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單次性SMR神經回饋訓練對於不同技能水平高爾夫選手推桿表現之影響
    (2024) 夏長佑; Hsia, Chang-You
    神經回饋訓練 (Neurofeedback training, NFT) 是一種非侵入式幫助參與者有意識控制腦波,提高注意力、放鬆和自我效能的方法。感覺動作節律(Sensorimotor rhythm, SMR)活化與動作執行自動化和外部運動感覺相關。過去研究表示SMR NFT能提高運動表現,然而,鮮少探討單次性神經回饋訓練對業餘高爾夫選手的影響或研究影響運動表現的可能心理機制。本研究共招募50名職業和業餘高爾夫球手。經組間設計、交叉實驗方式決定參與者的次序。參與者被要求進行10英呎、共60球推桿任務,同時在推桿前後記錄腦電圖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本研究另利用視覺類比量表評估與SMR節律相關的心生理狀態。與控制情境相比,職業組經NFT訓練後在推桿表現 (p = .001)與SMR功率(p = .002)皆有顯著提升,主觀量表也顯示經過神經回饋訓練後注意力(p< .000)、控制程度(p < .000)較低,並且更加放鬆( p = .009 );同樣地,業餘組經NFT訓練後在推桿表現(p = .002) 與SMR功率( p < .000)皆有顯著提升,主觀量表也顯示經過神經回饋訓練後注意力(p = .026)、控制程度(p = .019)較低,並且更加放鬆(p = .002)。本研究支持單次性SMR 神經回饋訓練能夠有效提升SMR功率並促進高爾夫選手的推桿表現,並且提供影響SMR 神經回饋訓練對推桿表現的潛在機制與初步證據。
  • Item
    正念訓練對職業高爾夫選手推桿表現及腦波之影響
    (2024) 陳品伃; Chen, Pin-Yu
    競技運動場上,保持最佳心理狀態是運動員巔峰表現的關鍵。過去研究指出正念訓練對運動員心理狀態及運動表現有正向的效果。然而,在提升高爾夫運動表現上似乎沒有一致的結果,以及缺乏隨機對照試驗和客觀性神經科學之指標測量的實驗設計。本研究使用正念—接納—承諾(Mindfulness-Acceptance-Commitment)的課程介入,招募共 24 位職業高爾夫選手。採用隨機對照試驗將所有參與者分派至接受 4 週共 8 小時正念訓練的實驗組,或無介入的控制組,在訓練的前後皆進行運動正念量表檢測、10 英呎推桿 60 球測驗、腦波指標 T3α、SMR 與 Fmθ 之測量,以及注意程度、控制程度以及放鬆程度之視覺類比量表測量。透過獨立樣本 t 檢定以檢驗兩組之差異,顯著水準定為 α = .05。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在正念訓練後,運動正念總分和推桿表現皆顯著提升。腦波 Fmθ 、T3α 與 SMR 功率實驗組和控制組間皆未達顯著差異。視覺類比量表中,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對動作細節的注意程度和控制程度以及放鬆程度上也未達顯著差異。本研究支持正念訓練能夠有效提升職業高爾夫選手的推桿表現及運動正念分數,並且提供了正念訓練對推桿表現的心理和生理運作機制,為未來的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 Item
    前次推桿表現對左顳葉 – 前額葉皮質連結性的影響
    (2024) 洪樂亞; Hung, Eric
    隨著新動作技能的學習,將學習初期的高度仰賴陳述性知識逐漸轉變為程序性知識,行為的特徵也從近似於雙歷程理論的控制化歷程轉而偏向自動化歷程。然而,當運動員在面臨失誤時,運動員會根據失誤提供的回饋,從記憶中尋找類似的經驗,參照並應用在接下來的修正動作。然而,對於表現修正的心理運作機制卻鮮少被探討。因此,本研究欲探討動作修正背後的心理歷程機制,藉由觀察高爾夫運動員前次推桿表現的好壞表現對下一桿的影響,了解受到前次表現影響後的推桿動作準備期之大腦活動狀態。本研究招募40位有技能的高爾夫運動員,其技能水準設為差點18以下。推桿作業為3公尺人造果嶺的60次推桿,並於推桿作業的同時進行腦波的收集。為了探討認知負荷與語言邏輯是否是動作修正時的大腦運作機制,本研究以額葉中線Fz與顳葉區 T7 的α2 (10~12 赫茲) 權重相位延滯指數 (weight phase lag index, wPLI) 皮質連結性,來探討左半腦Fz – T7的皮質連結程度。本研究假定當運動員在前一桿失誤後會進行動作修正,因此大腦活動會1. 呈現較高的前額葉 (Fz) 與左顳葉 (T7) 的α2連結性;及2. T7 α2功率下降。因此以表現 2 (前次表現進球vs前次表現沒進球) x 時間2 (-2000 ms ~ -1000 ms、-1000 ms ~ 0 ms) 之推桿的α2連結性進行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來考驗研究假設1。以表現 2 (前次表現進球vs前次表現沒進球) x時間2 (-2000 ms ~ -1000 ms、-1000 ms ~ 0 ms) 之推桿α2功率進行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來考驗研究假設2,若有交互作用則進行成對樣本T檢定。另外,本研究為了確認前次表現後動作修正之影響僅會出現在Fz – T7 的α2連結性及T7 α2功率下降,還會針對不同腦區 (右顳葉T8、額葉 Fz、中央區Cz、頂葉Pz、枕葉Oz)、旁側頻率區間 {(α1: 8 ~ 10 Hz)、(β1: 12 ~ 15 Hz)} 進行控制分析排除其他可能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比起前一桿成功,在前一推桿表現失誤後,下一次推桿動作準備期隨著越接近推桿動作執行, Fz – Cz α2皮質連結性強度越強。頻譜功率分析則發現不管前一桿的表現如何,下一桿準備期在全腦除了左顳葉區,呈現越接近推桿前,大範圍的α2功率下降。總結來說,過去研究發現α2增加與功能性抑制有關,本研究結果提出參與者在需要高度注意力投入的作業中會傾向依賴動作計畫區Fz – 體感區Cz α2皮質連結。
  • Item
    練習式教學法與互惠式教學法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者高爾夫球與壘球動作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比較
    (2009) 劉德山; LIU TE SHAN
    本研究旨在針對探討 Mosston練習式與互惠式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者的教學影響。分析教學效果、社會效度及保留效果之教學效果,以台中縣某高職綜合職能班學生 4 人為受試對象,實施六週 18 節的高爾夫擊球與壘球擊球教學實驗,記錄基線期、處理期及維持期之資料,以單一受試法之交替處理設計、視覺分析法、社會學習問卷評量表、 C統計統計方法,經分析結果如下:一、兩種種不同教學形式在教學效果上,技能測驗項目中練習式與互惠式達顯著水準差異,在社會發展項目中練習式及互惠式達顯著水準差異朝正向發展。二、受試者接受練習式及互惠式教學形式後,其在教學效果上均有明顯水準差異。三、這二種不同教學形式,在維持效果中,練習式教學形式優於互惠式的教學形式。建議實務工作者以兩種教學方式進行,注意主、副教學目標做設計教學,可讓教學者快速獲得教學成效。
  • Item
    不同教學法介入對於高爾夫球初學者擊球桿頭速度之影響
    (2009) 楊文添; Wen- Tien Yang
    不同教學法介入對於高爾夫球初學者擊球桿頭速度之影響 中文摘要 2008.6.17 中文摘要 研 究 生:楊文添 指導教授:張家豪 摘要 目的:探討棒球投球、網球拍揮拍、傳統高爾夫多球等三種不同教學方法介入對於高爾夫球初學者在實驗教學前、後高爾夫揮桿擊球桿頭瞬間速度之差異。方法:本研究採集群抽樣法,以台北市某科技學院高爾夫興趣選課四個班級之學生,共計73人,採抽籤方式分派一班為棒球投球練習組(18人)、一班為網球拍揮拍練習組(21人)、一班為傳統高爾夫多球練習組(18人)、一班為對照組(16人),各組實施不同教學方法介入課程中,以相依樣本t考驗檢定組內在前測及後測是否有顯著差異。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檢定各組間的高爾夫揮桿桿頭瞬間速度之差異情況。所有考驗的顯著水準均定為α=.05。結果:經過八週不同教學後,結果顯示網球拍揮拍練習組在教學後比教學前進步4.24±8.72 mph、傳統高爾夫多球練習組在教學後比教學前進步5.54±8.63 mph、棒球投球練習組在教學後比教學前進步4.57±8.00 mph,三組測驗成績皆達顯著進步(p<.05);而對照組經過八週不參與任何運動性質之活動後卻比前測時退步7.22±10.20 mph,測驗成績有顯著退步(p<.05)。四組在接受實驗教學後各組間並未達顯著差異。結論:本研究的三組教學法所強調的皆是以身體旋轉為基礎,而結果顯示,高爾夫揮桿擊球桿頭瞬間速度會因為教學練習而有所進步,因為學習的停頓導致退步。因此,本研究針對高爾夫身體轉動揮桿預使擊球桿頭瞬間速度進步的三種教學法皆屬有效的高爾夫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