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不同層級游泳運動員在不同捷泳速度下肩和髖部側傾之運動學
    (2024) 李英瑋; Lee, Ying-Wei
    目的:探討不同前進速度對軀幹側傾角度之影響,並瞭解在不同組別游泳速度與軀幹傾角的變化。方法:招募16位受過3年以上競技游泳訓練選手,依據50公尺捷泳最佳成績分為優秀與次優秀組。使用無線傳感器分別安裝於軀幹和手腕位置,擷取頻率設定 120 Hz。受試者依序進行自覺中等速度、給定速度、最大速度 50 公尺捷泳試驗。上肢傳感器用於辨識動作周期與計算划幅、划頻;軀幹傳感器對其縱軸角速度訊號進行積分求得軀幹側傾角度、角速度與扭轉數據。使用二因子混和變異數分析,組內分析不同游泳速度差異,組間分析不同層級選手差異,並對運動學參數進行皮爾森相關分析。顯著水準採用 α=.05。結果:除上軀幹的非慣用側外,其餘側傾角均受前進速度與選手層級的交互作用影響。所有選手在最大速度時,上、下軀幹皆出現最小傾角,且與划手頻率呈高度負相關。此外,在相同的控制速度下,優秀選手展現出更大的上軀幹慣用側傾角和較低的划手頻率。結論:游泳選手透過減少上軀幹的傾角使划手頻率增加,並且核心肌群作用,降低下軀幹傾角,使動力鏈能夠更好的傳遞並維持划手頻率。主要效果檢定顯示,選手層級和游泳速度的交互作用影響傾角變化模式,但由於軀幹傾角與游泳秒數及划手頻率高度相關,不能作為衡量技術水平的唯一標準。
  • Item
    透過IMU裝置對少棒打者擊中球與揮棒落空之動作分析
    (2024) 阿里要.拉沃; Adiyaw·Laoc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為透過慣性感測器 (IMU) 針對少棒選手的打擊動作進行生物力學分析。探討在擊中球與揮棒落空兩種打擊結果中的運動學差異,並釐清打擊過程中軀幹的旋轉角速度及肢段部位的動作時序,與前述兩種打擊結果之間的相關性,並作為少棒選手打擊動作技術之參考。方法:以16位少棒選手受試者參與研究。八顆 IMU 分別黏貼於受試者髖部、胸骨、雙手手腕、雙手手背、前側手臂及後側大腿等處,每名受試者站立於少棒硬式球之投捕距離的打擊區內,皆須全力揮棒打擊發球機所投出之10顆球,採集打擊過程中受試者擊中球與揮空各3顆球之運動學參數,以SPSS23.0 (顯著水準設為α< .05) 統計軟體中的成對樣本t檢定 (Paired-Sample t test) 分析肢段部位的動作時序與軀幹角加速度峰值,藉以探討兩者之間的運動學之差異。結果:本研究結果發現在16位受試者在擊中球與揮空時的動作時序有顯著性差異 (雙手背、雙手腕及前側手臂等皆p < .05)。軀幹及後大腿等平均旋轉角速度峰值之間皆無顯著差異。結論:少棒選手肢段部位的動作時序與擊中球和揮棒落空兩者結果之間有直接的相關性。而其打擊動作過程中軀幹旋轉角速度則與兩種打擊結果無直接或間接的相關性。另外,雖少棒選手因本身協調性及打擊機制尚未成形穩定之故,但仍可透過IMU結合數位軟體系統或線上應用程式之分析與規畫,作為追蹤選手未來訓練時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