中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評估行動方案實施成效,進而做為未來學校體育課程規劃與校園體育活動推展之參考。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方式,針對研究者任教之九年級班級1班為研究參與者,全班共43人(男生21人,女生22人),進行10週體適能行動方案。方法:實施體適能前後檢測,並蒐集身體質量指數換算、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坐姿體前彎、800/1600公尺跑走等資料,以相依樣本t考驗比較體適能前後測的差異,並輔以學生訪談。結果:除了身體組成(BMI)之外,行動方案對於男生在其餘四項體適能要素皆有明顯的效果。同樣的方案對於女生在身體組成(BMI)與四項要素上亦有明顯的效果。建議: 1、體育課融合體適能要素設計相關活動結合教學內容練習;2、增進體適能檢測動機;3、延長下課時間,規劃課間運動;4、定期舉辦適合學生的普及化運動競賽; 5、設立體適能精進班。Item 百公尺跑分段成績與體能測驗之研究(2011) 楊喬筑; Chiao-Chu Yang本研究在比較不同年級高職生與不同身體組成(BMI)的學生,百公尺分段成績與體能之相關。每個年級兩個班(一、二、三年級男學生共200名),進行百公尺及體能檢測。所得資料依年級及身體組成分組,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與克瓦二氏(Kruskal-Wallis)單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及Pearson相關分析,並探討百公尺與體能測驗間之逐步迴歸分析,顯著水準訂為α = .05。結果得知不同年級學生的百公尺跑不同分段距離的成績,除了一年級在10m、20m時與二、三年級有顯著差異、三年級在30m與一年級有顯著差異以外,其他並無顯著差異。百公尺跑分段距離的成績在身體組成值為過輕組(BMI<18)與正常(18.5≦BMI<24)組無顯著差異,百公尺分段計時中過重(BMI≧24)組在20m、30m、40m、50m、60m、70m、80m、90m、100m與正常組有顯著差異,皆慢於正常組的成績。過重組在部份的體能檢測項目顯著不如正常組及過輕組的體能。百公尺跑分段距離的成績與坐姿體前彎及平衡無顯著相關,與立定跳遠、仰臥起坐、1600公尺跑走、敏捷、反應時間、曲折跑、垂直跳高及立定連續三次跳達顯著相關。結論:身體組成值正常組之學生在百公尺分段成績及體能上有較佳的表現。在百公尺跑成績之多元迴歸分析中,立定連續三次跳預測力最高,其次為1600公尺跑。百公尺成績迴歸方程式: ŷ=-0.006‧立定三次跳+0.002‧一千六百公尺跑走+0.032‧反應+17.638。Item 體適能成績納入高中職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之調查研究(2009) 詹正豐; Cheng-Feng Jan體適能成績納入高中職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 之調查研究 摘要 本研究以基北區(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國民中學國三學生、學生家長、教職員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體適能成績納入高中職申請入學之特別條件的實施現況,並比較不同身份受試者的看法及意見。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及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共取得有效問卷874份,資料整理後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及卡方考驗進行統計分析,卡方考驗顯著時,以事後比較分析不同受試者間的差異。整理訪談內容與調查結果交叉檢視,得到以下結果: 一、97學年度基北區約有三分之一的高中職將體適能成績納入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加分類型計有六類,加分範圍不大,各校標準不一。 二、學生及教職員明顯的較學生家長瞭解體適能成績證明文件的取得方法。 三、學生及教職員明顯的較學生家長支持體適能成績納入申請入學的特別條件。 四、體適能成績納入申請入學的特別條件,大多數受試者認為: 1.可使入學管道更多元化:學生的肯定度明顯高過學生家長。 2.有助重視體育之推展:學生的認同度明顯高過教職員及家長。 3.有助學生重視學科以外的學習:但學生家長同意度明顯低落(38.9%)。 4.提供學生參與運動的誘因:教職員的認同度明顯的高過學生家長。 5.有助提昇學生的體適能水準:學生贊同度明顯高過學生家長。 6.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學生家長的認同度明顯高過學生與教職員(49.3%)。 7.會增加教師的教學壓力:學生家長同意度明顯高過學生。 8.有助加強家長對體適能的認知:三種身分看法一致。 9.有助學生及早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三種身分看法一致。 10.對身障學生不公平:學生與學生家長認同度明顯高過教職員(44.9%)。 總結本研究發現:體適能成績納入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已獲得基北區有33%高中職學校的支持,並獲得國中端國三學生、學生家長及教職員正向的支持與認同。為增加成效建議教育主管機關應明訂獎勵辦法及增辦說明會場次,以繼續鼓勵各縣市高中職採計體適能成績為申請入學的特別加分條件,為減低各界對增加學生負擔、教師壓力與對身障學生不公平的疑慮,應特別加強對國中端相關人員特別是學生家長的宣導,並廣設體適能檢測站以建立體適能成績的公信力。 關鍵詞:體適能、多元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