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48
Browse
3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灣中部能高越嶺道五種不同植被類型蜘蛛多樣性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11-06-??) 楊典諺; 陳世煌; Tien-Yen Yang; Shyh-Hwang Chen能高越嶺道橫跨中央山脈,海拔約1600~2900 m,全線具有多樣的植被類型,可作為探討中、高海拔山區不同植被類型蜘蛛組成與多樣性之比較,及其可能形成原因。本研究選取松-闊葉樹混淆林(PH)、松林(P)、鐵杉-闊葉樹混淆林(HH)、鐵杉-冷杉混淆林(HF)及草原(G)五種植被類型作為研究區域。每種植被類型各設置8個5 m × 5 m的樣區,總共有40個樣區,再以掉落式陷阱及掃網兩種方法,分別調查樣區內地表及灌叢活動的蜘蛛。本研究從2010年3月起至2011年3月止,除了2010年7月及2011年2月因氣象因素外,每月調查一次,合計共紀錄蜘蛛28科159種9155隻,包括成蛛2847隻,若蛛6308隻。其中掃網調查共紀錄112種6565隻蜘蛛,掉落式陷阱為65種2590隻。ANOVA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植被類型間蜘蛛群落結構有顯著差異:P、PH及HH的Shannon index顯著高於G及HF;HF的Simpson index則顯著高於PH、P及HH;HH的Evenness index顯著高於HF。各植被類型蜘蛛群落結構的差異似乎可反映彼此間植被結構與覆蓋度的差異。利用兩兩樣區間之Euclidean distance進行的群聚分析,顯示所有樣區可區分為三群,分別是森林群(Forest group)、草原群(Grassland group)與混合群(Mixed group),屬於同一群的樣區通常有相似的環境與蜘蛛物種組成。本研究成果可作為日後環境監測的參考。Item 台灣中部能高越嶺道五種不同植被類型蜘蛛多樣性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11-06-??) 楊典諺; 陳世煌; Tien-Yen Yang; Shyh-Hwang Chen能高越嶺道橫跨中央山脈,海拔約1600~2900 m,全線具有多樣的植被類型,可作為探討中、高海拔山區不同植被類型蜘蛛組成與多樣性之比較,及其可能形成原因。本研究選取松-闊葉樹混淆林(PH)、松林(P)、鐵杉-闊葉樹混淆林(HH)、鐵杉-冷杉混淆林(HF)及草原(G)五種植被類型作為研究區域。每種植被類型各設置8個5 m × 5 m的樣區,總共有40個樣區,再以掉落式陷阱及掃網兩種方法,分別調查樣區內地表及灌叢活動的蜘蛛。本研究從2010年3月起至2011年3月止,除了2010年7月及2011年2月因氣象因素外,每月調查一次,合計共紀錄蜘蛛28科159種9155隻,包括成蛛2847隻,若蛛6308隻。其中掃網調查共紀錄112種6565隻蜘蛛,掉落式陷阱為65種2590隻。ANOVA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植被類型間蜘蛛群落結構有顯著差異:P、PH及HH的Shannon index顯著高於G及HF;HF的Simpson index則顯著高於PH、P及HH;HH的Evenness index顯著高於HF。各植被類型蜘蛛群落結構的差異似乎可反映彼此間植被結構與覆蓋度的差異。利用兩兩樣區間之Euclidean distance進行的群聚分析,顯示所有樣區可區分為三群,分別是森林群(Forest group)、草原群(Grassland group)與混合群(Mixed group),屬於同一群的樣區通常有相似的環境與蜘蛛物種組成。本研究成果可作為日後環境監測的參考。Item 瓦拉米地區臺灣山羌之活動模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0-12-??) 陳怡君; 王穎自1991年11月五1994年3月在台灣東部瓦拉米地區對3隻雄性及1隻雌性台灣山羌(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進行無線電追蹤,結果顯示山羌在一日當中有49.4%的時間處於活動狀態,每日的活動期在3至8次之間,以5次最常見,兩相鄰活動期高峰的間隔時間在2至9個小時間,平均為4.08±1.58小時,白天的活動高峰間隔時間明顯短於夜間(3.63±1.31 vs. 4.46±1.69, t-test,p<0.05);活動高峰出現的時間以17時及6時的記錄機會最高,出現機率最低者為19時,活動模式呈現晨昏活動偏日行性的型式,晨昏活動高峰於日出後及日落前出現。冬季時山羌之活動程度較低,無顯著差異,天候對山羌之活動程度亦無顯著的影響。Item Distribution and Host Range of Cuscuta in Taiwan, Kinmen and Matsu,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ost Preference of C. Japonica Var. Formosana(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5-06-??) 廖國媖; 陳明義; 郭長生菟絲子屬(Cuscuta)在台灣地區有記錄5個分類群,包括菟絲子(C. australis)、平原菟絲子(C. campestris)、中國菟絲子(C. chinensis)、台灣菟絲子(C. japonica var. formosana)及日本菟絲子(C. japonica var. japonica)。本研究調查菟絲子屬植物在台灣(含離島)及金馬地區的分布及寄主範圍,並進行台灣菟絲子的寄主喜好性觀測。菟絲子自1972年後迄今未在台灣地區再發現;平原菟絲子分布最廣,寄主多達265種;中國菟絲子寄主有36種;台灣菟絲子是台灣特有變種,寄主有182種;日本菟絲子寄主有48種。菟絲子屬的寄主包括蕨類、裸子植物、雙子葉植物及單子葉植物,也包括寄生植物本身,顯示在台灣的菟絲子屬植物對寄主沒有專一性。本研究觀測台灣菟絲子寄主喜好性,證實是有喜好性的。就斷莖寄生試驗結果,台灣菟絲子對寄主青葉楠(Machilus zuihoensis var. mushaensis)形成的吸器數遠多於對馬利筋(Asclepias curassavica)形成的吸器數,也顯示台灣菟絲子是有喜好性的。野外針對台灣菟絲子寄生14種寄主植物進行喜好性觀測,顯示對個別物種如:光果龍葵(Solamum, americanum)及通條樹(Stachyurus, himalaicus)有特別喜好。Item Note on a Newly Recorded Spider, Perenethis venusta L.Koch 1878, from Taiwan (Araneae: Pisauridae)(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2-??-??) 陳世煌; 陳怡婷本文首次紀錄華麗四角蛛在台灣之發現,並根據台灣標本重新描述及繪圖。四角蛛屬在台灣亦為新紀錄。Item 兩種臺灣產豹蛛屬蜘蛛之新紀錄(蜘蛛目:狼蛛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3-12-??) 魏宏仁; 陳世煌本文首次報導詹巴魯豹蛛及前凹豹蛛在台灣分布之新紀錄,並根據台灣之標本重新描述及繪圖。詹巴魯豹蛛與沙地豹蛛最相似,但前者背甲斑紋與後者不同,且前者之受精囊與交媾管交叉,而後者呈L型,未與交媾管交叉,可資區別。前凹豹蛛外形上較類似溝渠豹蛛,但前者體形稍小,且外雌器中隔形態明顯與後者不同。Item 臺灣產八角茴香屬花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9-12-??) 呂勝由; 楊智凱; 游文瑞; 鐘詩文本研究觀察臺灣產八角茴香屬植物(Illicium) : 紅花八角(I. arborescens) 、大武八角(I. daibuense)、白花八角(I. philippinense)、粉紅花八角(llicium sp.) 、及東亞八角(I. tashiroi)花粉形態。臺灣產八角茴香屬植物具單粒花粉,花粉粒為扁平球形至扁球形,極面觀可見相當接近的三溝或於極面有匯合的合流溝,花粉外壁雕紋為網狀紋;形態上的差異在於極面匯合與否。紅花八角與粉紅花八角的花粉為叉狀合流溝粒,大武八角、白花八角與東亞八角的花粉為三溝粒。Item 素尾青竹絲雌雄二型性之再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98-06-??) 蔡添順; 杜銘章Item Spiders of the Genus Metleucauge (Araneae: Tetragnathidae) from Taiwan(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99-06-??) 陳世煌; 黃文俊本研究針對臺灣產之長蹠蜘屬(genus Metleucauge Levi, 1980)蜘蛛進行廣泛採集並詳細比較,結果顯示本屬蜘蛛在臺灣共有三種,即褐腹長蹠蜘(M. chikunii Tanikawa, 1992)、金比羅長蹠蜘(M. kompirensis (Boesenberg et Strand, 1906))和高山長蹠蜘(M. davidi (Schenke1, 1963)。臺灣以往所記載之眼鏡長蹠蜘(M. yunohamensis (Boesenberg et Strand, 1906))證實為褐腹長蹠蜘之誤判,應從目前名錄中暫予刪除。就本屬蜘蛛在臺灣的地理分布而言,褐腹長蹠蜘廣泛分布於本島海拔2,500公尺以下之山區,其北部和中部低海拔山區之部分族群與金比羅長蹠蜘為共域分布(sympatric distribution)。而高山長蹠蜘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公尺以上之高山地區,目前所知只有在阿里山(海拔2,200公尺)與褐腹長蹠蜘為共域分布,未發現與金比羅長蹠蜘有共域分布的情形。Item 臺北市陽明山區五種壺菌之調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96-12-??) 何孟娟; 簡秋源自台北地區採集之水樣及土壤,以二葉松花粉、草葉、賽珞芬、亞麻種子和頭髮等五種餌物誘釣壺菌,並將釣到的壺菌純化培養,經觀察及鑑定後,共得一科二屬五種,分別為毛囊囊壺菌(Phlyctochytrium chaetiferum Karling)、尖絲囊壺菌(Phlyctochytrium acuminatum Barr)、霍爾囊壺菌(Phlyctochytrium hallii Couch)、節囊根生壺菌(Rhizophydium nodulosum Karling)和球孢根生壺菌(Rhizophydium sphaerotheca Zopf)。其中節囊根生壺菌為臺灣新記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