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4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海拔長期生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5-12-??) 黃淑萍; 蕭之維; 杜銘章我們在1999年至2004年間在塔塔加地區三個不同樣區內,定期調查優勢種爬蟲類臺灣蜓蜥(Sphenomorphus taiwanesis)所利用的掩體環境及數量變化,並在其中臺灣蜓蜥最多的石山樣區,利用標放再捕捉法及尋獲率兩種方式觀測其於2001~2004年間每月的數量變化。標放再捕捉法是於每次調查的第一次以剪趾方式標記捕獲個體後放回,在第二天再以捕獲的個體數量,依Baily公式估算族群量;而獲率是以每以調查所捕獲的蜥蜴數量除以總翻尋掩體數計算而得。結果顯示:(一)臺灣蜓蜥的數量在石山樣區最多,在神木林道較為稀少,而鹿林水源則未曾尋獲;每個樣區內臺灣蜓蜥的數量多寡很可能與其日照程度以及與適合其躲藏的掩體數量有關;(二)臺灣蜓蜥以躲藏在石塊下的比例最高,木塊及其它類型的掩體較少;(三)臺灣蜓蜥所利用之掩體的底質以潮濕底質多於乾燥或有積水的底質,而有植物的底質也多於沒有植物生長的底質;(四)依標放再捕捉法及獲率兩種方法的結果都顯示石山樣區內的臺灣蜓蜥數量在2004年時明顯下降,這可是該年春天時遭受施工破壞所導致。Item 阿里山地區阿里山山椒魚的分布與族群監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7-12-??) 賴俊祥; 呂光洋從2002年4月至2006年3月於阿里山地區進行阿里山山椒魚的族群分布與族群監測的研究。調查了阿里山鄰近地區共36個林班地中的山葵田,在其中9個林班地的山葵田有發現山椒魚,這些地點共有的特色是坡度平緩及穩定的水源。在族群監測方面,在阿里山姐妹潭的永久樣區內共調查到266隻次山椒魚,其中94隻次為再捕獲。利用Jolly-Seber法估算每月族群數量在13-224之間,族群數量與前人對在此樣區的估算值相比較尚稱平穩。年齡結構方面,樣區個體的組成以成體為主,亞成體的出現不規則,而幼體僅在春季出現。個體活動範圍的估算值在0-509 m²之間,平均值64.9 ± 29.6m² (n = 19)。利用Cormack-Jolly-Seber模型估算存活率在成體為0.996,亞成體為0.997,皆屬於高存活率。估算的捕獲率每個季節都不同,捕獲率與濕度及溫度呈正相關。再利用Leslie matrix model來模型化族群的動態,估計的族群增長率為1.077,表示此族群為穩定而略呈增長的族群。進一步分析增長率的敏感度及彈性值,都顯示成體的存活率是影響族群增長率最重要的因子。